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兩岸是否有機會破冰看三個契機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連結      2021-03-11 14:51:42

沈有忠。(中評社 方敬為攝)

  大陸自3月1日起暫停輸入台灣鳳梨,一年約影響4萬公噸,佔總産量一成。台灣東海大學政治係教授沈有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通過兩岸農檢平臺通報暫停採購臺鳳梨,某種程度是在製造兩岸重啟事務性協商機會,但台灣社會多將此舉視為施壓,並激一股鳳梨採購熱,兩對話契機生變,短時間內要重啟互動,恐怕不易。

  沈有忠,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係兼任教授、台灣政治協會理事。曾任東吳大學政治係兼任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籌備處博士後研究員。

  兩岸關係後續能否有機會破冰?沈有忠表示,他個人對兩岸融冰相對悲觀,不過他認為有幾個可能性能使兩岸重啟互動。首先是2022年的選舉,如果2022“九合一”選舉民進黨表現不好,或有兩岸互動的聲音出現,可望促使蔡當局在兩岸政策上有較為積極的作為。第二是,台灣貿易壓力日漸擴大,經濟壓力影響台灣內部民意,進而讓台當局正視兩岸關係的經營。

  第三則是,兩岸官方適度的重啟民間互動,從基層開始重建兩岸互信,並向上擴展,或許短期內還無法到達官方協商,但至少可試著重新啟動海協、海基系統的相互聯繫,藉此雙方釋出善意,提高兩岸破冰可能。

  針對台灣鳳梨銷陸生變,沈有忠表示,首先,北京是通過“海峽兩岸農産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 渠道對臺通報,感覺上是在製造機會,讓台灣循相同渠道進行協商,此外,兩岸官方均將該事件定調為貿易問題,顯示出彼此都有就事論事、相互談判的意願。

  但因為兩互信已然不足,大陸無預警暫停台灣鳳梨輸入,雖然對外定調是貿易問題,但容易被認為有政治操作目的。沈有忠指出,台灣社會將此舉動視為施壓,並質疑北京打算藉由停止採購台灣農産,衝擊民進黨2022“九合一”選舉的選情,增加蔡當局的壓力,提升兩岸重啟談判的助力。

  沈有忠提到,因為台灣銷往大陸的農産品多是南部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為主,這次暫停台灣鳳梨輸入,台南、高雄、屏東的鳳梨農首當其衝。

  沈有忠説,如果這次鳳梨銷陸受阻,台灣內部産生的輿論風向是“兩岸不好,害慘農業”,那鳳梨事件很可能成為兩岸融冰的契機。但現況的輿論則是“買鳳梨、愛台灣”,人民對蔡當局的埋怨不大,民進黨也就沒有展開兩岸協商的壓力條件,兩岸關係就是繼續僵持下去,甚至恐怕增添兩岸對立。

 

來源:中評社


文章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