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提到,在最近一次的解放軍繞臺之前,美臺官員就已討論F-16V戰機提前交付的可能性。(圖/台灣“中央社”)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報導,隨著台海發生戰爭的威脅日益加劇,加上民主與共和兩黨都向美國總統拜登施壓,要求其對中國大陸採取更強硬且迅速的態度,讓拜登政府正全力思考如何在不擦槍走火的前提下,嚇阻大陸不要武統台灣。報導甚至提到,在最近一次的解放軍台海軍演之前,美臺官員就已討論F-16V戰機提前交付的可能性。
※解放軍繞臺的影響
報導指出,台海面臨迫在眉睫的威脅,讓美國政府內部出現意見分歧與辯論。消息人士表示,隨著大陸軍事現代化的腳步快速,加上解放軍針對武統台灣改良訓練模式,讓美國印太司令部愈來愈注意大陸對台灣的威脅。
不過,相較于印太司令部的積極做法,美國國務院官員則更為審慎;甚至認為從情報來看,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大陸準備武統台灣。
隨著解放軍空軍在10月初軍事演習時候派出近150架次飛機繞臺,台海緊張情勢急遽上升,也讓美國政府官員措手不及。
熟悉台灣議題的美國官員表示,早在最近一次的解放軍繞臺之前,拜登政府就已經和台灣官員討論,加速交付出售給台灣的F-16V。美國已于2019年批准出售22架F-16V給台灣,通常交機可能會長達10年;但考慮到近日形勢更加嚴峻,台灣方面希望能加速實際交付時間。
※台海威脅衝擊美國對臺戰略模糊
CNN分析,拜登面臨的賭局非常地大,儘管他將人權與民主列為外交政策議程的重要組成成分;但也決心讓美國遠離外國衝突。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在處理台灣議題時持續奉行“戰略模糊”原則。
在此概念之下,對於大陸武統台灣時,美國是否會參與臺澎防衛,一直採取模糊不清的態度;不過,隨著台海戰爭威脅不斷升級,已對戰略模糊形成重大挑戰,也讓拜登政府的部分官員重新思考這樣做法。畢竟,拜登的外交政策重點也不斷的轉向印太地區。
美國國會的部分人提高對白宮壓力,要求後者改變立場。參議院國會助理表示,“北京對台灣武統威脅增大,美國必須清楚地表達我們的意圖與言行。在目前情勢下,模棱兩可的態度會帶來誤判與風險,而有效的嚇阻更只有來自戰略清晰”。
該助理補充,參議院目前在探索更多的做法,以提供台灣在戰略競爭的時代中,關鍵的安全、經濟與外交支援。
1名美官員表示,“美國對台灣的支援仍舊強而有力、有原則且兩黨支援。我們會持續與國會針對重要議題進行溝通”。
曾在奧巴馬時期任職國務員人權官員的民主黨籍眾議員馬利諾夫斯基(Tom Malinowski),也贊同對北京採取更強硬態度。他強調,大陸並非虛張聲勢,“美國外交政策一直犯了一個毛病;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務實而理性的思考,並講定他們不是像自己所説的那樣”。
民主黨眾議員路裏亞(Elaine Luria)則呼籲國會授權讓總統享有更多的迴旋空間,以便在有必要時能在海外進行軍事行動保衛台灣。
他解釋,共和黨2月提出的所謂“防止台灣地區遭侵略法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授權總統採取行動以防止台灣地區遭入侵,並避免形成既定事實,這是解決法律困境的好起頭。
※美官方認為“沒有跡象顯示大陸會武統”
儘管如此,美國國會的政治壓力仍不能改變國務院與情報界的謹慎態度。知情人士透露,情報界仍未發現任何跡象,足以證實大陸準備發動軍事戰爭。
1名人士表示,光10月4日就有56架次的解放軍戰機繞臺,“肯定是戲劇化的升級”,也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繞臺演習;“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北京準備武統台灣”。
國務院負責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官員,也對國會要求政府拋棄戰略模糊,改為明確嚇阻的態度,抱持著謹慎立場。前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4月被拜登派往台灣地區,以“非官方代表團”的身份表達對台灣支援。
他認為,當前局勢非常危險,結束戰略模糊只會鼓舞中國大陸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畢竟,大陸會將此視為“根本性推翻”過去數十年來的協議。“讓台灣安心對美國很重要,但有辦法達成這一點的同時又增加對大陸的嚇阻,還無須將手指向北京眼睛”。
事實上,早在2001年,當時還擔任參議員的拜登就在專欄文章中強調,美國總統不該向台灣讓步,更不該向大陸讓步,台海有能力自動將美國捲入戰爭。拜登政府發佈《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則再度用模糊的態度描述台灣議題的立場。
美官員強調,拜登過去曾親自投票支援所謂“台灣關係法”,並對其中原則採取堅定立場,例如維持台灣足夠的防衛能力;任何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未來的作為,都是對西太平洋與安全的威脅,也為美國嚴重關切。
※2027年是台海關鍵性一年
美國國防官員聲稱,2027年是解放軍建軍100週年。如果到時還未能實現和平統一,北京就可能嘗試發動武統戰爭。台灣民進黨當局防務部門主管邱國正則預測,2025年大陸將擁有完全武統的能力,甚至更早。
斯坦伯格認為事情不是不會失控,特別台海已變成火藥庫,各方在此炫耀軍事力量。例如英國的航艦打擊群參與印太多國武力展示,還通過南海。“雙方都不願發生武裝對抗;但每個人都擔心表現出軟弱或缺乏決心,會讓對方誤判。這形成安全螺旋,並造成台海無法穩定”。
來源:台灣《中時電子報》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