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之戰

雲山之戰

雲山之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與美軍部隊在朝鮮戰場的首次交鋒,被國際軍事界評為“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遭遇戰”。 經過三天激戰,第39軍發揚頑強戰鬥作風,利用靈活戰術,以劣勢裝備戰勝了號稱“王牌師”的美軍騎兵第1師,殲滅美軍1800人。

血戰上甘嶺_1634092908352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祖國人民的重托,在夜幕的掩護下,按照預定計劃,從安東(今遼寧丹東)、長甸河口、集安(今屬吉林)三個口岸,跨過鴨綠江,秘密進入朝鮮戰場。從此,開始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官兵奔赴戰鬥前線。資料照片來源:解放軍報

  驕橫的美帝國主義根本沒有料到中國會出兵參戰。志願軍入朝時,由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已進佔平壤、元山一線,並分東西兩線以最快速度向朝中邊境推進,形勢非常嚴峻。鋻於志願軍隱蔽入朝尚未被敵察覺,毛澤東、彭德懷當機立斷,改變原定入朝後先組織防禦戰的計劃,決定採取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立即發起進攻。10月25日,已作好戰鬥準備的志願軍與長驅直入的敵軍遭遇,打響了出國作戰的第一次戰役。這一仗利用戰略上的突然性,給冒進之敵以出其不意的打擊。

  然而,所謂“聯合國軍”遭遇打擊之後,雖已發現志願軍入朝參戰,但認為中國是象徵性出兵,故稍事調整後繼續向北推進。10月31日,英軍第27旅進至定州、宣川;美軍第24師進至泰川、龜城,騎兵第1師由平壤調至雲山、龍山洞地區;南朝鮮軍第1師主力向寧邊地區轉移,第8師退至球場地區,第7師東調球場、德川地區;美軍第2師北調安州地區作為第8集團軍預備隊。其清川江以北的兵力雖增至5萬多人,但仍處於分散狀態。此時,西線志願軍可集中10至12個師、12至15萬人作戰,兵力居優勢。據此,志願軍首長決心採取向敵側後實施戰役迂迴、結合正面突擊的戰法,集中兵力,各個殲滅南朝鮮軍第8、第7、第1師,而後視情況再殲美、英軍。各軍按統一部署,于11月1日黃昏發起攻擊。在第40軍大力協同下,第39軍集中8個步兵團、2個炮兵團、1個高射炮兵團,于16時發起雲山進攻戰鬥。至3日夜,雲山戰鬥結束。               

雲山戰鬥順利結束,志願軍歡慶勝利  來源:《朝鮮戰爭》 

  在雲山戰鬥中,我三十九軍首次以劣勢裝備殲滅了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美騎一師第八團之大部及南朝鮮軍第一師第十二團一部,共殲敵2046名(其中美軍1840名),繳獲飛機4架,擊落1架,擊毀與繳獲坦克28輛,繳獲汽車176輛、各種炮190門及大批槍支彈藥、器材和物資。

王牌對戰王牌:“馬頭軍”遭遇“東北虎”

△雲山進攻戰鬥圖 來源:中國軍網

  雲山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安北道雲山郡政府所在地,一個僅有千戶人家的小城。它是朝鮮北部的交通樞紐,四條公路在此交匯,有通向東北的雲(山)溫(井)公路,通向西北的雲(山)昌(城)公路,通向東南的雲(山)寧(邊)公路,通向西南的雲(山)博(川)公路。北有三灘川,東有溫田川,西有龍興江,南有九龍江。城區周圍群山連綿,山上密林覆蓋,山谷河流縱橫。

  志願軍第39軍于10月30日完成了對雲山的三麵包圍。10月31日,美騎兵第1師師部及第5團到達龍山洞,第8團開始在雲山接替南朝鮮第1師防務,南朝鮮第1師率第11、第12團向寧邊、立石移動,第15團留置雲山東側的三灘川東岸。

  我軍欲趁敵人對我方情況不甚明瞭之際,把握戰機,以三十八軍全軍及四十二軍一個師切斷敵人清川江後路,其他各軍師穿插至各部分敵人的側後,實行分割敵人而各個殲滅。11月1日9時,在彭德懷等志願軍首長正式下達的攻擊部署中,第39軍將於當日晚攻殲雲山之南朝鮮第1師主力,得手後準備協同第40軍圍殲龍山洞地區之敵。總攻發起前,第39軍雖得知美騎兵第1師已經向雲山地區移動,但並不知曉其已經接替南朝鮮軍的防務,因此主要進行圍殲南朝鮮第1師的準備。進攻發起後,各路部隊攻入敵陣,發現交戰的均為美軍部隊,經審訊俘虜後,方得知美騎兵第1師已經在雲山佈防。                

  ■美軍騎兵第一師                

  雲山戰役指揮將領:美第1軍軍長 米爾本 騎兵第1師師長 蓋伊                

  “馬頭徽記”是美軍騎兵第一師的標誌,這個師創建最早、戰功顯赫,是華盛頓時代建立的“開國元勳師”。以騎兵起家的騎兵第一師于20世紀40年代進化成一隻徹頭徹尾的機械化部隊,但為了保持歷史榮譽,他們延用以往的番號,士兵的臂章上都會有一個馬頭符號。它自吹建軍160年從來沒打過敗仗,是深受美國統治集團推崇的一張“王牌”。1950年7月1日,騎一師作為侵略美軍的先鋒從釜山登陸,後來在其他美軍的配合下,橫掃朝鮮南部,率先攻克南朝鮮首都漢城,直逼北朝鮮。10月19日,又率先佔領北朝鮮首都平壤。

吳信泉在朝鮮戰場指揮作戰。來源:人民政協報

  ■志願軍第三十九軍                

  雲山戰役指揮將領:第39軍軍長 吳信泉 第39軍116師師長 汪洋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十九軍,前身師徐東海、吳煥先、程子華等領導的紅二十五軍,以善打硬仗、惡仗聞名。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八路軍第二縱隊、新四軍第三師。解放戰爭時期,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當年四野有“三隻虎”,三十九軍就是其中之一。在遼沈和平津戰役中,三十九軍都是四野的主力部隊。三十九軍一一六師是雲山戰鬥的主攻師,其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第五師,曾被東北野戰軍總部評價為“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 * ………

  雲山之戰,成為這兩個中美王牌部隊之間的戰鬥,皆在雙方意料之外。美軍騎兵第一師百十年間從無敗績的神話,經過三天激戰,從此煙消雲散。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女兒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朝鮮開始發生了驚人的事件,第8集團軍幾乎潰不成軍。” 一位美軍記者則這樣描述雲山之戰:“美軍被這銳利的攻勢所震驚,他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戰鬥,這是一場中國式的葬禮。”   

驚心動魄的戰鬥經過

  我志願軍于十一月二日攻克雲山,沉重地打擊了美國和南朝鮮侵略軍。來源:抗美援朝紀念館

  ?判斷敵軍後撤,提前發起進攻                

  11月1日這天早晨,重兵雲集的雲山戰場,一反常態,寂靜無聲。白茫茫的濃霧,飄飄蕩蕩,籠罩著大地山巒,更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吳信泉指揮的志願軍三十九軍主力部隊,正在進行緊張的戰前準備,計劃在當晚7時30分對雲山守敵發起總攻。下午3點多,前沿觀察員發現,雲山週邊的敵坦克、汽車、步兵開始向後移動。在沒有遭到攻擊的時候,雲山之敵就有了逃跑的跡象。第三十九軍軍長吳信泉不得不決定把攻擊的時間提前至下午5時。據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一一六師政治部副主任陳紹昆回憶:“當時,我們不知道這是美第1騎兵師第8團和南朝鮮軍第1師第12團在換防,只當是敵人準備逃跑。師裏報告了軍裏,建議提前發起攻擊。”下午5時,擔任攻城任務的該軍第一一六師以兩個團發起衝擊。戰至黃昏,配屬該軍的炮兵第一團(欠一個營)及軍火箭炮營(欠一個連)進入陣地。在怒吼的炮聲中,我三十九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被當作南朝鮮軍,大搖大擺過橋                

  夜裏,我三十九軍第三四六團第四連從敵間隙直插雲山,一舉突入街內。當他們到達公路大橋時,守橋的美軍竟把他們當成了南朝鮮軍,給他們讓路。四連戰士大搖大擺地通過大橋,到了美軍第三營指揮所。“一個連的士兵縱隊沿著通往龍山洞的幹道上嚴肅而整齊地接近南橋面。警戒該橋的美軍士兵可能認為他們是南朝鮮軍隊,沒有查問就讓其通過了,因為他們是堂堂正正、十分肅靜地走過來的”,美軍戰史記述道,“縱隊通過橋以後一直在幹道上北進,不久接近了營部。突然間吹起了軍號,開始一齊向營部襲擊。”四連的軍事行動如同是在舞臺上演出,除了膽大包天之外,中國士兵的機智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據中國第三十九軍史料記載,中國士兵通過橋梁的時候甚至“還和美軍握了一下手”。                

  連長一聲令下,戰士們一齊開火,打得美軍措手不及,羅伯特·奧蒙德少校被扔進指揮所的第一枚手榴彈炸成了致命傷。美軍八團三營營部立即混亂起來,中國士兵成扇面隊形展開,營部周圍一片白刃戰的格鬥聲。我四連佔領大橋後,攔截了滿載敵人的十余輛汽車,斃敵70余名,俘敵8名,擊毀坦克1輛。最終,美騎一師第八團直屬隊及其第三營共740余人和大批偽軍,被壓縮在諸仁橋以北開闊地帶。3日夜,該敵在飛機、坦克支援下突圍未果,全部被殲。

  志願軍第39軍在雲山戰鬥中痛殲美軍。圖為被俘獲的美軍。來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僅憑步槍刺刀,繳獲四架美軍飛機                

  第三十九軍三四八團二營的官兵沿著三灘川東岸向雲山方向攻擊,一班副班長李連華在炮彈爆炸的火光中發現前面不遠處有四個房屋大小的物體。李連華戰前曾到這裡偵察過,這裡原是一片開闊地。他謹慎地向前摸過去才看清楚,這裡居然有四架飛機!原來這個開闊地成了美軍的臨時機場!守衛機場的美國士兵立即與中國士兵短兵相接,戰鬥中一班傷亡嚴重,僅剩下李連華和另外一名戰士。這兩名中國士兵固執頑強地向飛機接近,兩個人雖都已負傷但始終沒有倒下,直到把最後一個抵抗的美國兵從一架飛機的座艙裏拖出來。中國士兵佔領這個臨時機場後,企圖用人力把沉重的飛機推到隱蔽的地方藏起來,但是推不動,於是就用大量的玉米秸把四架飛機遮蓋了起來。

  後來得知,這是一架炮兵校射機和三架輕型飛機,是在日本的美軍遠東總部派來的,它們于這天下午從東京機場起飛,飛機上乘坐的是前來採訪美軍騎兵第一師的記者。記者們沒有來得及採訪就遇到了戰鬥,緊急起飛沒有成功,原因是飛機被中國士兵包圍了。中國士兵依靠他們手裏的步槍和刺刀繳獲了四架美軍飛機。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唯一的一次繳獲了美軍的飛機。                

  天亮以後,被中國士兵藏在玉米秸下的四架飛機,被八架美軍"野馬"式轟炸機發射的火箭擊中燒燬。(摘自《朝鮮戰爭》)

雲山之戰 勝利因素分析 

我志願軍戰士沿著雲山街道追殲逃敵。來源:抗美援朝紀念館

  分析整個戰鬥過程,雲山進攻戰取得勝利主要有以下因素:

  ●靈活把握戰機 進攻出其不意                

  接替麥克阿瑟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在他的回憶錄中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對雲山西面第八騎兵團第三營的進攻,也許達成了最令人震驚的突然性。”                

  我39軍在10月30日完成對雲山的三麵包圍後,原定於11月1日19時30分發起進攻。但敵情發生變化,39軍軍長吳信泉、政委徐斌洲當機立斷,命令部隊提前總攻雲山。17時實施炮火急襲。10分鐘後,116師、117師向雲山城發起全面進攻,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我三十九軍第三四六團第四連從敵間隙直插雲山,沿著通往龍山洞的幹道上嚴肅而整齊地接近南橋面。被誤認為是是南朝鮮軍隊過橋以後一直堂堂正正在幹道上北進,直到接近第八騎兵團第三營營部的時候,才突然間吹起了軍號,一齊向營部襲擊。

  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夜間白刃戰                

  日本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把雲山戰鬥作為模範戰例收入軍官基本教材《作戰理論入門》一書,認為:對中國軍隊來説,雲山戰鬥是與美軍的初次交戰,儘管對美軍的戰術特點和作戰能力還不十分了解,但“還是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忠實地執行了毛澤東的十大軍事原則。對孤立分散的美軍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進行包圍,並積極勇敢地實施了夜間白刃戰”。                

  10月底,“聯合國軍”在清川江以北地區兵力猛增至美軍3個師、英軍1個旅、南朝鮮軍約2個師,共六七萬人,但因對志願軍的參戰意圖和參戰兵力判斷失準,仍處於分散狀態。而西線志願軍可集中10~12個師、12~15萬人作戰,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獲得集中主力、分割包圍、各個殲敵的有利戰機。雲山戰鬥中,39軍針對“聯合國軍”火力猛烈、飛機優勢對我軍阻力較大,但突擊力不強,尤其懼怕近戰夜戰和切斷後路的特點,採取側後戰役迂迴,結合正面突擊的戰法,對運動中與立足未穩之敵迅速包圍,345團首先發起進攻,迅速佔領諸仁橋,切斷敵人南逃退路。116師3個團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先後攻入雲山城內,與美軍展開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戰。該師師長汪洋回憶:“殺聲四起,刺刀見紅,美國兵從未見過如此神速的猛撲,更不適應近距離的白刃戰,漸漸亂了陣腳,潰不成軍。”

  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鬥精神                

  時任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在回憶錄中指出:“在這場中、美兩軍第一次交鋒中,我志願軍戰士英勇善戰與美軍士兵貪生怕死形成鮮明對照。”                

  1950年10月9日,在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主持的瀋陽會議上,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十九軍軍長的吳信泉氣壯山河地表示:"美國鬼子也不是什麼三頭六臂,怕他個熊,紙老虎當真老虎打,打他個人仰馬翻。"面對美軍王牌部隊,39軍鬥志更加旺盛、不懼犧牲、敢打敢衝。如343團1連以勇猛的動作楔入敵陣,僅用50分鐘即攻佔龍頭洞,殲滅美騎1師第5團1個連100余人。志願軍司令部在給1連的“通令嘉獎”中指出:“從此次作戰中,可看出我軍指戰員的戰鬥素養與作戰精神比敵人強,我以一個連即能殲美國一個連。” 345團面對被圍諸仁橋的美騎1師第8團指揮機構和第3營在十多輛坦克掩護下的瘋狂衝擊,以“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的革命精神,頑強地守住了陣地,最終全殲該敵。戰鬥中,2營4連1排3班陣地被敵突破,雙方展開肉搏。3班長鄒德貴與敵人滾打在一起。當5名美國兵衝到他身邊時,毅然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臨死他的嘴裏還咬著敵人的一隻耳朵。

  志願軍戰士張進武在雲山戰鬥中追擊逃敵時活捉了12個敵兵 圖片來源:《朝鮮戰爭》   

  雲山之戰,響應志願軍黨委的號召:“發揚人民解放軍高度頑強刻苦、英勇善戰的精神,把我軍的聲威擴大到全世界,提高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第39軍發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利用靈活的戰術,以劣勢裝備戰勝了號稱“王牌師”的美軍騎兵第1師。這一勝利,極大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也進一步堅定了志願軍的戰鬥信心。


綜合整理自:中國軍網、解放軍報、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中國國防報、人民政協報、中國軍事圖片中心、《朝鮮戰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