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戰役的現實意義

四平戰役的現實意義

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奪取四平,與國民黨進行了四場大戰。“四戰四平”意義重大,在全國解放戰爭的歷史上書寫了壯麗史詩。在中外戰爭歷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是一次歷史轉折之戰,歷史開拓之戰。

 

 鑒往知來——跟著習主席學軍史    

  7月22日下午,正在吉林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四平戰役紀念館。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以犧牲近2萬人的代價取得了四平之戰的最後勝利。

  習近平凝神觀看、細緻詢問,他感慨地説,四戰四平只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武裝鬥爭過程中的一次重大戰役。我們從八一南昌起義到井岡山鬥爭,從艱苦卓絕的長征、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鮮血鑄就了革命成功,我們一定要牢記新中國來之不易。要讓14億人民、9000多萬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很好學習中國共産黨黨史、新中國史。創業難,守業更難,我們一定要守住中國共産黨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點擊看大圖

  四平四戰,包括第一次的四平解放之戰,第二次的四平保衛之戰,第三次的四平攻堅之戰,第四次的四平收復之戰。

  目前的國際局勢,也面臨類似狀態。四平戰役的意義就是告誡我們和對手,不管什麼形式的戰爭,不管怎樣打法,四平戰役就是樣板,不打贏不收兵!雙方竭盡全力,搏命相戰,一戰定乾坤。

一戰四平:四平解放戰

點擊看大圖

  1945年11月,中國共産黨有10萬餘軍隊、2萬幹部到達東北。國民黨為爭奪抗戰勝利果實,確定了佔領並獨霸東北的戰略。他們在美國幫助下加緊從大西南往東北調兵。

  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國民黨陸續派接收大員進入東北各城市,建立國民黨各級政權。1946年3月,在東北的蘇軍陸續回國。3月13日,駐四平蘇軍全部撤離四平。開赴到瀋陽一帶的國民黨軍達20余萬人。即以瀋陽為基地,分兩路向本溪和四平方向同時大舉進攻。

  此時,國民黨為了爭取時間排兵布陣,製造其在東北的絕對優勢;中國共産黨為了遲滯國民黨軍北犯進度,爭取更多時間建設根據地;美國為了借機扶植國民黨,在北平組成了由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産黨和美國三方代表參加的軍事調處執行部,進行和平談判。

點擊看大圖

  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西滿分局“應立即準備粉碎蔣軍的進攻”。又指示:“蘇軍撤退後,必須打幾個勝仗,弄得蔣軍在東北處於困難的情況下,蔣軍才會在我們所能接受的條件下和我妥協。”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配合當時的和平談判,東北民主聯軍決定在蘇軍撤離後首先控制瀋陽以北的長大鐵路幹線城市,並由西滿軍區部署首先奪取戰略要地四平。

  奪取四平的戰鬥,東北民主聯軍參戰部隊有遼西軍區保一旅一團、萬毅縱隊(亦稱東滿第七縱隊)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三師十旅的4個連、遼西二分區一部分及梨東縣大隊等共6000余人。戰場總指揮為三師十旅旅長鐘偉,副總指揮為保一旅旅長馬仁興,參與領導此戰鬥部署和指揮的還有中共遼西省委書記陶鑄,遼西軍區司令員鄧華等。四平國民黨守軍為劉翰東臨時收編的偽鐵石部隊殘余及外地逃至四平的土匪武裝共約3000余人。東北民主聯軍于3月15日攻佔了四平西郊飛機場,3月16日晚接敵圍城。保一團、萬縱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分別從城西、東、北三面攻城,其他部隊配合。戰鬥于17日淩晨2點打響,中午結束。

二戰四平:四平保衛戰

點擊看大圖

  東北民主聯軍在解放四平的同時,也控制了四平以南至鐵嶺一帶鐵路沿線地區。國民黨軍按其搶佔整個東北的既定方針于3 月中旬向“南滿”、“北滿”東北民主聯軍控制的地區大舉進攻。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之一——新一軍沿中長鐵路向北推進;號稱國民黨禦林軍的七十一軍沿康平、法庫一線企圖迂迴四平。擁有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依仗其優勢,從瀋陽一齣發就叫喊“4月2日前佔領四平,4月8日前佔領長春。”

  面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先後三次電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要“動員全力,堅決控制四平街地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制訂了東北大會戰部署方案,上報中央並於4月初在梅河口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了保衛四平問題。由於保衛四平之重要,4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到四平部署作戰事宜,爾後移駐梨樹指揮四平保衛戰,直至5月18日夜隨大部隊撤離。

  4月8日,民主聯軍總部直屬一師(梁興初部),萬毅縱隊,西滿三師(新四軍黃克誠部)十旅、八旅等共12個團,在昌圖北興隆泉、興隆嶺地區圍殲進至該地的國民黨新一軍之三十八師,殲其4個連。同時民主聯軍西滿三師之七旅在朝陽坡與國民黨軍1個團作戰,殲其400余人。這幾次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1200余人。爾後,三師七旅等部在泉頭、雙廟子等地同國民黨軍作戰多次,遲滯了其推進速度。國民黨新一軍、七十一軍在四平週邊遭民主聯軍打擊後,七十一軍放棄從左翼迂迴四平的打算,緊緊向右翼的新一軍靠攏,于4月17日逼近四平。同時,新一軍之五十師進至四平西南牤牛哨和東南半拉山門,其三十師進至四平以南山地廟兒溝,其三十八師進至四平以西的老四平和泉溝車站,形成對四平的弧形包圍。

點擊看大圖

1946年4月27日,毛澤東給林彪的指示電文“化四平街為馬德里”。

  國民黨軍隊由於對四平久攻不下,銳氣受挫,于4月27日停止了進攻,修築工事,雙方形成對峙形勢。民主聯軍利用雙方對峙這段時間,進一步修整工事,有的還用上了鋼板、鋼軌,使工事更加鞏固。同時,四平人民組織文藝演唱隊到前沿陣地演出,四平周圍的許多地方政府組織慰問團到陣地慰問,使廣大指戰員受到鼓舞,增強了堅守四平的信心。四平前線經過一段暫短的對峙之後,5月15日又開始了更大規模更加激烈的戰鬥。國民黨軍集中了10個整師的兵力到四平陣前。堅守山頭陣地的民主聯軍指戰員不畏強敵,頑強抗擊,打退了多次整營的衝鋒,終因力量相差懸殊,陣地失陷。在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請示中共中央同意後,果斷決定守城部隊于5月18日午夜到5月19日淩晨,全部撤離四平,作戰略轉移。至此,轟動中外的四平保衛戰結束

三戰四平:四平攻堅戰

點擊看大圖

  四平保衛戰結束後,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撤至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1946年秋到1947年春,經過貫徹中共中央東北局“七、七”會議決議,歷行剿匪、發動群眾、進行土改、發展軍隊,使東北民主聯軍有了可靠的根據地,軍隊總人數達四十余萬。在北滿取得了三下江南、在南滿取得了四保臨江等重大勝利,迫使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不得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1947年夏,關內劉鄧大軍等部隊開始向國民黨軍展開大反攻。為了配合關內戰場,結束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保衛戰後被分割于南、北滿的局面,進一步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從而徹底轉變東北戰場局勢,東北民主聯軍于1947年5月發動強大的夏季攻勢。不到20天時間,相繼解放了長春、吉林、四平周圍的數十座中小城鎮。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佔領東北交通樞紐、切斷國民黨南、北滿之間的聯繫,1947年6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經請示中央軍委同意,決定攻取四平之敵。

點擊看大圖

  根據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令,1947年6月初,西滿縱隊、第一縱隊先後開赴四平陣地。6月11日,西滿縱隊一師攻佔四平西郊飛機場,全殲國民黨七十一軍運輸營和保安團一個營共600余人。6月13日,第一縱隊二師四團二營攻佔國民黨軍新立屯據點。至此四平近郊的國民黨軍據點基本被清除,為總攻掃清了道路。

  23日,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十八師投入四平攻堅戰。四平戰鬥改由第六縱隊司令員洪學智統一指揮。25日,一縱隊三師攻佔國民黨軍重要據點天主教堂。此後,國民黨軍殘部被壓縮在曉東中學、油化工廠一帶頑抗,路東市區一半以上被民主聯軍佔領。28日,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部調集的9個師增援四平部隊,均已出動,其先頭部隊已到達四平附近的泉頭車站。企圖解四平之圍,並與民主聯軍決戰于四平週邊。在這種情況下,民主聯軍攻取四平已無意義。遂奉命于6日30日拂曉全部撤離四平戰場。四平攻堅戰結束。

四戰四平:四平收復戰

點擊看大圖

  東北民主聯軍經過1947年秋季攻勢,徹底轉為戰略反攻,完全掌握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1947年12月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又發起了強大的冬季攻勢,各路兵團一起出動,出其不意的奇襲瀋陽週邊國民黨守軍。先後攻克彰武、公主屯、新立屯、鞍山、營口、法庫、開原等城市。殲國民黨新五軍之一九五師、四十三師、新編五十四師,五十二軍之二十五師以及交警總隊,清剿隊5,7萬餘人,並爭取了五十八師起義。

  東北人民解放軍在全部肅清瀋陽以南的國民黨軍以後,接著又控制了中長路和營口支線,切斷了國民黨軍海上運輸和錦沈交通,使四平、長春、吉林之國民黨軍更加孤立,處於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包圍之中。

  此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由於接連喪師失地,接任陳誠職務的第三任國民黨東北戰區司令官衛立煌到任後,為扭轉被動局勢,改變了陳誠的“固點、聯片、擴面”的方針,提出“重點不重線”的主張,計劃在不得已時放棄吉林,收縮兵力於長春,爾後視情況發展南退四平,集中兵力固守這一鐵路交通要點,等待蔣介石援兵東北。

  根據這一形勢,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為了拔掉國民黨軍瀋陽至長春間的立腳點,斷絕國民黨恢復南北聯繫的可能,以便對長、吉、沈、錦之國民黨軍各個擊破,為解放全東北創造條件。“東總”決定乘冰雪未融,道路尚可通行,仍有利於大兵團行動的良好時機,再次進攻戰略要地四平。

  1948年2月27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下達進攻四平的作戰部署,命令第一縱隊、第三縱隊一部、第七縱隊(由西滿縱隊改編)和獨立第二師、總部直屬炮兵團組成進攻四平的部隊。由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治委員萬毅統一指揮。又令第二、第六、第八、第十,4個縱隊及獨立第四、第五師,于昌圖、泉頭、威遠堡、蓮花街、通江口一帶阻擊瀋陽北援之國民黨軍。一縱、三縱、七縱和獨立二師、4個炮兵團接到總部命令,立即分別從石佛寺、開原、昌圖、金家鎮、大洼等地向四平進發,準時進入集結地域,對四平形成了全麵包圍的態勢。

  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于3月4日開始週邊戰鬥,集中力量掃清四平守軍的週邊支撐點。3月12日7時40分,總攻開始。城內守軍由於腹背受擊,路西守軍迅速向路東收縮兵力,致使路西戰鬥很快變成了追殲戰,到10時左右,路西除轉盤街(現烈土塔東北側)核心工事尚有一個營被包圍外,其餘皆在潰亂中被殲滅或逃向路東。到下午2時,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與第一縱隊會師于中央大街。然後集中大部兵力乘勝沿大街小巷向路東追擊,擴大戰果。13日晨,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縱隊和第三縱隊一部與炮兵部隊經過重新組織和準備,對國民黨軍殘部發起最後猛攻。在東北人民解放軍炮火轟擊下,國民黨軍殘部很快投降。七點整戰鬥全部結束

傳承精神 不懈奮鬥

點擊看大圖

  東北民主聯軍四戰四平,三攻一守,總計傷亡4萬多人,其中犧牲近2萬人,他們用巨大的犧牲,為四平留下了一抹永世難忘的血色記憶,四平成為名副其實的“英雄城”。

  四平的四次作戰以國民黨最後失敗,我軍最後勝利而宣告結束,對於我軍當時創造和控制東北戰場的局勢,消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鍛鍊我人民軍隊以及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最後取得遼沈決戰的勝利,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四戰四平的英雄業績是英雄樂章中可歌可泣的一章。在四戰四平戰鬥中,東北民主聯軍(解放軍)指戰員發揚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前仆後繼,奮勇殺敵,譜寫了一曲曲動人心魄的壯歌。參戰部隊中先後有數百個單位受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各縱隊、各師(旅)的表彰和嘉獎,有數千名指戰員戰場立功,涌現出數十名著名的戰鬥英雄。成千上萬名戰士的熱血灑在四平這塊土地上,為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點擊看大圖

  據不完全統計,在四戰四平期間,我軍犧牲的團以上幹部即達40多名。在烈士陵園中,把名字記在烈士名錄上的即達10081人,“遼吉功臣、四平名將”馬仁興、“不死的英雄”王西蘭,他們共同用理想、行動乃至生命演繹了四戰四平的悲壯歷史,並讓這段歷史如同他們的名字一般永垂青史。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我們不斷接受紅色傳統教育,鞏固昇華理想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奮力前行!


     來源:新華網、吉林日報、澎湃新聞、中國經濟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