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台灣年底縣市長選舉的幾個重要觀察指標

楊澤軍

楊澤軍,安徽省合肥市人。現為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江蘇省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理事、江蘇省社科院國際所研究員、南京市政府涉台諮詢專家。曾長期受聘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

作者 楊澤軍

    年底台灣將舉辦縣市“九合一”選舉。此雖係地方性選舉,可規模並不亞於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其對島內政局的發展走向相當關鍵、重要。也因此,島內各政黨、各政治勢力對這次選舉極為重視,卯足全力拼搶,社會各界對這次選戰也高度關注。那麼,究竟如何看待這次選舉,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觀察指標:

    首先是縣市長席次。年底縣市“九合一”選舉,內容雖多達九項,包括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長、村里長等等,但重點還是縣市長席次,這是觀察年底縣市長選舉的首要指標。一般而言,哪一政黨拿下的縣市長席次最多,其自然是選舉的贏家。不過,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譬如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就需將當前各政黨縣市長席次情況結合起來作綜合分析。就執政的民進黨而言,在2014年底的縣市長選戰中席次猛增,一舉拿下共13席縣市長(包括高雄、台南、台中、桃園4個“直轄市”及其他9個縣市)席次,實現了“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企圖,為2016年重新執政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觀察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自然要將這些情況考慮進去,如果民進黨能在現有基礎上再有所突破,無疑是大勝,這種可能性難度大;基本維持現狀,則是小勝;丟掉一兩個縣市,則是小敗,丟掉3個縣及以上,則是大敗,其中的小勝、小敗的可能性較大。

    對於國民黨而言,2014年底縣市長選舉執政縣市僅剩6個,慘不忍睹。若國民黨能夠有大的突破,席次過半或接近過半,則是大贏,對提振國民黨爭取再起的信心、士氣很有助益,將有力拉抬國民黨的氣勢,當然這種可能性較小;若國民黨席次有所增長,席次增加2至3席,則是小贏,如此,有助於國民黨穩住陣腳,防止實力繼續下滑,這種可能性較大;而維持現狀甚至有所下降,則是國民黨的大敗,對國民黨將是災難性的,“小黨化”危機將進一步加重,未來翻身困難。

    其次是“六大都會”城市。六大都會城市係指台北、新北、台中、桃園、高雄、台南市,也即所謂的“直轄市”。“六大都會”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説是遠遠超過其他16個縣市,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經濟規模、財政收入、科技水準、發達程度等等都遠超過其他16個縣市的總和。如人口六大都會城市佔全臺總人口的近69%,約 1620萬之眾,其中台北、新北兩市佔全臺總人口近30%,余16個縣市僅佔全臺總人口30%,其中多在1%至3%之間;其他在經濟規模、財政收入、科技水準、發達程度、影響力等方面,其他縣市更無法相提並論的。從一定意義上説,掌握了6大都會城市,就基本控制了台灣的命脈,掌控了台灣的主導權。所以,“六都”選戰是整個選舉一個重要觀察指標。考慮到“六都”的現狀,高雄、台南兩市民進黨可以躺著選,沒有大懸念;台北市無黨籍市長柯文哲具有現任優勢,唯因與民進黨關係處理不當,民進黨似不得不自提人選,從而使國民黨的希望有所增加;新北市國民黨有現任優勢,台中、台南市民進黨有現任優勢,但均無絕對把握。所以,六都選舉主要看點在台北、新北、台中、台南,民進黨若能穩住桃園、台中,維持現狀,即謂小勝,若能再搶下新北市則是大勝、狂勝。對國民黨而言,碩果僅存的新北市若能保住,則是小敗;若再贏回台北、桃園、台中任一市,則是小贏;若贏得三市及以上,算是大勝、狂勝,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有力提振全黨信心、士氣;若新北市不保,桃園、台中等又不能收回,則是慘敗,對之衝擊極其巨大,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真正的“小黨化”。

    第三是投票率與得票率。除縣市長席次、六大都會城市選戰值得關注外,選舉的投票率與得票率也是選舉重要的觀察指標。

    若在投票率較高情況下:民進黨、國民黨的得票率又較接近,無論選舉輸贏如何,説明經過兩大黨的強力動員,雙方支援者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基本盤盡出,激情滿滿地投入選戰,表明藍綠基本盤還是較為接近,國民黨未來仍有東山再起的基本力量;若是民進黨方面得票率較高,國民黨方面得票率較低,則説明藍綠基本盤已真正發生改變,“綠大藍小”的格局已經基本穩定,國民黨未來欲想翻身非常困難。

    若投票率較低,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得票率也較低,説明民眾政治熱情下降,對兩大黨均不滿意,兩黨的諸多支援者恨鐵不成鋼,都不願出來投票。民進黨執政不彰、施政荒腔走板,部分支援者或不願出來投票,選票正在流失;國民黨因改觀不大、無明顯亮點,支援者仍未回流,其尚未走出2014年地方選舉慘敗、2016年失去執政權的陰影,未能從民進黨施政困境中獲益。若得票率民進黨較高,國民黨較低,也説明“綠大藍小”的基本盤已經定型;若得票率接近,則表明藍綠基本盤仍較接近,並未拉開大的距離,民進黨的種種政治操作得分不多,國民黨未來仍有機會。

    第四是中間選票流向。由於藍綠惡鬥,使得島內政治生態極其惡劣,非藍、非綠的中間選民隊伍不斷壯大,每每在選舉中發生重要作用。近幾年來的一些重大選舉中間選民的投票取向對選舉結果都産生了重要影響。年底的縣市“九合一”選舉,中間選民手中的選票流向頗為重要,在藍綠實力相當和接近相當的縣市將起重要、關鍵作用,其不僅決定著縣市長等選舉的輸贏,對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及“立委”選舉也將有重要影響。

    此外,對於第三勢力包括親民黨、“時代力量”等而言,由於自身力量單薄,只要能拿到縣市長席次就是賺到,就是贏家。而對他們選舉表現的真正觀察指標,主要是看他們所獲得的縣市議員、鄉鎮長席次,以及在選舉中的得票率、得票數,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並決定著其未來在島內政壇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昭示著其未來發展的前景。 (作者 楊澤軍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臺研所兼職教授)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