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藍營國、新兩黨的分裂危機與風險

劉性仁

劉性仁 ,台灣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作者 劉性仁 台灣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由於在中美關係選邊站、統獨對立及反中氣氛瀰漫在台灣社會,使為求選舉勝選的選舉派與深藍淺藍中的理念派,産生路線之爭,都存有分裂的風險,這才使得民進黨老神在在,安穩執政,不把藍營放在眼中,綠營雖有急獨與緩獨之別,但還不致于分裂,眼看新黨內部矛盾越加明顯,國民黨又何嘗不是如此?此現象殊值探討。

  會造成這種現象,統一能不能當成選舉論述主張來談?是核心的關鍵,誰提統一,誰談一中,彷彿就是票房毒藥,選舉敗將,只有理念模糊才有勝選的機會,這種邏輯普遍存在泛藍政黨中。

  日前新黨可能面臨分裂重大危機?新黨榮譽主席郁慕明為主強調統一理念派發表勇敢面對新黨變質-郁慕明重大宣示,並表示經過長考,針對當前新黨路線已經變質,決定勇敢面對,郁慕明更直接點名現任黨秘書長潘懷宗要切割他,並向新黨黨中央喊話,如果拋棄了反獨促統、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大目標,新黨也就不再是新黨。郁慕明表示“一向以‘中國人的政黨’自我期許的新黨,竟淪落到以‘變色龍’為榮,與台獨份子為伍”,因此鬱慕民宣佈退回新黨的“榮譽主席”頭銜,但不退出新黨。

  面對新黨分裂,不只讓支援者失望痛心無奈外,也莫可奈何。而國民黨又何嘗不是如此?黨主席選舉以勝選優先考慮的黨中央同樣也面臨理念派的質疑與挑戰,九二共識、一中內涵及國統綱領的處理同樣都是引發爭議的引爆點。

  無論是新黨或是國民黨,甚至整個藍營,都面臨路線及統獨問題,都有分裂的危機,餅越來越小,關鍵還是在於台灣社會民意與世代認知差異,台灣因為民進黨的“去中國化”,使得台灣越來越分歧,藍綠分裂,藍營內部也分裂,幾乎在各種勢力的互動下與對美中態度及傾向上,台灣都將不會有團結的力量與民心。泛藍政黨的分裂是必然的,只要兩岸問題未解、中美對抗無緩解、台灣民眾對大陸當局及民眾立場未厘清,台灣分裂與泛藍各黨分裂將沒有任何人、任何政黨有能力改變這種分裂居面。

  平心而論,選舉派有選舉派的理由,理念派有理念派的道理,選舉派有一致的見解,但理念派往往又有不同程度的表述及立場,複雜程度難以言喻。能否調和?實在是艱巨的任務。以新黨來説,吳成典主席認為新黨應透過地方選舉爭取選民支援,産生更多民代席次,才能重新壯大,因此在路線和相關作為上,和郁慕明前主席的想法不同。所以便分為以郁慕明為首、力主兩岸統一的理念派,和以吳成典為首的選舉派。無論是理念派或是選舉派,都是新黨人,新黨支援者都不願見到分裂對立情況。

  而國民黨問題比新黨更複雜,有歷史包袱、對“中華民國”感情、世代、區域、族群和派系差異問題,隨時都有分裂的可能,對於統一的追求程度,對於大陸官方、民間態度,對於中華民族史觀認知、對於親美的程度,國民黨比新黨更有分裂的條件,縱使支援者百般不願,也無法改變這樣的現實。

  藍營政黨為何不團結?因為藍營包容不同的路線,本來就有不同的歸屬感與情感傾向,不像民進黨在族群、思想上單一同構型高,加上執政利益和選舉利益,使泛綠不具分裂的條件。身為藍營支援者,實不忍也無力改變泛藍分裂的趨勢,選舉派與理念派都有道理,路線擺蕩在親美親中親臺的光譜上,能否調和?看似遙不可及,歷史分裂必輸的道理不停在藍營上演,看透看破也難以改變分裂的宿命與悲劇。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