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兩彈一星”專家陸元九:一腔赤誠為祖國航太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1-09-30 15:32:40



今年是“七一勳章”首次頒授,共産生了29名“七一勳章”獲得者。他們理想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傑出貢獻、建立卓越功勳;他們道德品行高尚、創造出寶貴精神財富;在全黨全社會具有重大影響、受到高度讚譽。




  陸元九,男,漢族,1920年1月生,1982年12月入黨,安徽來安人,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作為早期出國留學的博士,新中國成立初期,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懷抱,潛心研究,矢志奉獻。首次提出“回收衛星”概念,創造性運用自動控制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論述,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太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榮獲“航太獎”。

  個人簡介

陸元九近照。


  安徽來安人,1982年12月入黨。他是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作為早期出國留學的博士,新中國成立初期,陸元九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懷抱,潛心研究,矢志奉獻。首次提出“回收衛星”概念,創造性運用自動控制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論述,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太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如今中國的眾多院士中,只有寥寥數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個院士頭銜,他們無疑都是各個行業的奠基人,年過百歲的陸元九就是其中之一。

  陸元九1949年就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6年5月回國。他是國內陀螺、慣性導航及自動控制專家,也是我國航太事業的奠基人,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太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他生於舊中國風雨如磐的歲月,在戰亂中輾轉求學,遠渡重洋出國深造;他衝破阻力回到祖國懷抱,為我國自動化研究與發展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他在年近花甲重返科研一線,為中國航太事業發展殫精竭慮。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是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慣性導航及空間飛行器控制專家、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他是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更是一名優秀的共産黨員。

  火中求學,輾轉多年回國

  1920年,陸元九齣生於安徽滁州一個教員家庭,由於生日是元月九日,故父親為其取名“元九”。

  陸元九的父親十分注重子女教育。中學時,父親常用“二月杏花八月桂,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精神教育他要珍惜時間,刻苦讀書,這對陸元九樹立學習的自覺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陸元九成為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也是中國內地第一批系統學習航空技術的大學生。

  在硝煙瀰漫的求學歲月,陸元九盼望早日成才、報效祖國的心日益堅定。四年裏,他學習了發動機專業的必修課程和空氣動力學課程,還自學了飛機結構設計,並選擇了飛行力學方面的畢業論文,加深了對空氣動力學的理解。

  1945年到達麻省理工學院後,一心想要“學點新東西”的陸元九沒有選擇“駕輕就熟”的發動機相關專業。他了解到,國際上著名的自動控制專家德雷伯教授在航空係新創儀器學專業,富有挑戰精神的他毅然申請參加儀器學教研室的工作,並獲批准。

  二戰期間,慣性技術已在航空、航海領域廣泛應用,慣性導航則尚處於萌芽階段。德雷伯力主將自動控制理論和方法應用於慣性測量技術領域,依靠控制技術來提高慣性測量系統的精度。美國政府看到這項技術十分關鍵,將其列為重要的軍事研究項目。

  經過努力爭取,陸元九成為德雷伯教授在這個新設儀器學專業的首位博士研究生,開始探索學科領域的前沿內容。

  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他一邊工作,一邊參加進步組織,積極為回國作準備。

  為了掃清回國障礙,陸元九主動離開麻省理工學院涉密崗位,調往土木係一個研究室,後來又離開大學,到福特汽車公司科學實驗室工作。期間,他參與了多項先進科技項目的探索,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輛氣墊式汽車的研製。

  1955年底,郵局公告欄中的幾行中國字讓陸元九眼前一亮。公告大意是:在美國的中國人包括留學生,自願回國的現在可以回去,如有困難需要幫助,可找印度駐美國大使館接洽……

  歸心似箭的陸元九立即作出回國的決定。一年後,他通過印度駐美國大使館開具的證明訂上了回國的船票,經過23天的海上顛簸,終於結束了11年的遊子生活。

  為航太事業奠定技術基礎

陸元九在指導科研人員。


  在上世紀50年代,慣性導航堪稱世界一流技術。陸元九回國時,中國科學院正在籌建自動化所,他被分配到自動化所,參加籌建和慣性導航技術的研究開發,對我國的自動化研究起了開拓性作用。

  其間,陸元九還主持了飛行器自動控制研究、穩定系統研究等,都取得了成果。

  1958年,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陸元九提出:要進行人造衛星自動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衛星”的概念。與此同時,我國第一個探空火箭儀器艙模型在陸元九和同事的手中組裝出來。

  調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長後,陸元九積極參加航太型號方案的論證工作。他對新一代運載火箭慣性制導方案的論證進行了指導,確定採用以新型支承技術為基礎的單自由度陀螺構成平臺-電腦方案。

  陸元九一直倡導要跟蹤世界尖端技術,並在型號工作中貫徹“完善一代、研製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他的領導下,中國航太先後開展了靜壓液浮支撐技術等預先研究課題以及各種測試設備的研製工作。

  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臨,已近花甲之年的陸元九重回科研一線,被調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任所長。

  在他的領導下,國家批准建立了慣性儀錶測試中心,為我國慣性儀錶研製打下堅實基礎;中國航太先後開展了靜壓液浮支撐技術等預先研究課題以及各種測試設備研製。

  在陀螺與慣性導航技術科研一線工作5年後,陸元九開始更多地從事項目評審、成果鑒定、故障分析和推進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

  航太工作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對品質、安全的極高要求。陸元九深知航太無小事,航太人如沒有事事認真的精神,很難擺脫失敗的命運。

  他常説:“上天産品,99分不及格,相當於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因此,在工作中,陸元九非常嚴謹認真。

  把學習作為一輩子的事情



  讓年輕人“進步快一點”,更是陸元九的夙願。身邊的人常説:“他注重人才培養,在航太專家裏出了名。”陸元九本人更是多次強調:“人才的科學作風是我們中國航太面臨的較為重要的問題,是航太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也是邁向國際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石,我們必須解決好這個問題。”在他的努力下,航太系統自培高學歷人才成為風尚,航太人才斷層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今年“七一”前夕,陸元九以101歲的高齡,成為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勳章”最年長的獲得者。這是對他一生心繫祖國、科技報國崇高精神的最大肯定。而那顆穿越百年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 (綜合自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新京報、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袁丹華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