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紅軍傳人的“忠誠密碼”

華夏經緯網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1-01-22 09:16:59

  在新疆軍區某紅軍師師史館,那本翻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征戰紀實叢書》,記錄了這支誕生於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紅軍部隊,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輝煌戰史。

  初心如磐,征途如虹。該紅軍師是1932年3月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創建和領導的、目前全軍僅存的一支整建制師的西北紅軍部隊。近90年來,該師孕育形成了以“對黨忠誠、信念堅定,長攻善守、勇猛頑強,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熱愛人民、甘於奉獻”為主要內容的“紅軍師精神”。“紅軍師精神”猶如躍動的火焰,激勵著新時代紅軍傳人譜寫光榮篇章。  

  新疆軍區某紅軍師官兵賡續傳承“紅軍師精神”,用紅軍戰史砥礪無畏勇氣,讓敢打必勝的紅色基因與改革強軍的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圖為該師官兵在進行高寒山地徒步機動。劉 永攝

  一

  “他説:‘這裡是我的根,不論走到哪,我都要回到培養我的地方貢獻力量。’”去年10月下旬,新疆軍區在該師所屬部隊召開“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座談會。會上,一名幹部講述了新排長林祥從軍校畢業後,主動申請回到紅軍師工作的故事。

  作為該師某紅軍團保送提幹的優秀士兵,林祥曾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7”“安全環境”項目比賽,並榮立個人一等功,軍事素質全面過硬。畢業後,他毫不猶豫地回到西北邊疆。

  情感認同,折射忠誠底色。林祥對團隊的感情,折射出一茬茬紅軍師官兵 “鐵心向黨、無悔追隨”的心路歷程。

  該紅軍師的創始人之一,是紅軍將領劉志丹。在領導西北武裝革命鬥爭中,劉志丹經歷無數艱辛曲折,但他始終堅持真理,反覆向部隊強調:“革命利益高於一切,要識大體,顧大局,絕對服從中央領導,聽從中央的調遣。”

  1935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後,西北紅軍自覺接受中央統一整編。從此,西北革命根據地成為紅軍北上抗日的出發點,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紅色聖地。1943年1月,毛澤東同志為西北紅軍領導人題贈“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6支步槍建隊伍、血戰蘭州城、甘南剿匪、星夜進西藏……近90年來,這支部隊先後轉戰陜、甘、寧、晉等9省區,始終聽黨話、跟黨走,歷史光榮而厚重。

  二

  延安寶塔山、蘭州中山橋、西藏布達拉宮、新疆天山雪松……該師營區內,“紅軍師精神”雕塑群猶如一張張鮮亮的“紅色名片”,訴説著該師紅區舉旗、陜北會師、保衛延安、邊境作戰、戍守邊陲的光榮歷史。

  “新兵入伍、新學員報到後的第一課,就是參觀‘紅軍師精神’主題紅色文化建築群,讓官兵在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中受熏陶、受感染、受激勵。”該師領導介紹。近年來,該師“紅色文化大講堂”也越辦越紅火,一茬茬官兵通過一段段光輝師史,激揚強軍夢想,厚植忠誠底色。

  “時刻聽從黨召喚!”每次“紅色文化大講堂”上,戰士講解員張倩倩,總習慣把這句話連同“紅軍師精神”一起,當作開講第一篇章。從陜北“鬧紅”到邊區屯田,從保衛黨中央到西藏平叛,從邊境作戰到戍守新疆——創建以來,該師歷經30余次改編整編、10余次換防調整,堅決聽從黨的召喚。

  1998年,該師一個曾經立下戰功的紅軍團依令撤編。向軍旗告別那天,聞訊而來的老首長和官兵用顫抖的手撫摸團隊戰旗,眼含熱淚,依依不捨。“領導幹部要&&把工作放到大局中思考定位。”時任團長袁思舜,第一個站出來,疾筆寫下“堅決服從組織安排”。

  “請首長放心,即便脫下軍裝,我還是紅軍團的兵……”戰士王維本是團裏的幹部培養苗子,接到命令,他背包一打,走得從容。時任營長謝強華仍清晰記得,一聲令下,僅用了40天時間,700多名官兵退役,數十名年輕幹部交流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團隊順利完成精簡調整,無一人向組織提條件。

  歲月更疊,忠誠不改。該紅軍師官兵“鐵心聽黨話、絕對聽指揮”的忠誠基因一脈相承。

  “紅軍師的官兵,就是要在位一分鐘、幹好六十秒。”去年年底,該師面臨調整改革,多名幹部被確定為轉業對象。他們坦然接受組織安排,自覺做到堅守崗位標準不降,不為進退走留分心走神。

  待轉業期恰逢疫情防控期。該師某團參謀長尚陽被確定為轉業對象後,仍主動請纓上任務一線,多次帶車赴機場接返營官兵,堅守疫情防控一線72天。尚陽説:“進退去留的時候,是考驗人的時候,我們不能丟了紅軍傳人的本色。”

  “忠誠,關鍵要落在行動上,絕不能把忠誠當作挂在嘴邊的説辭、喊在嘴上的口號。”這是該師官兵的共識。該師堅持把厚植忠誠底色與賡續優良傳統相結合,以“紅軍連隊樣樣紅、紅軍傳人個個行”活動為牽引深化紅色基因傳承,將紅色戰例、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等素材嵌入經常性思想教育,不斷凝聚起忠誠使命、聽令景從的力量。

  三

  塵沙漫天,鐵流滾滾。2015年7月至10月,該紅軍師整建制奔赴喀喇崑崙參加高原使命課題訓練。數月苦訓,官兵的血性意志在海拔5200多米的雪域高原得到檢驗。參演分隊在極高海拔、極端嚴寒、極限距離上,數十類火器打出滿堂彩。

  “雪山之巔,風餐露宿,穿插百里,血染邊土,先輩們把紅軍傳人的戰旗插上敵陣地……”開訓前,官兵來到我國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園——康西瓦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回顧先輩們南征北戰、衛國殺敵的熱血場景。

  在那場邊境作戰中,該師官兵每人平均負重35公斤,連續7天6夜急行軍,數日以炒麵充饑、靠冰水解渴,翻越5座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深入敵後,切斷敵軍退路,圓滿完成作戰任務。

  近年來,該紅軍師把提高官兵勝戰本領,作為延續傳承部隊輝煌戰史的根本途徑,緊盯打仗需求苦練精兵。

  天山南麓,孔雀河畔,“國際軍事比賽-2019”庫爾勒“安全環境”核生化偵察競賽現場,中國陸軍第一車組整裝待發。“2017年,我的教練劉威在這裡奪冠,為紅軍師、為陸軍爭得了榮譽。今年我有幸代表團隊出戰,唯有拼盡全力,繼續為紅軍師戰旗添彩。”該師某紅軍團中士朱立琪作為第一車組駕駛員兼偵察員,目標篤定。

  令旗猛然揮下,戰車若箭離弦。猛拉手閘、打滿方向、踩離合……朱立琪駕駛戰車爬坡過坎,第一個衝過終點。最終,中國陸軍車組包攬了該項比賽單車賽、接力賽、射擊賽及團體賽4個項目的“第一”。

  鐵血忠誠鑄就有力鐵拳。近年來,該紅軍師深入開展“戰史、戰功、戰例、戰將”學習實踐活動,將保衛延安“三戰三捷”、解放蘭州“直取鎖鑰”、邊境作戰“迂迴奇功”等17個經典戰例,編印成戰術教材,作為政治教育、戰法集訓的“必修課”,用紅軍戰史砥礪無畏勇氣,讓敢打必勝的紅色基因與改革強軍的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黃宗興 特約通訊員 史建民



作者:黃宗興 史建民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