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美國因素對解決台灣問題的影響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連結      2021-08-10 11:10:44

 【摘要】當前,美國不斷打“台灣牌”挑釁中國,民進黨則挾洋自重、變本加厲,不僅危及台海穩定,也會激發中國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不管和統、武統還是其他統一方式,美國一定會不同程度地介入干涉。如果武統,美國直接出兵協防台灣的可能性低,低限度介入干預的可能性大。干預的強度取決於當時中美、兩岸實力對比及國際環境。

  台灣問題的形成,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國共內戰造成的,也是美國直接介入、干涉的結果。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但其久拖不決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國。美國是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最大障礙。隨著當前和今後中美實力消長和中美關係發展變化,美國因素對解決台灣問題的影響也會發生變化,總體呈現減弱的趨勢。

  一、美國因素是台灣問題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美國歷來把台灣問題當作“以臺制華”的主要抓手。美國因素對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負面、破壞性一面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嚴重阻礙中國的統一進程。

  (一)從歷史看,美國是台灣問題的始作俑者

  美國干涉台灣問題最嚴重是1954-1978年中美嚴重對抗時期。1954年12月,美國和國民黨當局簽署所謂“共同防禦條約”,儼然將台灣置於美國的軍事保護之下。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美國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但隨後的“與台灣關係法”以國內立法的形式變相維護美國與台灣的官方關係和軍事關係,明確提出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繼續赤裸裸地干涉台灣問題。長期以來,美國對臺推行“雙軌”政策,把台灣問題置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台灣關係法”的所謂“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下,利用台海政策的兩面性,謀求美國利益最大化。美國各任總統都支援“一個中國”政策,但其“一個中國”政策與世界上公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概念并不一致,和中國政府的“一個中國”原則也有所不同,保持相當的模糊空間。正是這種“模糊”使其肆意製造藉口,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深化與台灣的關係,勾結和扶持島內“獨派”勢力,阻撓中國統一大業。

  (二)從現實看,台灣問題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性價比最高的一張牌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快速提升,中美力量對比明顯變化,兩國差距明顯縮小。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後“中國威脅論”在美國泛起。2012年,奧巴馬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將美國對外戰略重心逐步往亞太地區調整,加大對中國的遏制力度。2017年1月特朗普上臺後,進一步將美國政策升級為“印太戰略”,視中國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對華政策從先前的接觸與演變調整為接觸與遏制,採行既接觸但更遏制的政策取向。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等文件中,清楚表明瞭重新重視台灣和美臺關係的戰略意義,明確把台灣和美臺關係列為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的內容。在美國對付中國的各種手法中,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台灣牌”最易操縱,且成本最低、代價最小、收益最大。未來,美國圍堵遏制中國發展、全面打壓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不會改變,“台灣牌”是任何一任總統必打的一張牌,是遏制中國崛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從島內看,美國因素是台灣當局“拒統謀獨”的主要依託

  1949年後,美國為圍堵中國,實行“以臺制華”戰略,軍事上保護台灣,經濟上扶持台灣,文化上影響台灣,這些成為台灣社會有著深厚親美情結的重要背景。長期以來,不論台灣藍綠,整個社會普遍存在親美、崇美與依美心態。1986年民進黨成立之前,海外“台獨”勢力發展壯大就得到美國的庇護與支援。民進黨與整個綠營更是強烈的親美派。蔡英文當局將親美、倚美作為最重要的對外政策,處處配合美國遏制中國,頑固抗拒統一。國民黨與美國的關係從大陸一直延續到台灣,一直採取“親美遠陸”政策和策略,對國家統一的態度消極。台灣大多數民眾認為美國是台灣的“安全保護傘”。島內民調顯示,大部分台灣民眾贊成加強臺美政治、經濟聯繫,近五成民眾預料美國會向台灣提供軍事保護。

  二、美國干涉台灣問題的力道越來越大

  為遏制中國發展和崛起,美國近幾年持續打“台灣牌”,先後通過一系列涉台法案,全面提升美臺實質關係,縱容和支援“台獨”活動。特別是特朗普執政以來,在台灣問題上頻繁搞事,打“台灣牌”力道越來越大,甚至不惜突破中美關係紅線,踐踏一個中國原則。拜登上臺後,這一趨勢沒有本質改變,仍不時打擦邊球,觸碰中國政策底線。近年來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干預力度、程度前所未有,美臺關係發生了中美建交以來最重要的變化。

  (一)政治上,提升台灣“準國家”地位

  特朗普先後簽署“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台灣保證法”等一系列挺臺法案,提升美臺關係。美臺高層官員交往和互訪取得突破。2018年3月“台灣旅行法”簽署生效後,美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阿扎、副國務卿克拉奇、海軍印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曼等先後訪台,克拉奇是美國自1979年以來訪台最高層級官員。美國還拉攏日本、澳大利亞、法國、英國等盟友打“台灣牌”,介入台海問題。

  (二)經濟上,加強雙方經貿聯繫

  美國是台灣重要的出口市場,臺美經貿關係緊密。美國藉美中貿易戰和新冠疫情,推動美臺互動對話與經貿合作,重啟美臺“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TIFA)會談,推動簽訂臺美雙邊投資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2020年11月20日,美臺雙方在華盛頓舉行所謂“美臺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第一次會議。美國還唆使台灣加入美國制裁中國大陸陣線,通過強化美臺産業鏈合作,尤其是強化與台灣半導體産業聯動,推動台灣高科技産業與大陸切割,企圖遏阻中國大陸高科技産業成長。

  (三)軍事上,強化雙方“結盟”關係

  加強美臺軍事關係,提升臺軍作戰能力。近年來,美加強在台海地區軍事行動,軍艦軍機頻頻抵台灣附近海空域活動。航母和導彈巡洋艦、導彈驅逐艦等不斷穿行台灣海峽,且呈常態化趨向。美軍轟炸機、運輸機、偵察機也接二連三現身台灣空域。2021年4月,在大陸開展實彈軍演和繞臺巡航期間,美方多次表態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旨在對衝大陸的威懾效應。美軍還派出特種部隊以專家交流名義赴臺,協助訓練臺軍與特種部隊。6月5日,美國三名參議員搭乘美軍C-17運輸機訪台。多年來美對臺出售武器數量與品質非但未能按中美“八一七公報”的要求逐年遞減,反而逐步升級。特朗普上臺後,美官員與軍方不斷製造兩岸軍事嚴重失衡的輿論,要求增加對臺軍售。據統計,特朗普任內美對臺軍售多達11次,金額高達183.3億美元,對臺軍售品質也大大提升。2021年,美將向臺出售至少52億美元武器裝備,屆時美國歷年對臺軍售總額將超過700億美元。

(四)“外交”上,支援台灣拓展國際空間

  幫助台灣維持其所謂“邦交國”。通過政治施壓威脅“邦交國”與臺保持“邦交”關係。為臺參與國際組織活動“搖旗吶喊”,公開支援臺參與和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國際民航組織等國際組織。對中國説三道四,策動其他國家為台灣發聲,拓展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

  在美國的縱容支援下,民進黨當局緊抱美國大腿,主動迎合美國在亞太的戰略佈局,心甘情願地充當美國圍堵大陸的“棋子”。未來民進黨當局勢必會抓住台灣作為“棋子”價值升高的機會,不斷加大“倚美抗中”力度,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全面配合美國對大陸實施戰略壓制。

  三、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影響力隨著中美實力消長而變化

  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影響力,與中美實力消長、兩岸實力對比緊密相關。隨著中國大陸實力不斷上升,對美和對臺博弈的空間不斷增大。台灣作為美國的“戰略籌碼”,其重要性和分量總體處於減弱、下降之勢。

  (一)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

  對美國來説,兩岸統一或獨立均不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美對臺政策的基本立場就是“維持現狀”,即兩岸“不統不獨不武”,最大程度地為其“以臺制華”戰略服務。美對臺政策的把握與應用,與中美關係密切關聯。當中美關係穩定時,美臺交流以經濟文化為主,軍事政治交流基本上私底下進行,美會管束台灣推動“法理台獨”。陳水扁執政大搞“台獨”時,美國擔心自己被“拖下水”,將陳視為“麻煩製造者”,還與大陸聯手遏制“台獨”。當中美關係緊張時,美國會加大對“台灣牌”的利用,全面深化美臺實質關係,提升台灣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定位,以便更好地遏制中國。過去美國既遏制中國大陸對臺使用武力,又遏制“台獨”冒頭,現在把重點放在遏制大陸對臺動武上,蓄意在台海地區製造軍事緊張局勢,縱容、鼓勵“台獨”勢力的分裂活動。儘管美對臺政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但不論誰執政,美國對華總體戰略不會改變,在台灣問題上,既要維持台海現狀,避免兩岸從和平走向統一,也要防止台海形勢因“急獨”失控,禍及美國利益。

  (二)台灣問題袛是美國遏制中國的一個“棋子”,隸屬於中美關係和美國整體利益

  台灣問題説到底就是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問題。隨著近年來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一個中國”框架在全世界範圍內更加穩固。不論是奧巴馬還是特朗普政府執政,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在曲折中向前發展,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始終是主導因素。美國雖是頭號強國,但隨著實力下降,在國際事務中不可能為所欲為,在諸多全球與地區事務中離不開中國的合作。儘管未來美臺實質關係可能會進一步推進,但美不敢從根本上顛覆一個中國政策框架,不會為了台灣而損害甚至犧牲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利益,中美關係大致可以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美國仍會將台灣問題置於中美關係大局的框架下,服務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對華戰略競爭的需要。

  (三)隨著中國崛起和中美實力消長,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影響總體呈衰減之勢

  美國之所以能長期干擾台灣問題,最重要原因就是中美實力懸殊。在中美建交之前的全面嚴重對抗時期,“美強中弱”的差距懸殊,而“陸強臺弱”的差距不大,美國得以一再利用台灣問題遏制中國。中美建交以來,兩國實力差距持續減小,而兩岸實力差距則不斷擴大,中國應對外部勢力對台灣問題干擾的實力和信心不斷增強,美國利用台灣問題遏制中國的能力減小。當前和未來時期,“東升西降”格局將延續,中美兩國實力差距有望進一步縮小、大陸對臺壓倒性優勢勢必持續擴大。當中國綜合國力趕上或者與美國持平時,就有力量對美的遏制和圍堵進行有效反制,扭轉被動局面。而美國世界霸權難以為繼,必將加大打“台灣牌”進行反撲,但遏制中國的代價大大提高,利用台灣問題遏制中國的能力和效果持續減小。當中美雙方綜合國力對比徹底換位後,中國客觀上具有遏制“台獨”、掌控台海全局的優勢,美國心有餘而力不足,能提供的資源和影響力將大幅降低,對兩岸關係能插手的空間有限,屆時中國解決台灣問題就會簡單很多,兩岸統一進程必將進入新階段。

  四、美國必定會介入中國解決台灣問題

  中國堅持用最大誠意以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但一旦台海形勢嚴峻、失控,不排除採取非和平手段實現兩岸統一。當前,美國不斷打“台灣牌”挑釁中國,民進黨則挾洋自重、變本加厲,不僅危及台海穩定,也會激發中國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不管和統、武統還是其他統一方式,美國一定會不同程度地介入干涉。如果武統,美國直接出兵協防台灣的可能性低,低限度介入干預的可能性大。

  (一)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戰略模糊”是其打“台灣牌”的一貫伎倆

  若台海發生戰事,美國對於是否協防台灣,刻意保持所謂“戰略模糊”,不表明會如何應對大陸武統,不公開承諾武力協防台灣。幾十年來,保持“戰略模糊”一直是美對臺政策的指導原則。首先,美國官方文件并無承諾台海發生戰事必然協防台灣。無論是“與台灣關係法”還是對臺“六項保證”,還是近年來通過的“台北法案”“台灣保證法”“國防授權法”等,并沒有對臺安全保障作出明確承諾,袛是表明美國不支援兩岸以非和平方式改變台海現狀、美國助臺提升自衛能力等態度。其次,美方官員從未明確保證美協防台灣。今年4月11日,美國務卿布林肯受訪時説,“美國對台灣的自衛能力有嚴肅的承諾”,但被問到大陸若攻臺,美國是否出兵救援?他卻以“假設性問題”為理由拒絕評論。5月2日,布林肯接受採訪時指責中國正在挑戰國際秩序,但強調“美中軍事衝突嚴重違反雙方利益”。5月4日,美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主管坎貝爾出席英國《金融時報》舉辦的全球座談會時稱,美國不會公開作出“協防台灣”的表態,因為這種做法存在“重大利益缺陷”。台灣問題畢竟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不會為了台灣而與大陸開戰。如果發生中美之戰,必然是兩敗俱傷,甚至引發兩個大國核戰爭。如果美軍捲入台海戰事,中美在近海作戰,中國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等多重主場優勢,美軍在客場作戰,保臺行動代價極高,且阻止不了大陸攻臺,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因此,針對台海發生爭端,美國出兵協防台灣的可能性不大。

  (二)美國一定會介入干涉中國解決台灣問題

  美國是不樂見兩岸統一的。一旦和統,必會極力介入干涉,對中國大陸指手劃腳,橫加指責,挑撥台灣民眾的“反中”情緒,破壞大陸對臺實行管治,在國際上渲染中國威脅,糾集有關國家對中國進行制裁。一旦武統,在中美戰略競爭劇烈的背景下,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必將介入干預。干預的強度取決於當時中美、兩岸實力對比及國際環境。雖然中美因台灣問題陷入大國衝突和戰爭對抗的幾率不高,美國很有可能不直接出兵參與,但會將台灣推到前臺,加強對臺支援,政治上聲援台灣,經濟上制裁大陸,軍事上強化與臺情報合作,售臺攻擊性武器,美軍機軍艦更加頻繁在台海周邊進行軍演等活動,并發動盟國對中國實施禁運、制裁、軍事干預等,阻撓武力解決台灣問題。

  結語

  可以預見,台灣問題將在很長時期成為中美雙方較量和鬥爭的焦點。從國際國內大勢看,美國的干涉與阻撓袛能延緩兩岸統一的進程,改變不了兩岸統一的大勢,台灣問題最終還是由兩岸人民解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關鍵是充分利用中國國家實力和影響力,打破美國長期塑造并極力維持的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動態平衡,不斷提高美國介入干涉台灣問題的成本和代價。台灣問題的解決不能局限于台海層面,要善用大國外交,不斷爭取國際社會主要力量站在支援中國的一邊,瓦解美國拉幫結派遏制中國的圖謀。同時,要立足於美國武力介入干涉,按底線思維,作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堅決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完全統一。

  (全文刊載于《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7月號,總第283期)

文章來源:中評社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