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疫後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彭韜

彭韜,男,博士,湖南株洲人,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史、台灣政黨選舉及港澳台問題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與省部校級科研課題。出版個人專著一本,主編兩本,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

36

作者 彭韜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疫情暴發,給兩岸政治及經貿關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疫情衝擊和民進黨當局限制政策的雙重作用下,民進黨當局迅速對大陸展現出了一種強勢敵意的姿態,趁機切斷兩岸交流合作。在當局慫恿、縱容下,“台獨”勢力不斷在島內掀起“反中”、“抗中”等切割兩岸聯繫等動作,升高兩岸對立,惡化兩岸關係。兩岸經濟和兩岸關係一樣,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衝擊,日趨複雜嚴峻。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統計,2021年1-6月中國大陸自中國台灣進口1147.45億美元,出口367.18億美元,貿易逆差780.27億美元,而同期2020年1-6月兩岸貿易逆差為580億美元,台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進一步上升。一年多來的實踐證明:兩岸經貿關係密不可分是不爭的事實,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希望和動力,台灣只有借助大陸市場其經濟才能走出低谷和增長。

一. 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兩岸經貿關係受到嚴峻挑戰

兩岸互動交流呈現政治基礎與經貿氛圍加速惡化局面,疫情暴發後,民進黨當局第一時間下令禁止口罩出口;迫使台商離開大陸;禁止台灣民間組織醫護人員赴大陸支援;禁停兩岸大小“三通”;禁滯留湖北台胞、禁“小明”入境、禁陸客赴臺……。2021年民進黨當局更加大力的操縱台灣經濟,試圖使兩岸經濟“脫鉤”,開放進口“萊豬”與“核食”;借著“鳳梨事件”、“新疆棉花事件”等大肆意抹黑大陸並有意渲染不良氣氛引導不知情的台灣民眾對大陸進行抨擊以及抹黑。總體來看,民進黨當局的一系列操作,罔顧民生福祉,缺乏責任擔當,導致近年來陸臺經貿關係不斷下滑,導致兩岸局勢異常緊張,進入了冰凍期。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受到嚴峻挑戰,造成兩岸民意“敵意螺旋”持續上升,兩岸的經貿關係進入一個困難時期。

在民進黨當局政治操弄下,台商對大陸投資連續四年減少,台當局批准的2019年台商投資金額僅為41.7億美元,同比下降 50.9%,創下30多年來最大降幅,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佔臺對海外投資總額比重也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台商紛紛返台投資設廠,2019年以來更出現少見的新熱潮,雖然其中有不少灌水成分,不少實際上為土地購置成本,無法提振實體經濟,對經濟及就業拉動不大。依台灣經濟主管部門統計,到2020年5月14日,累計批准返台投資企業188家,投資金額超過7609億元新台幣,還是達到了新高。

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在島內不斷打壓限制、清查剝離陸資。臺經濟主管部門主管王美花于2020年8月11日宣佈將修正《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對陸資“更嚴謹看待”,重訂陸資認定標準,不再以某一最終投資總額佔股30%作為陸資認定標準,而是採取“逐層審查”,每一次轉投資都以30%認定,並擴大限制大陸黨政企業來台投資。此舉目的明顯就是切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對陸企以政治或“國安”名義驅離,決絕今後大陸資本與企業進入島內發展希望。後面就出現了禁華為、禁中興、禁愛奇藝、禁阿里巴巴。

此外民進黨當局企圖利用疫情鼓噪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議題,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期待 “外交突破”,妄圖加入以國家為會員資格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借機實現所謂“外交突破”。在碰壁之後又不斷叫囂是受到大陸打壓和鉗制,借疫情或購買不到疫苗不斷煽動台灣民眾的“仇中”、“恐中”思想,以及民進黨當局處處迎合美國,隨美國起舞,配合美國甘當“棋子”,成為美國政府反華“急先鋒”和“馬前卒”,不斷在台海製造矛盾和緊張氣氛,刺激中國大陸,進而升高兩岸敵意對抗,使得海峽論壇等民間交流嚴重受阻,城市交流基本停滯,兩岸交流社會效應加速遞減,累計的互信及和平成果不斷流失。

進一步説,民進黨當局無心經濟民生,大搞政治鬥爭,只為操弄“台獨”理念,導致的兩岸局勢緊張,進而影響兩岸經貿關係。不僅沒有讓台灣受益,反而讓台灣承擔著戰爭的風險,進而不得拉攏美日,緊抱美日大腿。如高價購買美國武器、進口美國“萊豬”、開放“日本核食”進口等等。但這些依靠出賣台灣和台灣人民利益換來的“幫助”並沒有實質意義,只會進一步加劇兩岸局勢緊張,讓台灣行走在戰爭的邊緣。今年5月1號英國《經濟學人》文章就渲染:“台灣成了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總之,民進黨當局為了“台獨”的一己之私利而罔顧台灣根本利益,不僅沒能幫助台灣走向世界,反而危害了台灣安全,阻礙了台灣經濟發展。

二、民進黨當局炒作兩岸經貿脫鉤是個“偽命題”

台灣是小型海島經濟,也是典型外向型經濟體,內部“缺電、缺水、缺地、缺才、缺工”問題嚴重。數據顯示,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高達41%,大陸是台灣最大、最對口的市場,台灣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尤其在全球經濟飽受新冠疫情衝擊的背景下,大陸市場對台灣影響力更甚從前。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統計,2020年,台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不降反升,上升到45%,累計2020年全年,大陸對臺出口4162.8億元、同比增9.5%,進口13873.3億元、同比增16.2%,全年對臺逆差9710.5億(1405.2億美元),逆差額較2019年擴大約19.36%。2021年1-6月中國大陸自中國台灣進口1147.45億美元,出口367.18億美元,貿易逆差780.27億美元。按照HS2位編碼統計,大陸自台灣進口前5類産品依次為“85章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780.53億美元,“84章核反應爐、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117.36億美元,“90章光學、照相、醫療等設備及零附件”82.97億美元,“39章塑膠及其製品”50.48億美元,“29章有機化學品”26.37億美元。對於2021年上半年台灣對大陸出口額及佔島內總出口額的比例均創歷年新高,這充分説明如下兩點:一、兩岸經貿在産業鏈和供應鏈上看,很難分割。台灣內需市場不夠大,一直靠貿易支援經濟成長,強迫經濟“脫鉤”大陸,就是要改變台灣同世界供應鏈的關係,將重創台灣經濟、産業、民生方面。所以兩岸經貿脫鉤是個“偽命題”,台灣經貿與大陸密不可分,而且隨著形勢的發展,台灣經濟越來越依賴大陸是不爭的事實;二、大陸持續發展進步給台灣經濟發展帶來多重發展機遇,不斷鞏固擴大深化兩岸經貿交流,有利於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要求,台胞從中獲益受惠頗豐,是廣大台胞的重大利好。

三、兩岸經貿關係密不可分,台灣經濟發展與大陸緊緊相連

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經濟衝擊已日漸顯現。百業蕭條、店舖關張、股市暴跌、民生艱難,旅遊業跌至谷底,農産品滯銷,失業率升高,島內經濟不景氣,民眾的消費能力、消費意欲低迷,經濟大幅走低,“悶經濟”在台灣持續發酵……民進黨當局上臺後,強行推動“經濟新南向”政策,結果“新南向”收效甚微,台灣對東盟出口占比降至10年最低,拒絕大陸“一帶一路”也錯失良機。執政黨的政治操作勝過對人命、民生的考慮,政治防疫,施政失德失策失能,拒絕大陸疫苗,漠視民眾健康,導致疫情破口,加劇了台灣經濟“失血”,重傷台灣經濟與競爭力。蔡英文早在2016年就承諾要加入的“RECP”也無法加入,美國斷然拒絕與台灣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使台灣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成為亞太自貿區孤島。

相對於台灣而言,中國大陸較好控制了疫情,經濟得到較快的復蘇與發展,大陸通過重啟經濟社會運轉有利於促進兩岸經濟關係和島內經濟發展。在産業層面,通過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弱項,也促進大陸晶片、5G、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産業建設發展,有助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對台灣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同時大陸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2020年中國大陸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加上內需市場龐大,大陸具有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14億人口的廣闊市場,這也是兩岸經濟合作的主要驅動和基礎。加之大陸此次疫情顯示出來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優越性, 著力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 海南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以及各地自貿試驗區建設,都為台灣經濟注入活力與動能。其經濟競爭力的和吸引力,使得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有增無減。

事實充分説明:只有充分利用好大陸的發展機遇才有利於台灣發展,台灣借助於大陸市場其經濟才會更加繁榮。台灣經濟若想在疫情過後復蘇,最主要還是必須搞好兩岸關係,處理好兩岸經貿議題,否則疫後的台灣經濟可能更差,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才是台灣經濟良性發展的希望和方向。奉勸民進黨當局和某些政治人物深入思考疫後的經濟復蘇與兩岸關係發展大局。以民生福祉為重,順應歷史潮流,少些政治算計和鬥爭,將精力投入到促進兩岸經濟發展,造福子孫後代上來,畢竟“民意如流水,民心大於天”。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