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交流記 | 垃圾話題上“雲端”?京台民眾連線,共用治理“金點子”

雲上交流記 | 垃圾話題上“雲端”?京台民眾連線,共用治理“金點子”
近日,垃圾治理成了京臺兩地的“雲端”話題?4月25日,京臺生活垃圾治理研討會,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在北京東城和台灣高雄兩地同步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城市管理部門負責人、環保專家和社區居民代表共聚雲端,一起分享交流生活垃圾的治理經驗。 就“關鍵小事”分享兩岸經驗 會上,京臺兩地的專家學者和基層工作人員,通過座談研討的形式,就垃圾分類居民發動和長效機制建立等問題進行了詳細交流。

  近日,垃圾治理成了京臺兩地的“雲端”話題?4月25日,京臺生活垃圾治理研討會,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在北京東城和台灣高雄兩地同步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城市管理部門負責人、環保專家和社區居民代表共聚雲端,一起分享交流生活垃圾的治理經驗。

就“關鍵小事”分享兩岸經驗

  會上,京臺兩地的專家學者和基層工作人員,通過座談研討的形式,就垃圾分類居民發動和長效機制建立等問題進行了詳細交流。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一級巡視員柴文忠致辭,會議介紹了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情況,用短片展示了東城區在垃圾分類方面的特色實踐。台灣專家則詳細介紹了台灣地區生活垃圾治理管理體系、居民動員、收費政策等方面的工作經驗,兩個基層短片分享了台灣垃圾處理優秀社區和志願者開展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的典型案例。在互動環節,與會人員就工作中的難點、重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研討會內容專業深入,貼近實際,氣氛熱烈,與會者普遍反映交流會具有很好的啟發性和指導性。

  2020年5月,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落地。《條例》實施一年來,北京垃圾分類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入戶推廣、實現積分兌換機制、定點定時回收、建立城市生態島……在交流環節,北京市的嘉賓向台灣嘉賓一一展示了北京在落實垃圾分類方面的措施和成果,相關做法得到了台灣嘉賓的肯定。

  在該條例實施一年之際,北京市台辦和市城市管理委,聚焦生活垃圾分類這件民生“關鍵小事”,為兩岸專家、管理人員、基層工作人員,架設了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互學互鑒,不斷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水準。北京市台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借助京臺交流平臺持續加強在垃圾分類、城市治理等方面的交流,並進一步促成京臺兩地在街道、社區和家庭層面分享垃圾治理的經驗和做法,持之以恒抓好垃圾分類治理工作,共同提升京臺兩地垃圾分類治理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

北京人好奇台灣的“垃圾軟實力”

  交流會上可以看出,北京市民非常好奇,台灣是如何做到教育民眾,自覺定時定點倒垃圾且做好垃圾分類的。前高雄市環保局長吳家安吳家安表示,垃圾袋隨袋徵收在台灣施行時,一開始確實有很多困難點,譬如專用垃圾袋辨識度、垃圾袋通路、防偽標章、成本等評估等;台灣近20年來慢慢讓民眾習慣垃圾分類、垃圾車定時定點收運垃圾等,讓民眾養成習慣,建立起“把垃圾丟進垃圾車之前,大家都要為這袋垃圾負起責任”的觀念。

前高雄市環保局長吳家安對垃圾治理進行精彩分享。圖片來源於中評社

  北京也有相關領導詢問垃圾減量需有什麼措施、台灣方遇到瓶頸與解決之道?吳家安説,改變民眾生活習慣,一開始並不容易,這項法令是從20年前便開始推動,因此民眾現在已經很習慣。他認為培養民眾對於垃圾減量、分類的習慣,必須要有“硬的技巧”與“軟的實力”。所謂“硬的技巧”譬如法令、規範、懲處等;“軟的實力”就是辦活動、宣講、獎勵措施、名人代言、集點活動等,但真正關鍵還是在基層里長。因為第一線的里長是把環保習慣融入生活當中的人,是推動資源回收、垃圾分類與意識最重要的軟實力。

  前金門縣環保局長、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傅豫東認為,資源回收與分類透過“市場化”才更有誘因,但政府必須先主導,慢慢讓它走向市場經濟且不能單打獨鬥。教育民眾進行資源垃圾“初分類”,但民間可投資“資源分類廠”近一步提升資源回收效率,這有賴民間、學校、社區及回收商四合一的努力。

如何“變廢為寶”的台灣經驗

  “兩岸一家親,大家共建美好家園的目標是一致的,希望通過研討交流讓兩岸共同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和垃圾分類治理水準。”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協會名譽副會長柴文忠表示,生活垃圾分類是民生領域的關鍵,需要持之以恒、全民參與。在他看來,台灣地區城市街道的乾淨整潔,離不開“垃圾不落地”政策的實行和全社會的集體參與。

京臺生活垃圾治理交流研討會台灣現場,在高雄香蕉碼頭。圖片來源於中評社

  研討會上,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沈世宏介紹,垃圾分類需要資源回收車、廚余回收車、垃圾焚化設備和降解技術等,這些方面台灣儲備充足;在法律方面,台灣地區制定了多項法律規定,對垃圾分類活動進行規範;在經濟領域,台灣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推動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例如垃圾費隨袋徵收、設立資源回收基金等;在社會動員方面,台灣經常舉行宣導推廣和垃圾分類比賽活動,讓公眾更好地認識、參與垃圾分類。

  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台灣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建立起完整的垃圾分類回收機制。研討交流過程中,台灣方面的嘉賓就台灣垃圾分類處理的組織管理體系與制度文件、居民動員情況和生活垃圾收費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通過視頻放映的形式,台灣方面的嘉賓還展示了如何利用回收油製造手工皂,這一場景讓不少北京的嘉賓印象深刻,連連感嘆。“北京市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我們在源頭管控、引導宣傳、垃圾分類、運輸處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至於垃圾分類完成後如何變廢為寶,我們還應該向台灣多學習。”北京市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説,除了用回收油製造手工皂,台灣地區將塑膠製品回收加工成衣服、日用品的做法也值得稱道。

推動專業議題的兩岸視頻交流

  25日,在位於高雄的香蕉碼頭的台灣現場,高雄市社區聯合發展協會理事長劉高鈿,在現場分享了高雄社區資源回收、垃圾分類、民眾定時定點倒垃圾的影片,希望透過在地垃圾治理經驗,與北京朋友分享。劉高鈿在受訪時表示,他曾以基層里長身份赴北京市東城、豐臺等區交流,也跟對岸建立走親情感。但當前兩岸關係緊張,像這種專業議題的視頻交流,他來之前其實考慮再三,就是因為當前大環境跟過去已不一樣,很多人現在對“兩岸交流”、“兩岸視頻互動”會有疑慮。

高雄與會者包括産官學、基層里長、環保隊員、環保資源業者等。圖片來源於中評社

  劉高鈿表示,在活動上大家都有默契不觸碰敏感政治議題,只針對相關專業進行交流。今日得活動很單純,就是分享彼此在基層垃圾分類、民眾環保意識、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實務經驗。北京人口眾多相對垃圾量也是城市發展很重要的一環。他1993年當選里長後,便開始社區營造,算是比較了解民眾對於垃圾分類、資源再利用的學習過程。他認為只要政府&&、透過法令與一些柔性訴求,久而久之還是可以建立起不錯的環保意識。

  劉高鈿認為,在全球新冠肺癌疫情之下,兩岸交流暫時看不到契機,但網路視訊交流會是常態,只是當前大環境對兩岸關係都敏感,因此也還看不到和緩跡象,對兩岸關係的溝通、經商往來、人員交流造成極大影響,兩岸關係短時間內恐沒有起色。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道,部分資料參考中評社、人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