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島內公有市場張貼産地標章。(台灣《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3月31日公佈2021年對外貿易障礙國家貿易評估報告(NTE),點名台灣地區今年元旦新規定要求産品標示原産地的作法,似乎暗示美國豬肉存在食品安全疑慮。報告也指台灣對來自美國的豬牛産品萊克多巴胺殘留值,制訂出比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更嚴格的規範。
這是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上任後,USTR首次發佈有關各國各地貿易壁壘評估報告。提到台灣地區于2021年1月1日對一系列産品實施原産地標簽(COOL)要求,同時又實施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限量(MRLs),“不正確地”暗示使用萊克多巴胺的美豬和相關産品有安全疑慮。
報告還提到,今年1月1日,台灣地區依Codex標準對進口豬的肌肉、脂肪和肝臟中所含萊克多巴胺實施最大殘留限量。但對進口豬的腎臟和其他産品所實施的最大殘留限量則比Codex嚴格。美方關切檢測標準與Codex不一致,將導致結果不準確。
台當局經濟部門表示,美方今年報告已未像去年指責台灣地區違反2007承諾,若萊克多巴胺殘留量有變,應通知WTO,今年評論轉為正面。報告對標示原産地不滿,後續台當局會通過包括TIFA會議在內的各種渠道,與美方進行溝通。
今年報告與往年不同者,還有提及臺美已完成有機同等性協議,允許雙方有機驗證商品在彼此市場中販賣,避免雙重驗證及文書作業,其他美方關切的貿易障礙項目未改變。
國民黨副秘書長李彥秀昨指出,USTR説法證明民進黨當局標示豬肉産地是錯誤的食安政策,更凸顯民進黨與美方溝通不良,不但犧牲台灣民眾健康,也無法獲得美方認同。
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