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10年: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社會綜合      2021-10-08 14:13:26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在昆明市所轄安寧市太平學校,學生們帶著自備的食具在食堂就餐。本報記者 趙黎浩 文/圖

閱讀提示

從“雞蛋牛奶加餐”到“校校有食堂”,我國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10年來,惠及4000萬學生。如今,這一政策正由讓學生“吃得飽”向“吃得營養”邁進。有基層教育人士表示,營養改善是一種補充性計劃,不少學校在探索“4+X”模式,外來務工者忙於生計,學校也在探索“家庭不足學校補”工程。

聽到上二年級的兒子在學校能吃上雞腿、牛排,還有紫菜湯、白菜湯,宋得春臉上挂滿了笑容。現在,兒子的身高已經接近1.4米,在班裏算是高個子。

從老家雲南昭通到昆明打工的宋得春是一名外賣騎手,在他的記憶裏,小時候一大早要把摻著玉米麵的米先煮熟,再用烤鍋把飯炒好,用罐頭裝著帶去學校。

讓宋得春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日子在2011年畫上了句號。這一年,我國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下簡稱“營養改善計劃”),下決心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提高農村學生健康水準,促進教育公平。

10年來,29個省1762個縣的4060.82萬名學生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餐盤中的菜品越來越豐盛,學生從“吃得飽”向“吃得營養”邁進。

9月30日,財政部會同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造計劃的通知》,進一步提高學生營養膳食補助國家基礎標準,明確自2021年秋季學期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膳食補助標準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跟蹤監測表明,2019年,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男、女生各年齡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別提高1.54釐米和1.69釐米,平均體重分別增加1.06公斤和1.18公斤,高於全國農村學生平均增長速度。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升。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雲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塘子街道中心學校校長施天平如今還記得,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前,他去學生家進行家訪時了解到,不少農村家庭很少去街上買菜,自家田地種的蔬菜是什麼就吃什麼,很少能吃到新鮮肉,只有過年過節時能吃上腌制的肉,“一頭豬可以吃兩年。”

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後,中央財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2014年將補助提高至每生每天4元,今年又提高至5元。

尋甸縣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食堂從每天供應2個菜變為如今提供1葷2素1湯,小炒肉、藕煮花生、番茄雞蛋湯……住校學生的午餐不僅能吃飽,還吃得有營養。校長李飛燕介紹,財政補助用在提供葷菜上,素菜則需要學生自己支付,每餐大約需要2元,肉菜如果有結余還會在晚餐時免費提供給學生。

為了讓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學生以及走讀學生都能享受到營養改善計劃的福利,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保留了早上提供“牛奶+副食品”的套餐,並隨時調整營養結構,純奶、甜奶、酸奶,麵包、雞肉腸、牛肉腸不重樣。

在太平學校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資訊公示欄上,提供的菜品越來越多,菜譜也越來越豐富,糖醋排骨、排骨煮蘿蔔、紅燒牛肉都有。校長王夔介紹,學校會諮詢學生喜歡吃的菜品,然後成立工作組講究菜品營養成分,理出肉類、串葷、蔬菜、湯的備選種類,根據季節篩選出學生喜歡吃又滿足營養均衡的菜品優先搭配。

記者走訪發現,學生營養餐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從肉量相對較少變為以肉為主,同時也隨著肉價的市場波動,有時供應串葷,有時供應全肉,保證每天能吃上一種新鮮的肉菜。

尋甸縣教育體育局學生資助管理科科長龍江介紹,尋甸縣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2020年學生健康檢測評價報告顯示,在受檢的596名學生中,約81%的學生處於中等發育水準。而現時營養狀況顯示,營養過剩人數80人,檢出率為13.4%。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網際網路+明廚亮灶”、“六T”實務管理、資訊公開……昆明市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確保學校營養餐的安全。在王夔看來,食品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食堂裏的每一個環節都得盯得死死的。

記者在太平學校學生食堂看到,廚房的大門安裝了門禁系統,需要食堂員工人臉識別才能打開,其他人無法進入。此外,墻上的電視實時顯示後廚的監控圖像,學校後勤副校長李海濤介紹,加工間、熟食間、生食間、切配間、炒菜臺等重要位置都有攝像頭覆蓋,圖像可以在自己電腦上實時查看。

在倉庫間,大米整齊堆放在架子上,離地面、墻面各20釐米,李海濤解釋稱,空氣有一定濕度,這樣擺放能避免大米發生霉變。此外,記者看到,鐵架上擺放的調料均標明瞭名稱、生産日期、購買日期、有效期,食堂員工能一目了然掌握配料的保質期。

食堂的墻上還公示有食堂工作人員的健康證、從業證等資訊,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措施、實際體驗情況等資訊,供師生、家長、社會各界監督。

此外,太平學校還專門設立了牛奶房,事先將牛奶按班級人數分好儲存,房間內有攝像頭監控、紫外線消毒,窗戶上還安裝了密網防投毒,大門口放置了兩塊防鼠板。李海濤告訴記者,牛奶集中喝完後又統一回收處理,除了保持校園衛生外,更重要的是防止學生沒有喝完的牛奶放置一段時間後變質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記者注意到,尋甸縣155個義務教育階段食堂的“明廚亮灶”視頻監控不僅在學校本地儲存90天,還在電信的端口雲儲存,該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教體局、學校以及學生家長等可實現全過程監管。

“4+X”探索家校“合力”

記者走訪過程中,有基層教育人士表示,營養改善是一種補充性計劃,不少學校在探索“4+X”模式,X代表家長需要承擔的責任。王夔告訴記者,外來務工者忙於生計,而學校提倡陪伴成長的理念,老師和家長都要付出精力陪伴孩子,同時學校也在探索“家庭不足學校補”工程。

據介紹,學校還把學生的營養膳食學習融入體育健康課程中,有體育老師專門教“三減三健”等營養膳食相關的知識。同時,王夔建議,相關部門可利用假期對食堂員工進行食品安全、自身安全、操作細節、專業能力等方面的培訓,組織開展員工廚藝大賽,提升食堂員工的技能。

在家庭責任方面,不少家長也開始重視孩子的營養餐食。餓了麼外賣小哥楊光智送外賣時留意餐館的菜品搭配,回家變著法地給孩子做菜,還從老家帶來原生態的豬油,偶爾還讓孩子吃點粗糧,在日常飲食中注重營養搭配。

營養改善計劃10年來,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需要重視。在尋甸縣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由於人手緊、任務重,無法滿足走讀生中午在校吃飯的需求,龍江告訴記者,尋甸縣有575名食堂工勤人員,每月工資從500元到2400元不等,學校在食堂員工的工資支出方面壓力很大。

昆明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劉雲表示,營養改善計劃在對學生進行補助的同時,也應考慮給予食堂員工一定補貼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等形式,按一定的學生與食堂員工人數配比來計劃獎勵補助,確保食堂運作更流暢、更穩定,調動食堂員工的積極性,讓營養改善計劃這一民生政策更好地延續下去。

文章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