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返聯合國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對恢復中國合法權利的提案舉行表決,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並立即把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政治舞臺。
尼克松訪華 中美關係正常化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邀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1日下午,毛澤東會見了尼克松,兩位領導人就中美關係和國際事務認真、坦率地交換了意見。22日,周恩來同尼克松就兩國關係正常化及雙方關心的其他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在對抗20多年之後,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以後,由於周恩來病重,在毛澤東主席支援下,由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在許多同志的協助下,先後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以及解決工業、農業、交通、科技等方面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會議,採取了一些堅決果斷的措施,對各方面進行整頓。
粉碎“四人幫” 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6年10月6日,以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採取斷然措施,果斷地逮捕了江青、張春橋、姚為元、王洪文。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全國億萬軍民,隨即舉行盛大的集會遊行,熱烈慶祝粉碎“四人幫”的歷史性勝利。“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至此結束。
恢復高考
1977年,剛剛恢復職務的鄧小平同志迅速拍板恢復高考,570萬人參加了這次考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上山下鄉過的知識青年,對於他們來説,這是一次不可放過的改變人生軌跡的機會。這也是國家走上正軌,新時期就要來臨的標誌。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
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經濟建設問題上,從糾正急於求成的錯誤傾向和全黨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出發,必須採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對陷於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係進行調整,對過分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著手認真的改革。在會上,洋躍進方針被否決,取代之的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産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1979年3月,鄧小平代表中央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他強調,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也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問題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動搖了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
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正式將“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
改革開放之初,在缺少對外經濟交往經驗、國內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形勢下,設立經濟特區為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和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流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提倡計劃生育
1980年9月25日,黨中央發表了《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産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以下簡稱《公開信》)。《公開信》指出,“為了爭取在20世紀末把我國人口總數控制在12億人以內,國務院已經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