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2020台灣這一年|“經貿孤兒”隱憂逐漸呈現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0-12-30 19:38:46

 


作者 羅慶生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

  從經濟角度,2020年是台灣表現異常豐碩的一年。依據臺“主計總處”數據,第一季總生産(GDP)增長1.59%,第二季受疫情影響呈現衰退為 - 0.58%,第三季轉正3.92%;預測全年GDP可望增長2.54%。

  數值增長看似不高,但相較其他國家及地區受疫情所苦經濟衰退,IMF預測2020年亞太地區GDP將萎縮2.2%,實在好太多。這麼亮眼的成績單,也為股市頻創歷史新高、台幣升值創23年來新高,提供了合理性的支援。

  不過,台灣優異經濟表現的背後潛藏著隱憂。檢視推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因素,成之於內環境的少,源自於外環境的多。然而展望未來,有利的外部因素將逐漸消退,不利的因素卻逐漸呈現,外環境將轉趨不利。預測明年或許仍有機會亮麗,但3到5年內卻將出現轉折。長期來説,台灣地區經濟展望並非樂觀。

  貿易戰“轉單效應”與新冠疫情 “防疫紅利”

  影響2020年台灣經濟亮麗表現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二:中美貿易戰的“轉單效應”與新冠疫情肆虐下的 “防疫紅利”。兩者都造成資金涌入,加速資本形成,同時也刺激外貿,增加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凈出口,台灣2項都成長,這是經濟表現可以優於其他國家的原因。

  投資增加是推動台灣上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今年第2季GDP雖然負增長0.58%,但資本形成卻出乎意料的成長9.56%。這超過平常水準的數據説明有大量資金流入台灣投資。若非如此,以第2季在疫情影響下消費接近停滯的情況,經濟萎縮不會不到1個百分點。這也表示第2季服務業感受的痛苦其實遠超過數據表現。

  投資增加除了台商回流之外,還包括外資。今年前5個月僑外(不含陸資)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成長12%,一掃台灣外來直接投資(FDI)長期下滑的窘境。這主要是因為中美貿易戰的“轉單效應”發酵。台灣在中美戰略競爭中有獨特地位,對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企業來説,無論是分散風險或轉移出貨,台灣都具有地緣優勢,因而投資擴産,增加在台灣生産的比重。

  其次是新冠病毒肆虐下,歐、美地區疫情嚴重,生産與消費停滯,反觀台灣則是凈土。國際大廠因而加碼投資台灣,台商也大量返台避疫並匯回資金。台灣股、匯市與房地産等資産上漲,正反映這“防疫紅利”。

  “轉單效應”與“防疫紅利”也表現在對外貿易上。這是推動台灣下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7月起,台灣出口年增率即開始轉正,報0.34%。爾後逐月增加,至9月報年增9.36%。10月更為火爆,出口322.3億美元、年增11.25%,出乎預期,為歷年最旺的一個月。

  就“轉單效應”來説,既然上半年企業增加投資,擴充産線,下半年對美國出口當然應該增加。對美出口8月已呈現兩位數字增長,報13.87%。10月更呈現年增21.40%的漂亮數據。

  “轉單效應”在對美出口大幅增長的同時,理論上應該讓台灣對大陸出口減少。因為原本出口大陸的電子原、物料與中間産品,在轉單後直接在台灣組裝出貨。但數據顯示卻並非如此。台灣受惠于大陸更巨大的“防疫紅利”,對大陸出口不減反增。

  全球新冠疫情惡化,不僅未受控,冬季後還出現第二波高峰。但中國大陸卻控制良好,第2季經濟即開始復蘇。中國政策上還推動包含5G網路、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數字化設施的“新基建”,帶動半導體與面板等電子原、物料的大量需求,這是台灣的強項,台灣對大陸出口數據因而愈來愈漂亮。

  從第2季開始,台灣對大陸出口即呈現2位數字增長,4月報年增14%,爾後雖有起伏,但都穩定在2位數,8、9月甚至年增超過22%。累計前10個月,台灣對大陸出口年增13.68%,出口占比也達到空前的43.62%,遠高於對東協出口占比的15.42%、對美國的14.72%、對歐洲的8.18%、對日本的6.91%。

  今年累計前10個月,台灣地區對大陸、東協、日本的出口占比達65.95%。而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完成簽署後,前述國家未來將透過RCEP的自由貿易區(FTA)設計,完成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台灣被排除在外。而台灣對RCEP地區有那麼高的貿易依存,使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潛藏著高度隱憂。

  RCEP簽署映照台灣“經貿孤兒”處境

  11月15日,RCEP在東協高峰會的視頻會議上完成簽署,下一步就是各國將協議交由國會通過。如果順利,這個包括中國、日本、南韓、10個東協國家、澳洲與紐西蘭,GDP全球佔比30%的FTA,有機會在1年內生效。

  RCEP生效後,區域內91%商品的關稅將在10到21年分階段降為零,服務業也將以“負面表列”方式逐步開放。台灣地區既有65%以上商品出口該地區,若不能加入,經濟傷害很大。除了具特殊性或高競爭力産品可以無懼高關稅外,一般傳統産業如石化、機械、紡織等廠商,都將面臨喪失競爭力而不得不遷移的窘境。

  雖然台灣出口RCEP地區的商品中,有將近70%為符合《資訊科技協議》(ITA)零關稅的資訊電子産品,但供應鏈持續轉移並形成區域化的“短鏈”為未來趨勢。如果RCEP形成更大市場,資電業者為了更貼近市場,即便沒有關稅,選擇在台灣擴産的機會仍將降低。喪失利基的服務業也將跟著出走,例如金融或電子商務。産業空洞化危機將很嚴重。

  台灣要加入RCEP並非沒有機會。依規定RCEP生效18個月後,可以用獨立關稅領域的名義申請加入。但RCEP順利簽署,意味著中國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擴增。各國覬覦中國市場,不會冒得罪中國的風險;11月後中國對澳洲的貿易制裁令人印象深刻。日前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已明確表態,台灣要加入RCEP需接受 “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以民進黨目前“親美抗中”的政治立場,將難以接受。

  台灣既然選擇“親美”路線,則另一個機會是美國重返“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時搭便車加入。或在美國協助下,申請加入沒有美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再或者與美國直接洽簽FTA。

  但美國即將執政的民主黨,對貿易的態度其實較共和黨更具有保護主義色彩,特朗普的“美國製造”遺産也繼續存在。美國要重返TPP或與台灣簽署FTA將缺乏足夠的政治基礎,因為這意味著開放美國市場,將減少美國就業機會,違反“美國製造”原則。

  至於CPTPP,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表態“積極考慮加入”後,主導CPTPP的日本在接納中國前,支援台灣加入的機會微乎其微。而在中國加入後,預判將同樣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台灣加入CPTPP的前提。即便美國支援,在未加入下助力有限。台灣加入CPTPP並不樂觀。

  在周邊各國紛紛加入經貿整合的環境下,沒有RCEP,沒有CPTPP,也沒有與美國簽FTA的台灣,將陷入“經貿孤兒”的困境。台灣對外簽署的FTA或經貿協議極其有限,唯一具較大市場的經貿合作協議,就是和大陸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台灣是出口導向的淺碟經濟,出口若受挫,將高度影響經濟發展。

  展望台灣經濟前景,有利的外部因素將逐漸消失。即將擔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反對高關稅的立場明確,雖已表態不會立刻取消對中國加徵的關稅,但也不會像特朗普一樣再對中國加徵關稅打貿易戰。這表示台灣受惠中美貿易戰的“轉單效應”將不會再繼續深化。

  至於新冠疫情,雖然進入冬天后將惡化,但疫苗的開發已陸續展現成果。預期明年第2季起,新冠疫情帶來經濟影響將逐漸緩解,全球經濟將邁向復蘇。這表示台灣的“防疫紅利”也將消失。

  在推動今年經濟亮麗表現的兩大外部因素弱化,“經貿孤兒”隱憂卻開始逐漸呈現,台灣將面臨巨大挑戰。要持續經濟增長或避免衰退,恐怕需付出更多努力。

    華夏經緯網年終特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