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軍,安徽省合肥市人。現為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江蘇省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理事、江蘇省社科院國際所研究員、南京市政府涉台諮詢專家。曾長期受聘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 |
作者 楊澤軍
近期被熱炒的“台灣旅行法”,已先後獲美眾、參兩院通過,並於近日送交總統特朗普,根據美國立法程式規定,總統應于收到法案的10日內簽字,隨即生效成為法律。此舉在兩岸及國際社會引起極大震蕩。雖然目前特朗普的態度尚不明朗,但據分析,即便特朗普有不同意見,于10日內未予簽署,法案也會自動生效,除非特朗普動用否決權。而由於法案在美眾、參兩院都是以無異議的方式通過,按照慣例,對兩院高度有共識的法案,特朗普動用否決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一般而言,法案通過生效的可能性相當大,臺媒更醒目地報道“‘台灣旅行法’最遲16日生效”。
“台灣旅行法”之所以引起極大震蕩,主要是國會方面認為自製定“與台灣關係法”後,由於美國自身對於台灣高層訪美的自我設限,美臺始終缺乏有效的溝通,嚴重阻礙美臺關係發展。為此,國會主張美應允許國安、行政等任何層級官員赴台灣會晤台灣官員,並允許台灣高層官員進入美國,與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及其他政府部門官員會面。
現今,受限美國的“一中”政策及美臺的非官方關係,美臺官員的往來是受到嚴格限制,自美臺“斷交”後,台灣地區領導人、副領導人、“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要員均無法訪問華府;美雖時有閣員訪台,也避開敏感的防務、外事等,而以商務、教育方面為多。如果“台灣旅行法”生效後,美鼓勵美臺間各層級官員互訪,一旦達成,美臺所謂的非官方關係將一舉突破,變相成為官方關係,美國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將變得名存實亡,為未來與臺建構“國與國”的“外交關係”鋪設道路、創造條件。如此,中美關係的基石將受到嚴重損害,不僅中美關係遭到重創、風波不斷;兩岸關係更將是雪上加霜,台海風雲驟起,再度趨於高危緊張;即便是美臺關係也不可能穩定發展,必將受到中美關係惡化的巨大衝擊。對此,美國應該認真思考、慎重對待。
當然,要美國改弦易張是很困難的。美炮製“台灣旅行法”,是有其戰略考慮的,這也是美國近年來的系列動作之一。美國要加強、提升與台灣的官方往來,實質是在打“台灣牌”,“以臺遏陸”,阻撓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防堵中國威脅到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特朗普新政府上臺以來,雖然不再提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其本質並沒有明顯改變,繼續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在政府的多份戰略文件中均將中國列為“頭號敵手”,竭力設法進行打擊、壓制。
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在台灣問題上動作不斷,美臺策劃了蔡英文與特朗普的 “蔡特通話”,這是自1979年美臺“斷交”後,美在任總統包括總統當選人破天荒地首次與台灣地區在任領導人間的通話,並稱蔡為“台灣總統”,嚴重違背了中美建交原則。特朗普甚至語出驚人地公開質疑美國的“一中原則”,表示“不明白美國為什麼要被‘一中’政策束縛”。美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同意美國軍艦定期停靠台灣高雄港或其他適當港口,並允許美太平洋總部接受臺方提出的軍艦進港要求;未來一旦真的成為美國政策,將是美對臺政策的一項重大變化,對臺美、中美關係有著深刻影響。此外,美眾議院通過協助台灣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取得觀察員身份的法案;美政府決定向臺提供14.2億美元軍售等等,不一而足。
可見,“台灣旅行法”只是美眾多系列動作之一,意在拉攏、扶持作為其“民主橋頭堡”和“戰略前沿”的台灣,增強其鉗制、抗衡大陸的信心與能力,未來台在美對華戰略天平上的份量將有所加重,這也將進一步增強臺依美抗陸、依美謀獨的企圖,刺激島內“台獨”勢力的野心與慾望,有“台獨”分子就認為,“台灣旅行法”在美國會的通過是一項“重大里程碑”,未來的兩岸“謀獨”與反獨鬥爭恐將更加尖銳。同時,美臺官方交流升級,也可能産生連鎖效應,其他一些與臺無官方關係的國家可能加以效倣,從而影響大陸與其他國家關係。對此,應未雨綢繆、早加因應,防患于未然。(楊澤軍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臺研所兼職教授)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