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讓陸配、台農在兩岸社會融合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華夏網評      2021-01-06 16:32:12

作者 練卜鳴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全職、臺籍教師)

一、前言

根據兩岸非官方及旅遊業者的統計,截至2019年底約有三分之二的台灣民眾從來沒有到過大陸,也就是説從1987年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迄今,台灣仍然有1600多萬人從未踏上祖國大陸這塊土地,他們對大陸印象的原始素材,主要包括台灣當局的教育與引導、台灣媒體的報道與評論、熟人的介紹、與在台大陸人的接觸等。其中,又與在台大陸人陸配(大陸新娘)的接觸最直接。另大陸赴臺人數僅佔總人口數的極微小比例,大陸民眾對台灣的認識,也是以官方媒體報導為主,也無法如實了解台灣、理解台灣人的真實想法,但“在陸台農”(Taiwan peasants in China Mainland)是一個特殊群體,台農(個體戶、受雇者及少部分由臺流轉行者)帶著少許資金,找到適地、適種、適養的沃土後落戶,且深入大陸各省市的基層農村,他們賺取微薄利潤以養活台灣的家人,他們熟悉兩岸社會環境又深入民間。綜上説明,為數約34.5萬的陸配(大陸新娘)在台灣及為數幾萬人的台農(含季節性赴陸者),他們作為兩岸關係中特殊的一員,理應多關照他們,讓他們為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盡一份心力。

二、大陸新娘在台灣

截至2019年6月底台灣地區外籍配偶人數達54.9萬人,若按國籍別觀察,以大陸地區配偶34.5萬人(佔62.8%)最多,越南籍10.7萬人(佔19.5%)居次,二者合計佔82.3%;若與2012年底相比,外籍配偶人數共增加7.6萬人(增16.0%),其中以大陸地區配偶增加3.8萬人(或增12.4%)最多,惟佔比減少2.0個百分點,越南籍配偶增加2.0萬人居次(或增22.7%),佔比則增1.0個百分點。若按縣市別觀察,截至2019年6月底以新北市10.7萬人最多(佔19.5%),其次為高雄市(佔11.4%)及台北市(佔11.2%),6個直轄市合計佔69.9%。

表一、台灣地區主要都市外籍配偶人口分佈


2019年6月底

總人數

新北市

高雄市

台北市

桃園市

台中市

台南市

其他

人數(人)

548,952

106,785

62,443

61,514

61,041

57,442

34,246

165.481

佔比(%)

100.0

  19.5

  11.4

  11.2

  11.1

  10.5

  6.2

   30.1


資料來源:(臺)行政院主計綜處綜合總計處

圖一、台灣各縣市人口老化指數資料來源:台灣(衛生福利部)

從圖一中可清楚看出,台灣農業總産值、農民佔該縣市比例份額越重的,其人口老化指數越高,如嘉義縣、雲林縣、南投縣、屏東縣、高雄市、苗栗縣、彰化縣等,人口快速老化,最高的已達174.3%,筆者曾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雲林縣工作,因工作關係長住北港鎮,每天要下鄉深入鄉間也要到嘉義、台南等地拜訪客戶,期間觀察到了台灣農村的勞動力僅剩老人、外籍新娘、逃逸外勞等。其中主要是陸配(大陸新娘),只要到嘉義縣、雲林縣、苗栗縣等農業大縣逛一圈或住在幾天或詢問一下該縣政府農業局即可得知,陸配是台灣農村的生力軍,另台灣傳統市場的攤商也有非常多的陸配。

三、在大陸的“台農”

“在陸台農”主要是指帶著少許資金,找到適地、適種、適養的沃土後落戶的台灣人,個體戶居多、受雇者及少部分由臺流轉行者,也有少數曾是台商、臺幹,因投資失利或失業而轉為務農,他們自己是老闆也是員工,為樽節開支凡是事必躬親、親自打理,聘請固定員工至多2-3人,需要工人時在臨時找人(季節工為主),他們大部的分時間都待在小農場、小工廠裏及周邊村落,另為尋找廉價原料跑遍大陸各角落,也與同是故鄉人互動密切,偶而也會幫台商老闆打打工,據悉在陸期間他們返台次數也不多,返台後停留時間也很短,他們不是返台休假的,是帶産品回臺銷售或找買主或籌湊資金,及攜帶少許的錢回台灣供家人開銷用。從居住時間而言,台農一待至少10-20幾年以上,不像台灣遊客僅是到大陸旅遊的觀光客,每次入境最長逗留時間約七至十四天左右;台商、臺幹雖然停留時間也很長,但因種種因素與員工、當地居民還是有諸多隔閡;臺籍教師時間雖較長(約1-3年),但也只是跟學生、老師們相處為主,與當地人接觸也僅局限在學校周邊的店家。台農則深入民間,與地方共生,是熟悉兩岸社會環境的“特殊群體”。

四、期待更多關愛眼神的“陸配、台農”

兩岸婚姻家庭將兩岸同胞的感情、親情和血脈連接在一起,對於維繫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諧穩定,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但不管馬英九執政期間或民進黨執政時,對在台灣生活的大陸配偶在身分證取得、工作權益、學歷採認等諸多方面一直未給予合理對待,甚至有差別待遇,外籍配偶只需4年即可取得台灣身分證,但陸配卻要6年。另在各項政策、活動、福利津貼上也有意無意將陸配排除在外,如民進黨當局獨厚東南亞籍新娘,讓外籍新娘子女學習母語、認識外婆的故鄉、舉辦東南亞子女學生冬夏令營及補貼經費陪同媽媽返鄉探視外公外婆等。“在陸台農”在大陸各省市小縣城投資農業,他們跟台商、台農企業(Agricultural enterprises)不同,大都屬於個體戶,有些有註冊個體商號、合作社,但更多的是選擇與當地居民合作,由當地人註冊一家小公司或小作坊,也有很多連註冊都沒有,僅利用現成的簡陋設施設備種植養殖或加工農産品(茶葉粗加工、蜜餞、筍乾等),後將産品運回台灣或銷售給農企業或大公司等,以賺取微薄利潤、工資。由於規模較小或未註冊等因素,大都未獲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愛眼神,任何項目申請、補貼或扶持政策等也幾乎與他們無緣。

五、陸配、台農在兩岸社會融合發展中可發揮的解碼作用

兩岸間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既符合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更是大勢所趨。兩岸社會的融合發展,“了解”是第一步。要想取得深層次的社會融合,其基礎彼此有深入的“理解”。相互理解的過程即是互相“解碼”(Decoding)的過程。“以自己思維方式去理解對方”還是“以對方思維方式去理解對方”?當然是擇其後者才能相互理解,逐漸卸下心防,才可能達到心靈契合。從相互隔閡到心靈契合,非一蹴而就,需要方法需要耐心。

“陸配、台農”是一個特殊群體,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過程中有其特殊性,不同於台灣遊客、台商、臺幹的流動性很高,陸配在台灣紮下根後生活相較穩定,台農是在基層謀生、賺取微薄利潤為目的。”。他們作為兩岸關係中特殊的一元,理應為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盡一份力,如實解讀、理解大陸各種對臺政策,或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台灣人對大陸的看法,積極去發揮他們所具備的“解碼”功能。迄今為止,兩岸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多半是短期性、局部性的,就算有大量台商在對岸投資、營運,台商或其幹部在中國大陸停留多半是業務所需,不易真正融入當地社會。因此,對於大陸社會的了解,可能還不夠深入或正確,而他們在台灣的影響力也相對有限,難以構成系統性且深入的觀點與社會溝通,並形成輿論,影響台灣社會。如果有大量“台農”在大陸因謀生而長住,對於陸方正確理解台灣人的各種看法,當大有幫助;也可以回頭讓台灣對大陸有更正確的理解;陸配散居台灣各角落,尤其在農村,她們要相夫教子、幹農活也得照顧家中老人等,與鄰里互動更是頻繁,與台灣民眾的接觸可以説是全方位的,這有助於台灣民眾有足夠長的時間、通過足夠多的渠道客觀全面地了解她們,也一樣可扮演溝通解碼的角色,這將會是兩岸交流、融合發展趨向全面且客觀的另一里程碑。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