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國航太首次徑向交會對接 4個航太器成功在太空組成“T”字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1-10-16 15:24:05

  中新網上海10月16日電 題:中國航太首次徑向交會對接 4個航太器成功在太空組成“T”字

  作者 鄭瑩瑩 馬帥莎 郭超凱

  16日6時56分,淩晨剛發射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49噸級的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成功進行自主快速徑向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個小時,“神舟十三號”“天舟二號”“天和核心艙”“天舟三號”4個航太器由此形成“T”字組合體。

  

研製歷程 王淇俊 攝


  研製歷程 王淇俊 攝

  中國航太首次徑向交會對接

  中國是繼美、俄後,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交會對接,是兩個航太器(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等)在空間軌道上會合,並在結構上連成一個整體的技術。只有突破交會對接技術,才能開展空間站的建設,提供物資運送對接、人員天地往返等。

  從2011年首次亮相至今,中國航太的交會對接技術已經走過了整整10年。10年間,中國成功實施15次(含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本次對接)精準可靠對接,經歷了從無人到有人、從自動到手控、從幾天到6.5小時、從軸向對接到徑向對接的創新突破。

  “神舟八號”以來,中國5艘飛船與目標都是軸向對接,而此次是首次徑向交會對接,徑向與軸向的夾角呈90度。

  與以往歷次任務中的軸向對接相比,徑向對接的初始條件更加苛刻,為此,研製團隊全面分析對接工況,有效消除徑向對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項風險,確保實現90度的“穩”。

  

研製歷程 王淇俊 攝


  研製歷程 王淇俊 攝

  關鍵技術造就“太空城堡”

  2021年,中國正式拉開了空間站建造的大幕。自今年4月以來,中國已成功實施了空間站建造任務的5次發射,其中包括:發射被稱為“太空母港”的天和核心艙,派出兩位“太空快遞小哥”派送物資,安排兩批共6名航太員“出差”外太空。後續,中國還將實施2次空間站艙段的發射、以及多艘飛船的發射任務。

  要想搭建起這座“太空城堡”,離不開一項關鍵技術,那就是被稱為“太空之吻”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而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研製的對接機構則是實現對接的核心。

  面對這項世界航太領域內公認的最複雜、最難攻關的技術,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805所在1995年啟動了對接機構的研製立項。在沒有參考資料的情況下,一群航太人用數千次的試驗、數以萬計的數據積累,埋頭苦幹了16年,終於在2011年,成功使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軸向對接,讓中國首次實現無人空間交會對接,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而後中國航太又僅用一年時間便實現了有人空間手動交會對接。

  

研製歷程 王淇俊 攝


  研製歷程 王淇俊 攝

  中國空間站實施建造以來,對接機構已成功助力4艘飛船實施與天和核心艙的5次精準對接,每次的“太空之吻”都亮點紛呈:

  第一次:今年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6.5個小時後成功對接于後向對介面,完成了中國空間站的首次對接任務;

  第二次:6月17日,“神舟十二號”作為中國空間站的首艘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前向對介面成功對接,三名航太員穿過對接機構進駐到空間站,進行為期3個月的“太空出差”。

  第三次:9月18日,天舟二號“快遞小哥”通過180度繞飛,順利從後向對介面轉移至前向對介面,並再一次實現精準對接,進一步驗證了對接機構具備在軌多次可靠對接的能力;

  第四次: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後向對介面;

  第五次: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對介面,這是中國交會對接領域的首次徑向交會對接。(完)



責任編輯:黃楊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