台灣經濟界人士認為,受服貿協議“卡關”影響,大型陸資對赴臺投資呈觀望態度。 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的爆發,在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同時,也出現反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主張與口號。臺當局隨即加大對陸資的防範與管制措施,與年初倡導鬆綁陸資的開放態度背道而馳,也進一步遏制陸企對臺投資的積極性,並已經影響了大陸企業大型投資案赴臺投資的熱度。[詳細]
不僅如此,臺在繼續封殺台灣企業採購華為設備的同時及對大陸優質企業在臺上市的“T股”計劃叫停之後,又于6月初決定,為防堵所謂的“陸資插旗”,將嚴查外資企業在臺上市的F股,即陸資持股超過30%的企業一概不允許在臺掛牌上市。F股企業一旦涉及陸資,且臺商不具實質控制力,其審查過關的可能性相當低。在此政策思維下,日前台灣有關部門否決了“F-中晶”在臺上市的審查案,可能影響F股在臺上市掛牌與資本市場的發展。[詳細]
另據台灣媒體報道,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佈2014各國貿易障礙報告(NTE),特別點名台灣對陸資限制多,還採取比WTO還嚴格的規範限制,指“台灣已對WTO開放承諾,卻仍對陸資設限”。報道稱,面對台灣內部服貿陷入“恐中”爭議,美這項報告,頗有暗喻台灣要與國際接軌,還未做好準備之意味。 [詳細]
台灣現在對特定領域、特定投資項目維持臺當局管制,力求與陸資劃清界限。但現在“繞道”的資金何其多,境外投資、境外上市、境外註冊公司都是常見的商業手段。台灣一方面渴求海外資金來臺投資而不可得,一方面從法令、從主管機關的作業流程上用盡力氣防堵陸資,其結果是:業者想盡辦法鑽法律漏洞,能偷跑就偷跑,能繞道就繞道;而臺當局永遠只做選擇性執法,抓到誰算誰倒楣。在這種矛盾狀態下的掙扎和角力,到底能維持多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