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途窮與路轉——後疫情時代兩岸教育交流再思考

彭韜

彭韜,男,博士,湖南株洲人,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史、台灣政黨選舉及港澳台問題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與省部校級科研課題。出版個人專著一本,主編兩本,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

 

  作者 彭 韜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近日,台灣政治大學法律系研究所副教授廖元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指當前台灣教科書並非是年輕人受“台獨”影響的主要因素,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執政者的態度以及其掌握大眾傳播媒體營造的社會氛圍對台灣青少年潛移默化的影響。廖元豪觀點可謂是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深刻揭示了台灣民進黨當局通過政治力量施壓教育、借操控輿論洗腦青少年的本質。無獨有偶,近期,當局“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佈台北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企圖借“反威權轉型正義”之名,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並移除大廳內蔣介石銅像,其赤裸裸推行“去中國化”行徑,令人義憤填膺。台北市長柯文哲對此炮轟民進黨當局,直言轉型正義的順序要對,一下子把“追究過去責任”放到第一順位,保證會亂七八糟,産生很多作用力、反作用力。毫無疑問,在當局政治操弄和慫恿、縱容下,“台獨”勢力不斷在島內掀起“反中”、切割兩岸聯繫等動作和活動,惡化了兩岸關係,受影響最大的群體無異是年輕人,受衝擊力最大的行業無疑是教育,作為兩岸關係風向標的教育行業首當其衝,教育交流首先按下“暫停鍵”,線下教育領域所有的交流被迫中斷。

  當前伴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頑固堅持“政治抗疫”,圖謀“以疫謀獨”。民進黨當局無意強民生與活經濟,一心拼政治、搞鬥爭,使得兩岸關係局勢日趨複雜嚴峻。就島內而言,自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嚴重阻礙兩岸教育交流,大肆去推行“去中國化” 和“教育台獨”,使得社會陷入嚴重撕裂之中。統“獨”矛盾激化、藍綠白對立、省籍族群割裂、官民關係緊張,由此導致政治停滯,經濟消退、文化斷層、民生凋敝、民眾生活艱難、價值觀崩潰、社會不斷向下沉淪。

  再就島內年輕族群而言,隨著台灣的政治氛圍發生重大改變,其中兩岸政策、“國民”教育、社會結構等方面都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革,台灣年青世代(90後世代為主) 的集體認識、歷史記憶、政治認知、話語體系與價值觀念等的群體特性逐漸改變,尤其是身份認同的多樣性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很多台灣年輕人深陷認知迷離與誤區之中:一是認知悖離。由於生活環境與客觀事實脫節而形成的鴕鳥心態,民意主流化與社會現實化的差距,導致無法區分何為“愛臺”與“害臺”行為;二是認同缺失。不知自己到底是誰?從哪來?困惑于“中華民族”與“台灣民族”、 “中國人”與“台灣人”國族身份;三是目光短淺。不知自己目標方向和見識淺顯,坐井觀天、視野狹窄,夜郎自大自以為是“台灣先進”“大陸落後”的思維;四是前途迷茫。不知所措,不知歸處,滿足於小確幸,不努力進取缺乏實幹精神,不知所云缺乏主觀判斷,被當局道德綁架和混淆視聽,不斷被洗腦成為“反中”、“仇中”附庸,給兩岸關係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大開倒車:民進黨當局嚴重阻礙兩岸教育交流、限制兩岸青年交流

  2020年蔡英文在817萬高票連任後馬上暴發了全球性新冠疫情危機。民進黨當局出於政治私利,以種種藉口進行政治操弄,刻意阻斷兩岸教育交流,持續惡化兩岸教育交流環境,一方面雙標針對在台就讀陸生刻意採取歧視性防疫措施,嚴重阻礙兩岸教育交流。2020年8月5日,民進黨當局宣佈開放除應屆畢業生以外的境外生返台就學,卻唯獨把陸生拒之門外;2021年7月,民進黨當局開放18歲以上人員登記接種疫苗,卻將陸生排除在外,防疫指揮中心開放合法移工及持有居留證的外籍人士與境外生登記預約,但排除陸生,甚至連登記的機會都沒有。民進黨當局所作所為使得兩岸民意螺旋敵意升高,嚴重損害陸生正當權益和切身利益。再加上之前一直爭議不斷針對陸生的“三限六不”措施以及無法納入健保等因素,陸生在台生活學習並不容易。在台陸生人數逐年遞減,陸生在台數量從2015年的最高4.3萬人降至2021年不到500人。

  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通過制訂"反滲透法"、"中共代理人法"、"國安五法"等惡法極力阻擋兩岸之間的城市、政黨、社團、民眾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嚴格限制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嚴重破壞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2020年7月,為反制大陸“31條惠台措施”以及“26條措施”,阻撓臺生赴大陸學習、就業,台灣陸委會在社交平臺發佈了“赴陸就學你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懶人包”,以無中生有的理由威脅台灣青年。9月,台灣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恐嚇台灣島內的民眾及相關團體,不要赴陸參加海峽論壇的相關活動,違者將被“法辦”。10月兩位台灣藝人歐陽娜娜和張韶涵在央視國慶晚會合唱《我的祖國》《守護》,民進黨當局威脅“若違反相關規定,將依法查處”。同年10月,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應邀出席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台灣陸委會公開宣稱若洪秀柱有涉及違反法令情形,主管機關將“依法處理”,還妄稱“青年朋友應提高警覺,不應參與類此活動,以免淪為大陸對臺‘統戰’宣傳工具”。2021年4月,大陸為加強兩岸青年交流,舉辦兩岸直播大賽、台青主播培訓等活動,民進黨當局依然在延續對抗思維,罔顧事實,以匪夷所思的理由大搞意識形態鬥爭。其安全部門公開叫囂大陸舉辦兩岸青年活動是對臺進行所謂“認知作戰”。

  “威脅破壞”、“恐嚇阻撓”就是民進黨當局對待兩岸青年交流的真實寫照。民進黨當局不願意兩岸青年走近走進,走親走勤,為一黨之私而置民眾福祉而不顧,在兩岸關係上大開倒車!

  圖窮匕見:民進黨當局大肆“去中國化”推行“教育台獨”

  民進黨當局利用“全面執政”的優勢,不斷“切香腸”式的推動漸進式“台獨”及“去中國化”,在“立法”層面不斷研擬凸顯“台灣主體意識”的相關規定,在歷史文化、教育宣傳層面弱化“中國”“中華民族”意識和元素,不斷捏造“台灣民族、台灣文化、台灣歷史”等虛假事實。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舉措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清除台灣社會中不利於台灣“獨立”的中國文化,如淡化部分中國傳統節日,清理台灣留存的重要中國文物,將孔子和鄭成功這樣對大陸台灣意義相同的歷史人物進行淡化處理,甚至包含蔣介石和孫中山這些對“中華民國”有巨大意義作用的人物。除了對“中華”有關字眼進行去除以外,蔡英文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改革”,淡化學生對大陸歷史與文化的了解,寄希望於豢養出一批能夠實現“台灣轉型”的“正義之士”。2017年的“雙十節”並沒有“中華民國”字眼,也沒有“青天白日”旗;2018年“二二八”事件紀念日,蔣介石棺柩被潑紅漆,台灣中山大學校內孫中山像被移除。2019年,十幾名臺大學生來到台灣政治大學,用鋸子把蔣介石銅像的馬腳鋸斷。宜蘭中山公園孫中山雕像被潑紅漆;直至此次中正紀念堂改名和移除大廳蔣介石銅像。其二,為台灣“正名”,將一些名稱與中國掛鉤的正式機構進行“正名”,將中國與台灣切割、中國人與台灣人對立。比如將“中華奧委會”改為“國家奧委會”,“中華航空”擬改為“台灣航空”等,以此強化台灣人“本土”意識。民進黨當局重新改版2021年所謂“護照”,新版“護照”封面中央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顯著放大加粗的“TAIWAN”和“PASSPORT”字樣,“REPUBLIC OF CHINA”字樣幾乎消失到看不到。由於國際民航組織有要求各國及地區都必須在護照封面登載國名或簡稱,因此民進黨當局妄圖通過此小伎倆達到被承認“台灣國”和“去中國化”的目的。

  在推行“教育台獨”方面,民進黨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所謂“亡國先亡其史”,2019年台灣實施新修改的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的“歷史課綱”,中國史與台灣史並列,而且在台灣史中,竭力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列舉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所謂`成就',開了頌揚殖民統治的先河。2020年9月,台灣新學期新版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有關中國歷史的內容又進行了大幅刪減,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僅用1600多字進行概括性論述,並將原來“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改為“台灣、東亞及世界”,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項目下。與此同時,台灣歷史教科書大肆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從史實認定角度推行“去中國化”。

  民進黨當局在推行“教育台獨”的同時,也不忘將目光轉移到台灣少數民族。蔡英文上臺就向原住民道歉,目的是為了建構所謂“原民史觀”的台灣新分離主義史觀,切斷兩岸歷史一體,將台灣主體性與原住民歷史連結,孕育與大陸脫勾的“泛南島民族意識”。將台灣歷史縮短至只有400年,以鄭成功侵略、清朝屠殺與鎮壓原住民的污名化定性論述,否定歷史上歷朝歷代漢族先民移住台灣的正當性。將“原民史觀”操作主流常識化,將“島國”意識原住民化,即台灣歷史發端于“南島歷史”,亦即將“九二共識”核心內涵空心化。

  這一系列“去中國化”事件,旨在培育更多年輕一代“天然獨”,妄圖形成歷史空白和遺忘,從政治權力與制度的角度來破壞、阻撓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民進黨當局已成為當前兩岸文化交往與教育交流的最大現實障礙。

  邪不壓正:民進黨“去中國化”“台獨教育”倒行逆施讓更多有識之士看清楚了其真實面目

  民進黨出於一黨之私,費盡心機地推動“去中國化”“台獨教育”,向無辜學生灌輸錯誤的認知、歪曲的事實、篡改的歷史,蓄意培養思想偏激、狹隘的無腦“愚民”,意圖豢養出一大批“死忠”的政治追隨者,對台灣年輕人和台灣社會未來發展定然貽害無窮、禍害無盡。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無論民進黨當局如何都無法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具有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民進黨當局可以操弄的“台獨教育”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論怎樣顛倒黑白罔顧民意事實、牽強附會,也只能受到全世界正義人士的唾棄,淪為笑柄。習近平指出:“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當前,即使受疫情影響,大陸積極出臺一系列教育交流措施,吸引越來越多的島內青年學子來大陸求學就業、創業發展,並舉辦多元活動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通過網路及移動端媒體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努力讓更多台灣青年加深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搭建更多交流平臺密切兩岸青年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和情感,在兩岸青年特別是島內青年心中扎深扎牢生生不息。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得到了越來越多海內外中國人的認同共識。試問一個連對自己民族歷史都不願認同和正視的民進黨,又如何給台灣帶去未來?連祖國母親都不願意承認,你還能期望他為人師表和身正為范嗎?事實上,被“教育台獨”所欺騙和蒙蔽的台灣人多數沒有來過大陸,甚至多數人沒有機會接觸中華民族真正的歷史,所以被愚弄和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間,也凸顯了兩岸教育交流的任務艱巨和意義重大。

  柳暗花明:中國大陸因應形勢發展,積極推動兩岸教育交流,得到兩岸越來越多民眾支援歡迎

  近年來,中國大陸陸續出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22條措施”等系列政策舉措,設立75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推出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推動363所高等院校面向台灣學生招生,為台灣青年來大陸交流、學習、實習、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截至2021年8月15日,已有約15萬名台胞在大陸接種疫苗,累計報告接種逾26.7萬劑次。並且已經放開12-17歲台灣青年施打,目前在大陸就讀的臺生無一人感染新冠肺炎。

  雖然當前兩岸關係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使得台海局勢和兩岸關係將更加複雜多變,但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上統一將是大勢所趨,維持台海和平穩定也是民心所向。縱然島內的分裂勢力依然會不斷製造兩岸關係對立,阻撓兩岸交流與合作,疏離兩岸人民的情感連接,但兩岸人民走親走近的願望,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攔的。民進黨當局應正視台灣人民的呼聲與訴求,以實際行動,使兩岸關係走出對抗的局面,這也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與福祉。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歷史無數次證明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只有順應歷史潮流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光明的未來。民進黨當局在後疫情時代非但不思進取甚而變本加厲的阻隔兩岸教育文化交流、推動島內教育去“中國化”,其實質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其所作所為為兩岸同胞所唾棄也必將為歷史所淘汰。儘管當下民進黨把持台灣政局,使得兩岸交流受阻,正常教育交流與島內正常教學教育也面臨一系列危機。然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更廣闊的時空背景看,當下的危機不過只是一時的挫折。後疫情時代兩岸交流或許開局不利,但只要兩岸同胞齊心協力,危機亦是轉機,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百年大業不可阻擋也不能阻擋。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