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第一、二次戰役,戰場情況發生變化,敵人由進攻轉入防禦。我軍要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攻堅戰,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是就此在“三八線”以北進行休整,還是突破敵人在“三八線”的既設陣地防線後再進行休整? 彭德懷召集志司其他首長討論後,決定選擇後者,定在1950年12月31日17時發起第三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 圖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從軍事上講,志願軍入朝才一個多月。已連續打了兩個戰役,西線6個軍已相當疲勞;東線第9兵團人員、彈藥、糧食得不到及時補充。況且,第二次戰役後期敵人雖然逃得快,但有生力量的損失並不大,其主力大都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敵人的大踏步撤退,並不完全意味著徹底的失敗,從戰爭常識上看,美軍的撤退一是因為他們在“三八線”以北的平原無險可守;二是美軍需要補充,需要迅速脫離接觸,依託“三八線”以南的既設陣地進行整頓。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去進攻,絕對有諸多的不利。但是,從政治上講,志願軍停止在“三八線”以北,正合美、英的意圖,他們正想利用三八線阻止我軍前進.爭取喘息時間,進一步加強其軍事力量,以利下一步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説,第三次戰役確實是一次冒險,志願軍只有一次機會:如果戰役進程遲滯或者有較大反覆,消耗了僅有的物資儲備後,在從臨津江向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守,志願軍反倒可能會因為糧彈不繼無法抗擊敵人的反攻,戰局也有可能發生逆轉。所以戰役發起的突然性和戰役打響後能否速戰速決,成為第三次戰役決勝的關鍵。
△志願軍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並肩作戰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12月27日前,志願軍六個軍(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軍)和人民軍三個軍團(第1、第2、第5軍團)共30余萬人(其中志願軍23萬人)在戰役發起前一週開始秘密佔領進攻出發陣地。由朝鮮人民軍第2、第5軍團在東線越過三八線,向敵側後滲透;志願軍在西線向敵“三八線”防線發起全線進攻。志願軍部隊發揮了出色的偽裝技能,瞞過敵飛機和前沿哨兵的偵察,于12月31日入夜時突然發起攻擊,集中100余門火炮打開臨津江突破口,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炮兵。 經志願軍和人民軍兩天一夜的穿插追擊,至1951年1月2日,漢城以東的南朝鮮軍潰逃,使漢城地區的10余萬“聯合國軍”處於被中朝部隊從右翼實施深遠包圍,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不得不下令放棄漢城。4日夜,志願軍第50軍和第39軍的1個師連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進佔漢城。8日,人民軍第一軍團佔領仁川。同日,中朝部隊已全線進抵“三七線”。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至此結束。戰役中共殲敵1.9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南朝鮮軍。中朝軍隊傷亡僅0.85萬人。
△佔領漢城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志願軍某部開赴“三八線”。 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12月1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讓美國人民為朝鮮戰爭作出“任何必要的犧牲”,同時設立國防動員局,擴大徵兵計劃和軍火生産。他在新年國情咨文中,要求國會批准將美軍從250萬人增加到350萬人,一年之內將戰機、坦克的生産能力分別提高5倍和4倍。一邊是美英兩國在聯合國玩弄“先停戰、再談判”爭取時間,一邊是麥克阿瑟在抓緊時間整軍再戰。
但志願軍不會給美國人捲土重來的機會。毛澤東已經敏銳意識到,隨著敵人速戰速決圖謀的破産,美國與其仆從國之間的矛盾會更尖銳,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也會更加高漲。在這種背景下,只有乘勝而戰,再給敵人致命一擊,才有可能把敵人徹底逼到談判桌上——否則,一旦讓對手得以喘息,以美英等國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志願軍必將面臨更大的戰場壓力。
△志願軍某炮兵分隊向“三八線”進發。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早在第二次戰役激戰正酣的之際,毛澤東已經在謀劃下一階段的作戰行動了。他在12月13日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一)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于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二)此次南進,希望在開城南北地區,即離漢城不遠的一帶地區,尋殲幾部分敵人……”
12月21日,毛澤東再次致電彭德懷:“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線在人們中存在的舊印象,進行其政治宣傳,並企圖誘我停戰,故我軍此時越過三八線再打一仗,然後進行休整是必要的。”
12月29日,毛澤東在發往志願軍總部的電報中強調:“如果我軍能照你們目前部署,于1月上半月打一個勝仗,爭取殲滅偽軍幾個師及美軍一部,然後休整兩個月,準備春季攻勢,則對民主陣線及資本主義各國人民大眾影響甚好,對帝國主義則給以新的一擊。加重其悲觀失敗情緒。”
接連三封電報,直指一個方向:打過“三八線”。
△視察前線的美軍將領,右一為麥克阿瑟,中間的是李奇微。圖源:中華網
12月26日,美國陸軍助理參謀長馬修•邦克•李奇微抵達朝鮮戰場,接替在第二次戰役潰敗途中翻車而死的第八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朝鮮戰爭中陣亡的最高級別的美軍將領),同時兼任“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
李奇微指揮過美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夜間空降作戰,還率部參加諾曼底登陸戰役後升任美第十八空降軍軍長。早年的李奇微,還曾在美軍駐天津第十五步兵團當過副連長。美國防部選派這樣一位“中國通”到朝鮮,無疑是想挽救戰場頹勢,重新奪回戰場主動權。李奇微原本想立即轉入進攻以爭取戰爭主動,然而卻很快發現,僥倖逃出志願軍重重包圍的第八集團軍士氣低落,沃克的死更是給這支曾經的“王牌”蒙上了厚厚的心理陰影,他感受到:“這是一支張皇失措的軍隊,對自己、對長官都喪失失了信心,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幹什麼……我視察過的每一個指揮所都給我以同樣的感覺,即喪失了信心和鬥志。” 如美國歷史學者亞歷山大•貝文在《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中所描述的:“第八集團軍已如驚弓之鳥,撤到三八線以南,來到了西邊開城以南冰天雪地的臨津江畔。大潰退終告結束,此時第八集團軍正在等待中國軍隊的下一次攻勢,主動權已經完全操在了中國人手裏。”
△美軍士兵在戰友懷抱中哭訴。圖源:中華網
李奇微只好放棄進攻計劃,快速部署防禦,阻止志願軍繼續南進。此時的“聯合國軍”總兵力達34萬餘人,基本防線兵力為13個師另3個旅20余萬。李奇微沿“三八線”建起一條西起臨津江、東達東海岸的防線,將南朝鮮軍8個師放在第一線,美軍和英軍放在第二線,以便可攻可防、隨時撤退。不過,李奇微不曾料到,從第二次戰役結束到第三次戰役開始,僅僅間隔了一個星期。
不過一晝夜,南朝鮮第一、第二師已經全線崩潰,漢江以北的美軍第一、第二軍陷入背水作戰的危險境地。李奇微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元旦上午,我驅車由北面出了漢城,結果見到了一幅令人沮喪的景象。南朝鮮士兵乘著一輛輛卡車,正川流不息地向南涌去,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愈遠愈好。” 他既沒有想到中國軍隊如此無畏,更沒有想到“聯合國軍”對志願軍如此畏懼。“我試圖阻止,可是逃跑的卡車毫不減速地閃過了我。我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向上帝祈禱,不要再目睹這樣的情節。”不僅僅是南朝鮮的士兵,美軍也是一樣,他在回憶錄中説:“視察美軍二十四師十九團的傷員時,發現他們已經像皮球一樣泄了氣。我們清醒地看到,建立起所需要的鬥志還要有一段很長的過程。”
1951年1月2日,為了避免“聯合國軍”尤其是第八集團軍重蹈被志願軍重兵包圍的復轍,李奇微下令放棄漢城。撤退之前,他在辦公室的墻壁上給彭德懷留下了這樣一句話:“謹向中國軍隊司令致意。”
△戰後,346團1連、4連和347團5連、7連榮獲軍授予的“突破臨津江英雄連”稱號。圖源:中華網
第三次戰役能否取勝,關鍵是看志願軍部隊必須要迅速克服臨津江等天險,才能快速插入敵軍縱深,不給對手組織反擊的機會。
臨津江位於漢城以北75公里處,中游一段橫瀉在“三八線”上,時值寒冬,冰雪堆積深厚,南岸均為天然峭壁不便攀登,南韓第1步兵師憑藉臨津江天險,構成了縱深約9公里的3道防禦陣地,號稱"銅墻鐵壁、不可逾越"。突破臨津江,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難上之難,作為第三次戰役的關鍵一環,這項艱巨任務被交由志願軍39軍116師完成。在兵力兵器總體優勢不大的情況下,臨津江畔較量的關鍵,首先落在了進攻的突然性和戰前準備的充分程度上。經過精確計算和萬全準備,12月31日,第39軍116師僅用11分鐘即突破敵軍的江岸防線,勝利完成了突破任務。
△志願軍突破臨津江。圖源:中華網
臨津江之戰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師級江河進攻戰,充分體現了我軍的戰略戰術特點和指揮藝術,使得本來可能成為"強弩之末"的野戰攻堅行動,變成了一部跨江奇襲的經典之作。戰後志願軍陳賡副司令員將此戰總結為“三險三奇”——突破口的位置選的險,但很奇;進攻出發陣地選得很險,但很奇;炮兵陣地選得那麼近,很險,但很奇。116師的突破戰鬥得到各方面好評,劉伯承元帥在南京軍事學院的課堂上將其評為“滿分戰例”。總參謀部和軍事學院後來出版了《第116師高浪浦裏東南地區進攻戰鬥總結》,將此次戰鬥作為師進攻的典型戰例,供院校和部隊學習研究。
△炮兵掩護步兵前進。圖源:中國軍網
■突破口選了易守難攻的地段
臨津江東段向南彎曲,有利於敵兩翼火力形成交叉封鎖,南岸是高10米左右難以攀爬的懸崖峭壁,整體易守難攻。但表面上看起來不利的自然條件反而使敵在該地段防禦比較輕視,無論兵力還是工事都較西段薄弱。同時東段的北岸是小起伏地貌,還有幾條大體上與臨津江平行的自然溝,這些自然溝深約1.5米至1.7米不等,稍加改進就是部隊隱蔽的絕好場所,116師經過認真研究,最後選定東段為突破地區。
■出發陣地選在敵人眼皮子底下
師長汪洋提前三天抽調全師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力,投入構築陣地的土工作業,整個進攻陣地全構築在地下,地面上不露一人一物,完全保持了自然地貌的原狀;派出348團(10天)與115師的344團(4天)在高浪浦里正面積極佯攻,讓敵人誤判志願軍在此作渡江準備;明令對暴露目標或泄密者處以極刑,決不寬待;12月30日夜間,汪洋和第一梯隊指揮員、參謀人員還到陣地上檢查隱蔽偽裝執行情況,隨時改進隱蔽偽裝措施。116師在約3.5平方公里的面積上隱蔽7個步兵營,6個山野炮兵營,8個團屬炮兵連及師、團指揮機構,計7500余人,80多門火炮。2個團隱蔽18小時之久,無一目標暴露。
■炮兵陣地實現了距地300米抵近射擊
總攻一週前,連續校對日落時間和敵機飛離我陣地上空的時間。最後測定日落時間為17時03分,敵機飛離時間為16時40分,這中間的23分鐘成為最佳炮火準備窗口——既是入夜前能見度較好的時段,有利於瞄準,又能避開敵機襲擾,有利於連續開火。炮兵部隊又根據我軍炮火數量和種類,精細測算各型火炮射擊程式和時間。對敵前沿支撐點、縱深炮兵、各種火力發射點、明暗碉堡一一編號,具體分配給每一門火炮。
△戰後,司號員鄭起榮立特等功,志願軍總部授予他“二級戰鬥英雄”稱號,而那把軍號,如今作為解放軍輝煌戰史的重要見證,作為一級文物靜靜地躺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櫃之中。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
1951年1月3日淩晨,天寒地凍。志願軍39軍347團七連一路穿插到漢城以北40公里的釜谷裏,接到命令攻佔公路邊的一個無名高地。戰鬥在黑暗中突然發起,但七連官兵很快發現,面前的這支敵軍不一般:受到攻擊後反應迅速、單兵射擊極其準確、支援火炮也極為猛烈……這是大名鼎鼎的英軍第29旅皇家來復槍團的後衛分隊,是英軍乃至“聯合國軍”的王牌。
△志願軍越過“三八線”向敵縱深猛插。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連隊很快出現大量傷亡,連長、指導員、副連長相繼犧牲。儘管如此,其他官兵依然奮不顧身向敵人發起攻擊,最終奪佔了這個高地,控制了來復槍團的唯一退路。上級命令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堅守陣地,絕不讓敵人跑掉,儘管七連傷亡過半,仍打退了敵人連續6次的進攻。最後子彈打完了、手榴彈扔完了,就到敵人的屍體堆裏去搜尋槍支彈藥。眼看陣地遲遲攻不下,英軍指揮官孤注一擲發起第7次攻擊。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敵軍終於踏上了志願軍的陣地。只要再前進幾步,道路就將被打通。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身負重傷、19歲的小號手鄭起抱著生命中最後一次吹響軍號的想法,用足最後一絲力氣,躍出戰壕,吹響了軍號。奇跡出現了:衝上陣地的英軍一愣,慌亂中掉頭向山下逃竄。
“王牌”由此失去了最後的機會,被隨後趕來的志願軍主力殲滅。而在七連的陣地上,也僅剩下7名戰士,其中就包括最後吹響軍號的鄭起。此戰之後,這個意志如鋼鐵般的連隊有了一個新稱號——“鋼七連”。
△被志願軍俘虜的英軍第29旅皇家重坦克營的官兵之一部。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1951年1月3日,第50軍149師突破“三八”線後,進至高陽一帶。美軍命令英軍第29旅的重型坦克營掩護其南逃,英軍第29旅重型坦克營裝備“丘吉爾”重型坦克,是“聯合國軍”坦克部隊中裝備最好的。 而在1950年10月25日才開赴朝鮮戰場的志願軍第50軍,由於作戰準備較倉促,不僅兵員不足、幹部缺編,而且火炮裝備不足,根本沒有反坦克火器。第149師令第446團第2營和第445團第1營分別插入高陽地區的仙遊裏至梧琴裏以西谷地,截擊敵人,利用英軍坦克夜間行動困難多的弱點,發揮志願軍夜戰、近戰的優勢,在英軍第29旅重型坦克營的31輛坦克和裝甲車輛進入伏擊圈後,志願軍的爆破手們抱著炸藥包一擁而上,對英軍坦克實施近距離爆破,甚至翻上英軍坦克,掀開蓋子投彈,將英國坦克營被炸成了廢銅爛鐵。
△擊毀的坦克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經3小時激戰,我軍擊毀了英軍第29旅重型坦克營31輛坦克中的27輛,俘獲4輛,並俘虜了少校營長柯尼斯。 在這次戰鬥中,志願軍第50軍第149師第446團第2營5連副班長李光祿,一人炸掉三輛坦克,榮立特等功。他第一次將導火索截成3釐米長,在3秒內完成點火、投送;第二次用兩枚手榴彈引爆炸藥包;第三次是在連隊炸藥包都沒有了的情況下,撲上車頂用手掀開坦克頂蓋,把手榴彈塞進坦克。第149師以步兵營全殲英軍第29旅重型坦克營,是朝鮮戰場上唯一一次成建制消滅“聯合國軍”坦克部隊,創造了志願軍用劣勢裝備全殲敵重型坦克部隊的光輝戰例。
△在漢城市區搜索敵軍殘部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1951年1月4日傍晚,志願軍第50、39軍各一部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進入漢城。志願軍攻克漢城的消息傳回中國,全國人民沸騰了,人民自發走上街頭,熱烈歡呼。《人民日報》的社論中寫道:“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的美國侵略者趕下海去!” 然而,1951年1月8日,在偵悉美軍在烏山設伏後,彭德懷斷然命令50軍正向南挺進的一個團轉入防禦,同日,中朝部隊在“三七線”全線停止前進。
△志願軍攻克漢城後,冒著炮火渡過漢江。圖源:中國軍事圖片中心
停止追擊的命令傳到各部隊,不僅有指戰員們紛紛打電話到志願軍司令部核實。金日成也存在乘勝追擊的思想,對彭德懷的做法十分不滿,表示“好戲才開場,雙方剛接觸不幾天,怎麼就鳴金收兵了呢?” 他認為,在敵人大崩潰的情況下,如果加一把油,乘勝追擊,就可以將敵人趕下海。
彭德懷則認為敵人退到洛東江,是想利用洛東江的天然屏障,在兩岸加築工事,誘我南進,加以殲滅。如果繼續追擊,我軍一定會吃虧。事實上,志願軍入朝作戰已連續進行了三次大的戰役,將“聯合國軍”驅逐到“三七線”上。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志願軍將士雖有鋼鐵般的意志,但也是血肉之軀。從“三八線”到“三七線”100多公里的地區,由於戰爭雙方殘酷的拉鋸戰,敵人的欺騙宣傳,老百姓跑了個精光。房子全燒沒了,志願軍本來就脆弱不堪的補給線又急劇延長了200公里,已經拉到要斷裂的程度了。糧食這種生存最基本的物資都不能保障,更不要説禦寒衣物和彈藥了。部隊中疾病蔓延,尤以凍傷為最嚴重。二次戰役的凍傷兵員還未恢復,三次戰役徒涉臨津江後又增加了大批手腳發黑的戰士。
彭德懷頂住多方壓力,下定決心放棄追擊,他的這一決定得到了毛澤東和史達林的肯定。最終,中朝部隊統一了意見:放棄追擊,進入休整。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就此結束。
綜合整理自:中國軍網、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中華網、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中國軍事圖片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