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1981年8月26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港臺知名人士傅朝樞時,首次公開提出解決台灣、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
鄧小平説,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可以採取獨特的模式,社會制度不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不降低,外國資本不動,台灣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即使武裝統一,台灣的現狀也可以不變,台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一個區,還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中共十分願意、十分贊成國共第三次合作,中國這件事要台灣海峽兩岸的領導人和人民來決定。希望台灣的領導人眼界放寬點、看遠點。統一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希望,是中華民族的希望。
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産計酬,聯産到勞,包産到戶、到組,包乾到戶、到組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産責任制;
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産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1991年11月25日—29日舉行的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決定》提出把以家庭聯産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作為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並不斷充實完善。
“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
20世紀70年代,反思了建國初期人口政策的問題之後,國家開始有計劃的控制人口。隨著認識的逐漸深入,1982年,計劃生育被定為國家的基本國策。“只生一個好”的口號響徹全國,普遍的獨生子女成為時代獨有的現象。經歷了近三十年的嚴格執行之後,計劃生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致開幕詞,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嶄新的命題,他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改革計劃經濟體制
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闡明瞭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是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決定明確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要簡政放權,縮小指令性計劃、擴大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充分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儘管加了計劃這個限制詞,但這卻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一次提出要搞商品經濟,承認了市場的作用。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是中國共産黨的偉大創舉。
解放軍百萬大裁軍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軍委擴大會議。軍委主席鄧小平在會上鄭重宣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減少員額100萬。這是中國共産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它表明,擁有十億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願意並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按照中央軍委的決策部署,從1985年下半年開始,按照先機關,後部隊、院校和保障單位的順序,人民解放軍自上而下地組織實施了百萬大裁軍。到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順利完成了百萬大裁軍的任務。經過此次體制改革、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朝著機構精幹、指揮靈便、反應快速、提高效率、增強戰鬥力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1987年,鄧小平從實際出發,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通過國民經濟翻番地增長,第一步,到1990年,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
1987年10 月25 日至11 月1 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1936名,代表全國4600多萬黨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進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鄧小平主持大會開幕式。大會批准了中央委員會《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
十三大的突出貢獻,是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鮮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開放台灣同胞赴大陸探親
1987年10月14日,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就台灣國民黨當局有限制地開放台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一事發表談話,熱情歡迎台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保證來去自由;同時也希望台灣當局允許大陸同胞到台灣探親。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辦公廳公佈了《關於台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至此,兩岸打破了自1949年長達38年的冰封期。
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鄧小平説:“世界在變化,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要隨之而變。過去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我孤立,這對社會主義有什麼好處呢?歷史在前進,我們卻停滯不前,就落後了。馬克思説過,科學技術是生産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從此以後,科教興國成為中國發展的基本戰略之一,發展高科技、應用新技術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出臺,一大批國家項目、重點工程先後開工,國家工業化、資訊化獲得長足進步。
上證所、深交所成立
1984年第一支企業股飛樂音響發行,1986年第一個證券交易櫃檯也出現,各地的股票交易星星之火已經燃起。中國股市要想做大,需要更大的平臺。在中央領導的重視下,在各方人員的多方奔走下,1990年,上證所、深交所幾乎同時成立,拉開了中國股市大潮。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