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的啟示

渡江戰役的啟示

渡江戰役1949年4月20日打響,1949年6月2日結束。解放軍一舉突破國民黨長江防線勝利踏上江南土地,並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渡江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強渡江河進攻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大大加快了全國解放的進程。

 

鑒往知來——跟著習主席學軍史

  2020年8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合肥市考察調研。他參觀了渡江戰役紀念館和安徽創新館,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了解安徽省科技創新和新興産業發展情況。

  渡江戰役紀念館以水和戰艦為主題,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展出文物956件,全景式描繪了四百萬軍民奮勇向前的壯闊場景,謳歌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紀念館展出的並不僅僅是文物和資料,還有老兵們珍藏了71年的回憶。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次考察,將人們的視線拉回到71年前“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激情歲月。壯闊氣魄,如長江之水奔騰不息,時至今日依舊激勵著華夏兒女,給人以深刻啟迪。

  在渡江戰役中,廣大人民群眾以極大熱情投入到支前工作中,夜以繼日籌集糧草、鋪路架橋、運送彈藥、搶救傷員,掀起了規模宏大的群眾性支前熱潮。

  和平年代,面對波濤洶湧的洪水,解放軍官兵、民兵、消防救援人員緊急搶險救災。老百姓則紛紛走出家門,給搶險救災人員送去食物,送去溫暖:

  安徽安慶市,志願者包了6000多個餃子,送到在大堤上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指戰員手中;安徽銅陵市,群眾自發為正在加固堤壩的武警官兵送去煮好的雞蛋……

武警安徽總隊蕪湖支隊的官兵在搬運沙袋(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

  時代在變,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故事沒有改變。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人民軍隊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忠實的守護者,人民群眾則是人民軍隊最堅實的後盾。

  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戰爭背景

  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中國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範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且分佈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禦。

國民黨長江守軍

  蔣介石為了贏得時間,依託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佈隱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並出面提出與中國共産黨進行和平談判;另一方面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總攬軍政大權,積極擴軍備戰。將京滬警備總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南京、上海兩市及江蘇、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4月改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集團組織長江防禦。

  1949年4月,國民黨軍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余公里的長江沿線上,共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其中,湯恩伯集團75個師約45萬人,佈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間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團40個師約25萬人,佈防于湖口至宜昌間近千公里地段上。同時,以海軍海防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一部計有軍艦26艘、炮艇56艘分駐安慶、蕪湖、鎮江、上海等地的長江江面,江防艦隊主力計艦艇40余艘,分駐宜昌、漢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計飛機300余架,分置於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陸軍作戰。

  此外,美、英等國也各有軍艦停泊于上海吳淞口外海面,威脅或伺機阻礙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

  湯恩伯軍團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佈防,重點置於南京以東地區,並在縱深控制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藉長江天險,依託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肆殺傷其于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如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沿線,組織新的防禦。

  其具體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團指揮第55、第68、第96軍防守湖口至銅陵段;以第7“綏靖”區指揮第20、第66、第88軍防守銅陵至馬鞍山段,第17兵團所屬第106軍位於涇縣,寧國、太平地區為預備隊;以第6兵團及首都衛戍總司令部指揮第28、第45、第99軍防守南京及其東西地區;以第1“綏靖”區所屬第4、第21、第51、第123軍防守鎮江至江陰段,第54軍位於丹陽、武進地區為預備隊;以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第37、第52、第75軍防守蘇州至上海間地區。另以第9編練司令部指揮第73、第74、第85軍和第18、第67、第87軍共20余個師位於浙贛鐵路沿線及浙東地區,擔任第2線防禦。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團,以27個師擔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團位於武漢及其以東至九江地區;以13個師位於長沙、南昌之間地區。

粟裕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和上海。1949年2-3月,中共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指揮,準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準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北平)津(天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總前委依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游地理特點,于1949年3月31日制訂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採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于4月15日在江蘇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實施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沿江防禦之敵,爾後向南發展,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佔領江蘇、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

  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指揮第20、第26、第34、第35軍,第10兵團指揮第23、第28、第29、第31軍和蘇北軍區3個獨立旅,共35萬人組成東突擊集團,由粟裕、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指揮。其中第34、第35軍位於江北全椒、儀徵、揚州等地並攻佔瓜洲、浦口、浦鎮,吸引和牽制南京、鎮江地區國民黨軍;主力6個軍由三江營(揚中以北)至張黃港(靖江以東)段實施渡江,成功後向京滬鐵路(南京—上海)挺進,控制該路一段,阻擊南京、鎮江的國民黨軍東逃和上海方向的國民黨軍西援,並向長興、吳興方向發展,會同中突擊集團切斷京杭公路,封閉南京、鎮江地區守軍南逃的通路,完成戰役合圍,爾後協力殲滅被圍之敵。

解放軍準備渡江

  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指揮第21、第22、第24軍,第9兵團指揮第25、第27、第30、第33軍,共30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在裕溪口(蕪湖以北)至樅陽段渡江,成功後以一部兵力殲滅沿江守軍,並監視蕪湖守軍;主力迅速東進,會同東突擊集團完成對南京、上海、杭州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爾後各個殲滅被圍之敵。第7兵團並準備奪取杭州。為求得中、東兩集團行動上的協調,迅速合圍南京、鎮江地區守軍,中突擊集團過江後統歸粟裕、張震指揮。

  以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指揮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指揮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指揮第16、第17、第18軍及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共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和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由樅陽至望江段實施渡江,成功後以1個兵團挺進浙贛鐵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控制該路一段,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繫;主力沿江東進,接替第9兵團殲滅蕪湖守軍的任務,並準備參加奪取中國首都南京的作戰。

  4月3日,中央軍委批准了上述計劃。為了便於部隊就糧和避免過分擁擠,4月17日總前委又決定西突擊集團過江後,第3、第5兵團直出浙贛鐵路沿線,第4兵團執行東進任務。鄧小平、陳毅位於合肥以南的瑤崗,代表總前委統一指揮渡江作戰。

戰爭經過

點擊看大圖

  為了早日結束戰爭,實現真正的和平,毛澤東提出了與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人民解放軍為此數度推遲渡江南進的時間。當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已達成的和平協定上簽字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于1949年4月21日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4月20日晚至21日晚,第二、第三野戰軍百萬大軍,發起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渡江作戰。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陸、海、空軍組成的長江防線。至21日,佔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22日,佔領安慶,24日,攻克蕪湖全境。

  國民黨軍蕪湖以西地段的長江防禦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後,湯恩伯于21日到蕪湖親自佈置堵擊,但已無濟於事。當晚,人民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發起強大的渡江作戰。東突擊集團第1梯隊第23、第28、第29軍展開于龍稍港(泰興西南)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泰興以南)等地突破守軍防禦後,擊退其第45、第21、第123軍的多次反擊,于22日進抵南閘(江陰以南)、百丈鎮(申港以西)之線,建立了東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灘頭陣地。

  同時,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余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臺,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佔揚中。西突擊集團也于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控制了寬100余公里、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于22日佔領彭澤、東流等地,並解放安慶。中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佔領南陵,殲國民黨軍第88軍大部。

  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停泊在鎮江附近江面的英國軍艦4艘公然炮擊長江北岸的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人民解放軍當即以炮火猛烈還擊,擊傷其旗艦紫石英號,後4艘軍艦相繼逃往上海。為此,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聲明,嚴正申斥了帝國主義的這一侵略行徑,並要求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一切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海、領土、領空,表達了中國人民保衛主權的決心。

英艦紫石英號

  國民黨集團鋻於江防已全線被突破,部隊有在沿江一線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圍殲的危險,于22日下午倉促部署總退卻,蕪湖以西的部隊向浙贛鐵路沿線撤退,蕪湖以東、常州以西的部隊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東的部隊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圖在浙贛鐵路沿線和上海地區組織新的防禦。人民解放軍除組織第2梯隊軍繼續渡江外,主力向國民黨軍防禦縱深發展攻勢。

  23日,東突擊集團主力相繼解放丹陽、常州、無錫等城,切斷了京滬鐵路,爭取了國民黨海軍海防第2艦隊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在南京以東江面起義,迫使另一部艦艇23艘在鎮江面投降。第34軍進佔鎮江,第35軍于23日晚進佔國民黨政府所在地—中華民國首都南京。首都南京的解放,標誌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22年的反動統治被推翻。中突擊集團一部佔領蕪湖,主力渡過青弋江,並在灣址地區殲同民黨軍第20軍大部和第99軍一部。西突擊集團佔領貴池、青陽等地,殲國民黨軍第8兵團一部。

  在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同時,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佔領武漢對面長江北岸的黃梅、浠水、漢川等地,有力地牽制了白崇禧集團,保障了第二野戰軍渡江作戰的翼側安全。

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總統府

  在郎溪、廣德地區圍殲南逃的國民黨軍,佔領浙贛鐵路。人民解放軍渡江成功後,4月22、23日,總前委依據沿江國民黨軍全線南撤的情況,迅速調整進攻部署,令第三野戰軍除以第8兵團部率第34、第35軍擔任鎮江、南京地區的警備任務,以第10兵團第29軍東進佔領蘇州並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統一指揮下分別沿丹陽、金壇、溧陽及太湖西側和南陵、宣城、廣德之線向長興、吳興地區疾進,完成戰役合圍,殲滅由南京、鎮江、蕪湖地區南逃的國民黨軍,第7兵團並準備奪取杭州。同時解除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沿江東進的任務,改為與第3、第5兵團並肩向浙贛鐵路沿線挺進,追殲逃敵,控制浙贛鐵路,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繫,保障第三野戰軍作戰的翼側安全,另以第10軍擔任安慶,蕪湖地區的警備任務。

  各部隊接到命令後,不顧疲勞,不待重火器和輜重到達,克服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等困難,向指定地區疾進。4月26日,第9兵團主力通過廣德;第10兵團進抵天王寺、宜興一線,並在溧陽以西、以南地區殲國民黨軍第4、第28、第51軍備一部。國民黨軍在人民解放軍的多路追擊下,不敢再沿京杭公路南逃,改由宜興以西山區直下郎溪、廣德,企圖由此突出重圍,直趨杭州。27日,第10兵團第29軍進佔蘇州。第三野戰軍主力會師吳興,將國民黨軍第4、第28、第45、第51、第66軍等5個軍包圍于郎溪、廣德之間地區,經兩天激戰,將其8萬餘人全部殲滅。

  5月3日,第7兵團佔領杭州。第二野戰軍在皖南遊擊隊的策應下,經屯溪、婺源、樂平等地,于5月4~7日相繼佔領浙贛鐵路沿線的貴溪、上饒、衢縣、金華等地,並在追擊作戰中殲國民黨軍第68、第88、第106、第73軍各一部。

解放武漢、上海

  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佔領孝感、黃陂,逼近武漢。

  攻佔上海,殲滅湯恩伯集團主力,解放武漢、南昌等地。郎廣圍殲戰後,湯恩伯集團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個軍25個師共20余萬人退守上海,在蔣介石親自部署下繼續頑抗。位於武漢地區的白崇禧集團,除以一部兵力遲滯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渡江外,主力準備南撤湘鄂邊、湘中、湘鄂西地區組織新的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西進四川。

  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依據戰局的發展,決定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主力向浙江東部和南部進軍,解放浙江省;第8兵團一部兵力繼續擔任南京、鎮江地區警備,並肅清潰散于蘇浙皖邊界地區國民黨軍的任務;第9、第10兵團攻取上海。“第二野戰軍位於浙贛鐵路金華至東鄉段休整,策應第三野戰軍奪取上海,準備對付美、英等圍可能的武裝干涉,並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進擊,視機進佔南昌。以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在武漢、九江間待機渡江,佔領武漢三鎮。

點擊看大圖

人民解放軍勝利解放上海

  為求完整地接收中國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區遭受戰火破壞,第三野戰軍決定以第9兵團指揮第20、第27、第30、第31軍,第10兵團指揮第26、第28、第29、第33軍,分別經由浦東、浦西實施鉗形突擊,直插吳淞,截斷敵軍海上退路,迫敵投降。如敵繼續頑抗,則對市區發起攻擊,分割、殲滅全部守敵。5月12日,上海戰役開始。至22日,將湯恩伯集團主力壓縮到蘇州河以北地區。經第三野戰軍增調第7兵團第23軍和第8兵團第25軍分別加強第9、第10兵團,該兩兵團于23日夜向上海守軍發起總攻。各攻擊部隊採取快速勇猛的動作,多路直插市區和寶山、吳淞。為減輕對市區建築物的破壞,儘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佔上海。湯恩伯集團除約5萬人經吳淞口登艦逃跑外,15萬餘人被殲滅。

  在此期間,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在浙東、浙南遊擊隊的配合下,解放了寧波、奉化、鎮海(今寧波市北部)、溫州、臨海、黃岩等城市和廣大地區。第二野戰軍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陽、建甌、南平等地;另一部為策應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的渡江作戰,進至江西省豐城、樟樹(今清江)一線,並於22日佔領南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于5月14日開始舉行漢潯間渡江作戰,從武漢至九江間橫渡長江。15日,爭取了國民黨華中軍政副長官兼第19兵團司令官張軫率2萬餘人在賀勝橋起義,17日解放華中經濟中心武漢及沿江重鎮九江。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戰爭影響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舊址

點擊看大圖

  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子村,是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區主要由鄧小平舊居、陳毅舊居、張震舊居、大食堂及會議室組成。

  紀念館在尊重歷史、保持原先建築風格的基礎上,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進行復原、修建,是蚌埠市紅色旅遊示範基地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

  渡江戰役紀念館

點擊看大圖

  渡江戰役紀念館于2008年10月2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濱湖新區的巢湖之濱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建設用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紀念館主體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規劃場地成半島狀突出巢湖,猶如一艘乘風破浪的巨型戰艦。紀念館已于2012年4月份正式開館。

  渡江勝利紀念館

點擊看大圖

  1984年4月在挹江門城樓成立渡江勝利紀念館。2009年4月為紀念渡江勝利暨南京解放60週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長江之濱、秦淮河口,新建了渡江勝利紀念館。

  渡江勝利紀念館由主館區、渡江勝利廣場、渡江勝利紀念碑、挹江門城樓等部分組成,總佔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展廳面積4000余平方米。

  紀念碑

  渡江勝利紀念碑--—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熱河路廣場中心,建於1979年4月。遠遠望去,整座紀念碑如同一艘乘風破浪的戰艦。碑座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渡江勝利紀念碑”,背面鐫刻毛澤東手跡《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來源:中國軍網、百度百科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