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楊澤軍:蔡英文外訪難“固邦”

楊澤軍

楊澤軍,安徽省合肥市人。現為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江蘇省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理事、江蘇省社科院國際所研究員、南京市政府涉台諮詢專家。曾長期受聘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

作者 楊澤軍

     近日,蔡英文展開了所謂的“友邦之旅”,對南太平洋的“邦交國”——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及索羅門群島進行訪問,美其名曰是要“永續南島,攜手共好”,甚至説什麼是一趟“尋親之旅”,宣稱三國與台灣一樣,屬於南島語系大家庭的一分子。講得冠冕堂皇,其實就是擔心“邦交”生變,有意借出訪鞏固“邦交”關係。只是受制于兩岸關係,蔡欲借出訪“固邦”的圖謀難以得逞。

    馬英九執政時期,為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推動兩岸關係的深化發展,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積極奉行“活路外交”政策,大陸基本形成了“外交休兵”的默契,雙方在涉外關係方面大體相安無事,臺“邦交國”數量總體穩定。然而蔡英文上臺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不承認“兩岸一中”的核心內涵,逆兩岸關係潮流而動,“去中國化”動作不斷,對兩岸關係造成重大衝擊,60年來的“最佳時期”不復存在,政治互信蕩然無存,蔡還痛批馬當局的“活路外交”是“外交休克”,讓涉外人員不知“為何而戰”,維繫“邦交”要看大陸臉色,對馬當局的涉外關係方針政策完全持否定態度。

    上臺後,另起爐灶、重搞一套,提出什麼“踏實外交”以取代“活路外交”,導致兩岸在涉外關係方面風雲再起,矛盾鬥爭加劇,在國際社會原有的和平相處平衡局面被打破,大陸無需再像馬英九執政時期般顧及臺方感受,對有意與大陸建交、與臺“斷交”的臺“邦交國”不得不予以婉拒,臺部分“邦交”關係危機重重,“邦交國”數量不斷減少,2016年底先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臺“斷交”,宣佈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隨後與大陸“建交”;2017年6月,臺最重要的“邦交國”——巴拿巴與臺關係生變,巴國明確宣佈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至此,台灣的“邦交國”僅剩20個,創下歷史最低水準。

    這次蔡英文出訪南太平洋“邦交國”,有島內媒體就猜測係因“邦交”不穩。應該説,媒體猜測分析並非憑空想像,而是情況的確如此。近年來,有多個臺“邦交國”有意與臺“斷交”與大陸建交。前段時間臺媒體報道,台灣南太平洋6個“友邦正同時出現鬆動,其中密克羅尼西亞與大陸正積極在經濟、軍事方面展開闔作,大陸有意讓其成為自己與南太平洋島國合作的典範,將對臺與該地區的“友邦”關係造成強烈衝擊。

   帛琉和這次蔡英文出訪的索羅門群島近年來頻頻向大陸示好,帛琉總統7月曾公開表示,歡迎中國協助太平洋島國對抗全球變暖,而蔡英文原定於下半年訪問帛琉以鞏固“邦誼”,卻不在這次訪問行程中,顯示臺帕關係已“出現變數”。索羅門群島當地媒體也曾爆料,該國總統蘇嘉瓦瑞2016年訪台前,曾與中國駐巴布亞紐幾內亞使館參事會面,提出與中國建交意向。雖然事後所羅門當局予以澄清,稱僅是洽談經濟事宜,但外界認為所羅門與大陸建交只是時間問題。英BBC中文網站在報道蔡此次出訪時,也突出臺面臨的“斷交”危機,點出多明尼加、巴拉圭、海地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斷交國”,同時指出臺在歐洲唯一的“友邦”教廷近來也與大陸互動頻繁,潛臺詞不言而喻。

    此外,臺涉外動作頻頻受挫,在今年舉行的第72屆聯合國大會上,僅有巴拉圭、諾魯、史瓦濟蘭3個“友邦”發言挺臺,為歷年來最少;臺“立法院”代表團前段時間赴日參加“亞洲太平洋國會議員聯合會(APPU)”第47屆年會,所提建請APPU成員支援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案,遭馬來西亞代表明確反對,被迫自行撤案。

    可見,臺涉外關係危機重重,是多方面的,這不是靠蔡英文出訪就能解決、防止的。臺淡江大學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高成説得好,“如果兩岸關係不處理好,‘邦交國’還可能再掉” ,可謂一針見血。所以,蔡要想維持臺“邦交國”數量,應抓住根本,重新回到“九二共識”的立場,認真處理好兩岸關係,如此才能較好解決台灣的涉外關係及國際生存空間問題。 (楊澤軍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臺研所兼職教授)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