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三季報傳遞中國經濟哪些信號?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電 (記者 王恩博)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三季報18日出爐。面對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驗,中國經濟頂住壓力,繼續傳遞出總體保持恢復的信號。
中國國家統計局當天公佈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比上半年兩年平均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暉坦言,進入三季度以後,國內外風險挑戰增多,全球疫情擴散蔓延,世界經濟恢復勢頭有所放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作,中國部分地區受到疫情、汛情多重衝擊,經濟轉型調整壓力有所顯現。但他同時強調,當前中國經濟主要宏觀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恢復態勢持續。
例如,從增長數字看,受上年同期基數抬升影響,以及疫情汛情衝擊,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環比延續擴張勢頭,兩年平均增速仍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9.8%,高於6%以上的預期目標。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4.9%,環比增長0.2%,兩年平均增長4.9%。
從民生指標看,相關保障亦有力有效。前三季度,中國城鎮新增就業104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5%;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2%,低於全年5.5%左右的預期目標。同期,中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從經濟結構看,發展品質效益更不斷提升。前三季度,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為27.4%,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同期,最終消費貢獻率為64.8%,比上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升級類消費和高技術産業投資較快增長。
上述一系列數字表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續顯現,發展韌性強、潛力大、迴旋空間廣闊的特點依然明顯。但不可否認的是,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內外風險的“共振”令中國經濟保持平穩運作面臨更多挑戰。
一個顯著例子是,9月份,受高耗能行業景氣水準較低等因素影響,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自去年3月以來首次降至臨界點以下。調查結果還顯示,小型企業中反映原材料成本高、資金緊張、市場需求不足的比重均超過四成,部分小型企業生産經營面臨多重困難。
在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看來,下階段中國經濟有望保持穩中恢復態勢,但其走勢還受到國際經濟和政策形勢變化、電力供應和生産恢復水準、內外部需求復蘇狀況、通脹走勢、市場預期等多重因素影響。為此,宏觀政策要做好跨週期調節,進一步明確政策基調,平穩市場預期和信心,把政策用好用足在下行壓力較大之處和之時。
在此背景下,中國官方是否有足夠的政策“庫存”,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
“中國政府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經驗。”付淩暉給市場釋放“寬心”的信號稱,近年來,在區間調控基礎上,中國加強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完全有能力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他強調,當前,中國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貨幣政策仍然有較大空間,能夠及時根據形勢變化推出有力措施,促進經濟穩定運作。
植信投資研究院研究團隊判斷,今年剩餘時間,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發力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其中,專項債發行將有所提速,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推升基建投資增速上升;製造業利潤持續回升,製造業投資增速也將回溫。四季度,預計在穩健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的力度將進一步顯現,信貸社融增速可能反彈。(完)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