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風來2021 | 台灣學生熱曬大陸高校面試題,島內學者卻一聲長嘆!

兩岸風來2021 | 台灣學生熱曬大陸高校面試題,島內學者卻一聲長嘆!
23日起,大陸高考陸續放榜,吸引了台灣媒體和島內台灣學生的關注。臺媒不光報道了高考放榜相關訊息,也關注了臺生報考大陸院校的相關秘辛。台灣《旺報》23日報道,有台灣學生在網路上曬出了這2年大陸大學對臺招生時的面試題,報道分析了大陸面試題的變化,認為體現出“大陸高校愈來愈有自信心”,懂得以“問問題”去篩選理解大陸、認同大陸的台灣學生。

面試環節成了臺生錄取關鍵

  據台灣《旺報》報道,這兩年由於政治氛圍,台灣學生想去大陸就學,通常是“鴨子划水”,“只做不説”(編者注:台灣俗語裏“鴨子划水”意思是“表面都從容淡定,其實水底下在拼命的划水”)。雖然近兩年,因為有疫情因素影響,導致台灣赴陸就學的人數有所減少,但仍保持一定的人數。

  報道稱,一般而言臺生赴陸就學需要過“兩關”:第一關,也就是學測成績通過初審;通過了第一關,接下來就是面試,這“第二關”的面試,是臺生能否錄取的關鍵,“尤其愈好的陸校,愈重視面試”。

  這張大量台灣高中生在廣州中山大學排隊等候面試的照片,曾令不少島內民眾震撼。資料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麼面試環節“魔鬼”在哪呢?有臺生報考上海同濟大學口腔醫學,在面試環節,被問到“你覺得3D列印會如何應用在口腔醫學”以及“你願意前往武漢支援嗎”;報考湖南大學新聞廣播係被問到“有沒有看湖南衛視的節目”;報考法學系被問到“認識中國著名的法學家嗎”。

  這些問題都要求臺生事先花時間,研究大陸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臺媒報道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大陸大學愈來愈有自信心,懂得以“問問題”去篩選理解大陸、認同大陸的台灣學生。

臺生面試可能有四類試題?

  據臺媒報道,大陸高校對臺生的面試有四類考題。第一類是基本題,比如“有沒有來過大陸”、“為何申請本校”、“兩岸大學有何不同”等,這是台灣學生要去大陸唸書之前,本來就要問自己的問題;第二類面試題是從考生自述中出題,詢問考生的愛好、參加活動或得獎經歷,以了解考生有沒有灌水、膨風

  第三類考題是跟專業領域相關,考的是台灣學子對大陸的了解。想讀電影?那麼要提出對大陸電影的觀察,可不能只是“我看過《大紅燈籠高高挂》”;想讀新聞廣播?也要對大陸影視産業鏈有基本認識;想讀理工和生醫?那就要了解大陸科技的最新發展。其他學科亦然,臺生應該要做好“去了大陸可能就要留下來工作”的心理準備,一併了解相關專業在大陸的發展脈絡。

台灣學霸蜂擁來大陸求學。資料圖片來源於臺媒

  最後一類面試題涉及認同,例如問醫事類臺生“你願意前往武漢支援嗎”。注意,這裡問的不是醫學系學生畢業時要復誦的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誓詞;不是“你願意去偏鄉行醫嗎”的那一類“醫者仁心”普世價值,而是問臺生:願不願意去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被台灣官方高度“污名化”的武漢?

  臺媒報道分析,此時考生“一昧吹捧大陸,可能反而討不了好”,面試官更想了解臺生有沒有獨立於台灣政治氛圍的判斷能力

這一類面試題可能難倒臺生

  近來,有不少台灣學生在網路上曬這2年大陸大學對臺招生時的面試題,以交流面試經驗。有臺媒注意到,除了常見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兩岸歷史的相關問題。比如有臺生參加了2021年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外語系面試,劈頭就被問是否了解辛亥革命;去年報考該校漢語言文學系的臺生,被問了對孫中山的評價;也有臺生參加廣東華南師範大學歷史系面試,抽籤抽到“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原因”。

臺生前往大陸一線城市面試工作。資料圖片來源於臺媒

  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為此長嘆,以過去30年台灣“去中國化”歷史課綱來看,“台灣學生的近現代史程度幾乎是零,答不了這些題”。1990年代李登輝上臺,歷史教科書開始使用“同心圓理論”,之後漸漸“去中國化”。吳昆財説,如果還不相信台灣學生的歷史有多爛,可以去街頭調查,問台灣年輕人誰帶領推翻滿清的辛亥革命?誰帶領8年對日抗戰?誰發起台灣的十大建設? “這不是知識,而是常識!”島內40、50歲人也許覺得這些題目簡單到可笑,但年輕人可能連孫中山、蔣中正、蔣經國誰是誰都搞不清楚,“所以我根本不敢問。”

  吳昆財表示,陸校問臺生這些並不是要標準答案,而是想了解臺生的綜合素質,並勾起臺生對中國的認同;另一方面,這更是陸校的一種政治表態,要告訴臺生:“你不是歐洲人、不是非洲人,要來大陸唸書,就要有中國近現代史的概念,不能把大陸當外國!”他認為以後會有更多大陸大學面試時會問臺生這類問題,且不限于歷史系或政治係等文史哲科系。“即使以最狹隘的升學目的,台灣學生也要具備一定的國學常識和中國通史能;就算學校不教,也必須超前部署自學。”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