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台灣頻繁操作“修憲”意欲何為?

彭韜

彭韜,男,博士,湖南株洲人,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史、台灣政黨選舉及港澳台問題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與省部校級科研課題。出版個人專著一本,主編兩本,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

 

   

   

      作者 彭韜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近日,民進黨內部派系“正國會”立委陳亭妃,“英係”立委蔡易余提出系列“修憲”條文草案:如將“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改為“因應國家發展”之需要;領土範圍明定目前“憲法”效力所及之臺澎金馬等地區;優先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活動;應在“憲法”實質內廢台灣省;以台灣名義在非洲索馬利蘭設代表處;台灣高科技及資通訊産業排除境外敵對勢力干預;“國旗、國歌、國徽”應以法律明定之,不受“憲法”規定的“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限制。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則在10月6日提出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臺美恢復“邦交”兩個“修憲”決議案,並獲得全票通過。

  毫無疑問,上述“修憲”,議題高度敏感,議案內容涉“獨”尺度之大,超乎想像,令人瞠目結舌。

  但是仔細回顧今年蔡英文的“520”講話,她宣告即將在“立法”機構成立“修憲委員會”,我們就可以清楚知道,未來四年,“修憲”將不可避免成為台灣政治生活中大事之一,相關政策改革,法律條文,法規措施都要圍繞其進行,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民進黨樂此不疲地要加快“修憲”步伐;國民黨也不甘寂寞,要利用“修憲”大做文章。總的説來,基本原因如下:

  一是基於選舉操作,爭奪中間選民,爭取把控島內話語主導權,為2022年“九合一”選舉鋪路。

  台灣是選舉社會,也就是所謂的“選票政治”,政黨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選票。從今年1月“大選”到新冠疫情期間再到8月高雄市長補選,綠營圍繞疫情防控、“國安五法”、“台北法案”、“罷韓”、“軍機繞臺”等議題政治操作帶風向,基本把控了島內的政治和輿論話語權,使得遭遇“領導人大選”和“高雄市長補選”兩場選舉失利的藍營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步。此次藍營針對綠營“修憲”,將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臺美恢復“邦交”兩個重磅議題拋出,目的是針對臺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日前一反過去宣稱“臺美關係近年來最佳”,而強調“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説而言,為了使綠營難堪而重挫綠營銳氣,同時使處於下風區的藍營在與綠營競爭中爭奪中間選民,獲取選舉利益。希冀以此破局,取得像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有利結果。而綠營也為了爭取民意支援,同時把持延續“一黨獨大”局面,也樂意在“修憲”等議題上發酵炒作,把“修憲”變成綠營謀取政治利益的“神主牌”。

  二是基於政黨傾軋,爭取派系利益,為搶奪“大位”鋪路。

  在兩岸關係前所未有複雜敏感時刻,民進黨和國民黨都提出了涉“獨”議案,民進黨內部提出議案的是“正國會”和“英係”代表,而“新潮流”及“蘇係”“謝係”等代表還在持觀望狀態。我們看到蔡英文連任後在行政、立法各部會賣官鬻爵、封官犒賞,培植大量嫡系。“副領導人”賴清德、桃園市長鄭文燦、交通部門負責人林佳龍逐漸邁入2024接班梯隊,其中鄭文燦與賴清德同屬民進黨內第一派系“新潮流係”,林佳龍屬於“正國會”大師兄。此次“正國會”積極推動“修憲”的動作,除了在2022年繼續想推出本派系的人選參與縣市長選舉外,也是在力拱林佳龍,妄圖延續政治香火,力爭能夠在2024的“大位”爭奪戰上佔有一席之地。為對抗“新潮流係”一家獨大局面,“英係”與“正國會”有充分的合作共識,也分化瓦解了“新潮流係”、“蘇係”、“謝係”的合縱連橫。所以未來4年,面對黨內的接班卡位戰,如何妥善處理派系內部整合對蔡英文而言是嚴峻考驗。而內部派系頻頻炒作“修憲”議題,也成為了爭取上位的最好方式之一。

  藍營的江啟臣最近也是火力全開,從兩岸新論述到反“美豬”“美牛”進口,到此次兩個“修憲”議題提出,也是經過精心算計,為了劍指明年5月的黨主席選舉,鞏固其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同時為最終爭奪2024年“大位”,在內部卡位戰中獲得有利位置。

  三是基於意識形態,結合最近國際及兩岸形勢,營造“台灣意識”,為“法理台獨”鋪路。

  民進黨成立至今,其追求“一中一台”、“台灣主權獨立”的實質始終沒有改變。現階段民進黨追求的主流意識形態就是“台獨”。

  除此之外,民進黨當局對外勾連美國反華勢力,配合美國利益,挾洋自重,甘當棋子,上演一幕幕被美國頻繁打臉“倚美謀獨”鬧劇,從美國宣稱支援台灣加入WTO,自己卻率先退群,到以收“保護費”名義高價賣給台灣淘汰武器,最後到不給台灣“新冠”疫苗優先供給,充分反映了民進黨當局從“棋子”到“棄子”的尷尬局面。對內而言,民進黨當局不斷升高兩岸敵意,變本加厲地攻擊以國民黨為代表的藍營“親中”,叫囂民眾支援國民黨就是變相“賣臺”,將島內普通政治鬥爭上升為藍綠對決,將選舉矛盾導向“統獨”矛盾,通過製造社會“危機”為政黨加分,營造政治恐慌和“親美反中愛臺”的所謂“台灣意識”。民進黨當局主導通過“修憲”,一方面是用“憲法”的名義剷除異己,打壓在野黨,鞏固執政黨地位。另一方面,基於掌控法律最終解釋權,為“法理台獨”鋪路,所以“修憲”議題是其鞏固基本盤的最好手段,為堂而皇之的“法理台獨”奠定民意基礎。

  而國民黨在“大選”失利和新任主席上臺以來,不但沒有深刻檢討自身失利的原因,反而劍走偏鋒,在兩岸關係上大開倒車,跟風民進黨,也不願意再當兩岸關係剎車皮,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重返執政,另一方面也想與民進黨爭奪誰更“親美反中愛臺”“台灣意識”,這也正中民進黨政治算計下懷。

  四是基於年輕世代,為延攬年輕支援者,為“去中國化”及“天然獨”鋪路。

  此次“修憲”中也涉及到民進黨和國民黨都在力推的將選舉權從20歲降至18歲、被選舉權從23歲降至20歲議題。

  這充分反映近年來台灣的政治氛圍發生重大改變,其中兩岸政策、“國民”教育、社會結構等方面都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革,台灣年青世代(90後世代為主) 的集體認識、歷史記憶、政治認知、話語體系與價值觀念等的群體特性逐漸改變,尤其是身份認同的多樣性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蔡英文上臺後更是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與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全面推行“去中國化”的活動,否定“一個中國”,由此增強台灣地區的“國家”意識,增進台灣民眾的“國民”身份認同,弱化台灣民眾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培植分裂主義土壤,試圖將台灣從中國版圖分裂出去,把台灣人民從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

  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長達30年持續而成功的“去中國化”教育,使得鼓吹“台獨”的民進黨當局進入政治收穫期,延攬和號令一大批被稱為“天然獨”年輕人為其所有,為其所用,這批30歲以下的台灣年輕人基本是在“去中國化”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被這些別有用心人士刻意帶風向,操作“反中”“去中”議題,對中國大陸形成負面印象和缺乏國家認同,“太陽花”運動就是“去中國化”教育下的産物。由此造成的後果是此次“修憲”又成為一次民進黨當局消費台灣年輕人的絕佳機會,民進黨當局當然會混淆視聽,利用年輕人對現狀不滿和對未來迷茫情緒,道德綁架年輕人,操作對中國大陸的敵意。

  五是基於“獨派”支援,搶佔有利輿論氛圍,為“綠化”台灣鋪路。

  一直以來,兩岸“維持現狀”是蔡英文平衡島內“統獨”勢力的天秤,也是平衡黨內“極獨”與“緩獨”的杠桿。但民進黨內基本教義派深綠“獨派”對“維持現狀”的蔡英文非常不滿,屢屢上演逼宮“宮廷劇”,2019年元旦“彭明敏、李遠哲等台獨四大佬”還刊登全版公告,要求蔡英文放棄爭取連任。2020年大選,蔡英文極不情願搭夥基本教義派支援的賴清德才得以整合內部資源,獲得“深綠獨派”全力支援。

  此次拋出的各項“修憲”議題,對蔡英文來説可以起到雙贏,一方面對民進黨當局而言喜聞樂見,起到挺“獨”宣傳目的和聚焦作用;另一方面,蔡英文可以有效化解與“深綠”矛盾,換取其支援。對於民進黨基本教義派或其擁護者來説,“修憲”議題也是利好,可以集結“深綠”,搶佔有利“獨派”輿論氛圍,喚起他們對民進黨重新挑釁“憲法”的認同,同時為“綠化”台灣社會製造聲勢,做好準備。

  六是基於製造話題,挑戰大陸,轉移焦點為獲得國際支援鋪路。

  最近大陸軍機不承認所謂的“海峽中線”,連續16天繞臺巡航,給“台獨”分子巨大震懾,臺軍也處於風聲鶴唳之中。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甚至放言:“解放軍攻臺戰略是‘首戰即終戰’,一旦發動戰爭,台灣沒有機會等美軍馳援,而且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

  此時民進黨當局拋出“修憲”議題,製造事端,叫板大陸,一方面營造悲情意識,向美國等國際社會搖尾乞憐,呼籲更多關注支援;另一方面為了轉移話題焦點,利用中美交惡之際,為拓展所謂“國際活動空間”撐腰打氣,推進其“一邊一國”的“台獨”目標。

  毋庸諱言,此次民進黨和國民黨推動的“修憲”議題,就是赤裸裸地“修憲謀獨”,當前民進黨、國民黨推動的修憲,如若能夠通過,就意味著典型的偷梁換柱,從憲法可以代表和適用的中國偷天換日成了台灣地區,將台灣與中國分割開來,這也是典型的魚目混珠,掩耳盜鈴。島內“台獨”分子罔顧民生,見獵心喜,利用“修憲”,不惜鋌而走險,頻踩紅線,挑戰大陸底線,掀起巨大政治風浪,雖然結果渺茫,但仍對兩岸關係甚至國共關係造成極其惡劣影響,對台海形勢帶來巨大衝擊,嚴重影響民眾的國家認同和民族利益,畢竟“台獨”之路的盡頭就是統一,“台獨”分子終將為自己任性的行為付出慘痛代價。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