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灣新冠疫情死亡率飆高的三個可怕現象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網友評説      2021-06-08 09:31:09

6月初台灣的防疫天空,很忙碌,而且,很突兀!

每日持續新增數百人確診,3級警戒一延再延;沒有停班導致年輕人必須涉險拼經濟,卻被歸咎為太鬆懈的一群疫情禍首;苦求自篩而不可得的高科技業終於釀出大群聚,淪為社會不諒解的血工廠;全民跪求疫苗、機場出現逃難潮,被指責為沒有“同島一命”;想要同島一命、奔走找疫苗的民間人士,卻遭八道金牌加上政治“顏”審,果然難成其事,被擋下之餘,還加工奉送酸民酸語;而單日死亡人數連續攀上21、37、36人,人心惶惶之際,防疫指揮官已經連數字都略去不讀,手機瘋傳的卻是歌功頌德的“好消息”。

繼慶賀郭董失敗之後,還有“駐日代表”雨中鞠躬謝恩、民進黨“立委”狂賀千杯日本、各種軍事迷狂讚美國運輸機的作戰功能。看不到“執政者”的悲傷,只聽見支援者叮咚振奮。是的,而這時,宣稱“要幫全世界建醫療體系”的台灣地區,新冠致死率來到2.3%,高過全球包含印度、巴西、南非在內的2.08%。

通常,官員與御用專家們最常誇誇而談的,就是病人年齡大、有慢性病。這樣説,對嗎?

首先,高齡者致死率高,尤其長照機構感染,致死率可高達3成。去年初已開發國家如義大利、美國、西班牙、英國等爆發本土疫情時,長照機構死亡佔1/3到一半,這早已眾所皆知。台灣地區此波有至少60個長照機構群聚,死者也是高齡居多。差別是,這發生在2021年的5月,是已有疫苗可預防,也有快篩可早發現的時空。

台灣地區從3月取得疫苗時,就只把長照機構列在第6順位,而在5月中准許醫院普篩員工與病人之際,也未將長照機構列入。無知與顢頇,導致病毒長驅直入,猶如幹柴點燃烈火,實為可預防之悲劇。

然而,深入檢視死亡資料,可看到更可怕的三大現象:死得太快、死得不明不白、死得太年輕;而其根本原因,則是台當局堅拒普篩,不斷大肆宣傳反智的精準檢驗,選擇有症狀或有接觸史者採檢,忽視新冠無症狀傳播的特性,以及小區擴散的特點,正是許多人接觸史不明,導致這些人根本未被及早診斷,不僅導致感染黑數太多、傳播無法有效遏止,更造成他們無法及早得到密切觀察與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就算大量進口所謂單株抗體,隱形病人也根本受用不到,更不用説先前談過的“快樂缺氧”,當然猝死與枉死難防。

單以6月6日公佈的36位死亡病例來看,就可提供上述左證。有高達36% (超過1/3)的死者,是在死後才確診,其中6位更是在到院前就已死亡,連求救、急救都來不及;另有4位在確診4日內死亡,合計高達47%沒有來得及獲得早期治療。

若從死亡距離發病的日數來看,也有36%是在發病5日內死亡。死得如此倉促,亦表示發病早期根本症狀不明顯,連當事人都未察覺。在感染來源方面,僅11人(30.6%)知道其傳播鏈,9人(25%)是“萬華區活動史”(僅知道去過萬華或住萬華,卻不知道來自何人),另有16人(44%)則是不明來源、調查中,也就是將近一半死者感染來源已是在萬華小區之外,由此亦可窺知疫情核心之演變,就連死亡也早已轉到萬華以外了。

另值得一提的是,有3位因其他原因住院的病人,死後才發現是遭到院內感染,其中2人感染源尚調查中! 到底是什麼事件,還有多少感染者,指揮中心並未交代或提醒。

更令人擔心的,則是所謂“年輕人鬆懈”的問題,不僅呈現在感染者年齡分佈上,亦已經出現在死亡名單上。5月中以來的疫情死亡名單上,赫見4位僅30多歲、3位僅40多歲的死者!7人中僅4人曾住院,其餘2位到院前死亡、1位死於防疫旅館。僅2名具接觸史,其餘有2名是萬華活動史、3名不明來源。

根據一項用全球27個研究、34個地區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統計估計,全球0~34歲者感染新冠後之致死率為0.004%,35~44歲者為0.068%;若台灣地區致死率沒有比他國高,則此死亡人數背後可代表之年輕感染數恐高達10294人。對照3級警戒後年輕族群所佔比率的上升,不得不説,為家庭拼生計、為台灣拼經濟的這個世代,成了在“要錢不要命”的防疫政策下的代罪羔羊!

而這不正凸顯台灣地區防疫的失德與失序?明明是顧防疫才可能保經濟,卻不斷用經濟做藉口來阻卻防疫;明明是有科學防疫利器可用,卻用意識形態來阻擋科學、用公權力來妨礙防疫;而當蒼生受苦、市井活不下去時,“執政者”與支援者竟還在為其政治上的勝利而沾沾自喜、無法掩飾其張揚得意。

政治比病毒還毒,網軍比防疫更有力。枉死者眾、一個又一個家庭悲劇,怎不令人嘆,朱門酒肉臭,苛政猛于虎!(作者為台灣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左秋子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