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性仁 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位居大陸涉台研究重鎮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已成立超過40年,適逢廈大百年校慶這座具有優良傳統大陸名校各種學科建設與科研進展已經逐步跟上國際化名校行列,其中廈大臺研院更在兩岸智庫學界享有盛譽,其重點在於專業、思想開放且與時俱進,配合中心設置與獨樹一幟的“民進黨研究中心”及“國家統一政策倣真實驗室”等單位,觀察廈大臺研院的歷史誠然是不同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的討論重點,伴隨著兩岸情勢變化,臺研院沒變,改變的是兩岸形勢與外在環境的變化。
廈大除了有完整的學科建設,其中尤為突出的便是臺研院的學術口碑,除了在兩岸學界具有相當的公信力,合情合理並富創意合邏輯性的兩岸專業學術研究,師生隊伍的強大,更重要享有閩台文化同文同種的地理優勢、豐沛的學術資源及台灣無分政治立場的人脈,講的是接台灣地氣,能易地思考提出先進前沿的想法,這是相當難得的。
很可惜台灣並沒有掌握願意傾聽台灣意見與聲音的學術力量,而只是用統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沒有以解決兩岸現存問題為導向,或許有溝通,但無法轉化為政策,達到避險的目的,例如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與建設、兩岸該如何融合發展與文化交流、台灣民意該如何不致于與大陸民意對撞、台商臺生台胞如何抓住“十四五”規劃的歷史機遇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如何面對拜登上臺後中美矛盾及美臺勾連會出現哪些新變化、兩岸未來究竟應當如何合情合理安排等制度與法律設想等。這些對台灣既重要又能表達自己方案與想法的機會,台當局都沒有好好把握住。
當兩岸不斷喪失一次又一次坦誠交流改善緊張關係的機會,不變的是廈大臺研院這個在兩岸同樣都具有威望的學術智庫單位,仍舊扮演智庫先行、學術先行與民間先行的角色,縱使兩岸的情勢依然複雜嚴峻,面臨的挑戰依然是多方面且是難以克服。廈大臺研院對於兩岸風險的研究從不缺席,但更多的是多元創新的思考與方案的研究,任何一切可能促成兩岸關係改善的機會與設想,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都是身為一個兩岸關係前沿學術重鎮所必須承擔的使命,兩岸關係史冊中定有廈大臺研院的身影,更期盼的是,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有多數台灣理性民眾的聲音與呼聲。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