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男女航太員選拔和培養有何不同?女航太員有何優勢?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1-10-20 09:33:45

  女航太員撐起太空“半邊天”

  龐之浩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船把3名航太員送入我國“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其中包括女航太員王亞平。他們將在核心艙駐留6個月。這不僅將刷新我國航太員連續在軌駐留的最長時間紀錄,也是我國空間站迎來的首位女航太員。王亞平還將出艙作業,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那麼,男女航太員的選拔和培養有什麼不同?女航太員要克服哪些困難,在太空又有什麼優勢呢?

  1 女航太員需要克服更多困難

  由於載人航太活動具有任務艱巨、技能複雜、環境特殊、危險性大等特點,需克服失重、超重、缺氧、孤獨、震動、噪聲等一系列艱難險阻,所以對航太員的生理條件、心理素質要求很高,否則難以完成航太任務,女航太員也不例外。目前男女航太員的選拔、訓練標準基本一樣,沒有專門針對女航太員的選拔和訓練標準。只不過對參加航太員選拔的女性申請者比男航太員多了一項婦科檢查,並在進行所有放射性檢查之前驗測妊娠,已懷孕的不能參加選拔。

  但在早期航太活動中,因為受政治、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美蘇在女航太員的選拔要求上有明顯的不同。例如,為了獲得世界“太空第一”,蘇聯第一批女航太員的選拔沒有完全採用男航太員的選拔標準。1963年成為世界太空第一位女航太員的捷列什科娃是從跳傘運動員中選出來的,而不是從飛行員中選出來的。

  根據工作特點,職業航太員可分為飛行專家、任務專家。飛行專家都是從戰鬥機飛行員中選拔,而任務專家不一定。至今,全世界一共選拔出100多名女航太員,其數量只佔航太員總數的10%,而且大多是任務專家,擔當飛行專家的很少。這是由於男女航太員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女性脂肪多,血紅蛋白品質少,平均身高矮,平均體重輕,有氧運動能力低。女性進入太空飛行困難更多,特別是要解決一些特殊問題。例如,從衛生角度考慮,女航太員用水要多一些,要帶一些衛生用品。

  2 太空第一位女航太員來自蘇聯

  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女航太員是蘇聯的捷列什科娃,她于1963年6月16日駕駛“東方6號”上天。捷列什科娃沒有駕駛過飛機的飛行經驗,在剛上天時不太適應高速飛行。她在這次飛行中完成了生物醫學和科技考察計劃,並證明了女性也能在太空正常生活和工作。

  然而,捷列什科娃上天后19年內,蘇聯沒有再派女航太員上天,直到1982年8月19日,蘇聯又把第二個女航太員——薩維茨卡婭送上太空,目的是使她在後來的飛行中成為世界太空行走的第一位女性。薩維茨卡婭也出色地完成了她的使命,在1984年7月25日,薩維茨卡婭在她的最後一次太空飛行中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她在擔任“聯盟T-12號”上的隨機工程師期間前往“禮炮7號”太空站,完成金屬的切割、焊接工作。這一成功表明,女性不僅能在載人空間站上工作和生活,而且也能在艙外有效地從事各種作業活動。

  1995年3月22日,俄羅斯女航太員康達科娃乘“聯盟TM-20號”飛船從太空歸來,她在“和平”空間站上生活了169天,創造了當時女性在太空連續逗留的世界新紀錄。這次飛行的目的就是研究女性能否很快適應失重環境,長期太空飛行對女性有多大影響。因為此前女性在太空停留的時間最長不到15天,而康達科娃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了近半年。

  2014年,謝洛娃成為第一個登上“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女航太員,這是俄羅斯女性時隔將近20年後重返太空。謝洛娃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了6個月。

  3 進入太空的女航太員美國最多

  雖然在競爭世界太空第一位女航太員和世界太空行走第一位女航太員方面,美國都輸給了蘇聯,不過比起蘇俄至今只有四位女航太員上太空,美國進入太空的女航太員數量卻更多,已達近50名。

  首位太空飛行的母親是美國的菲希爾,她于1984年11月8日乘“發現號”太空梭上天。已婚生育的女航太員上太空,要挑選自然分娩而不是剖腹産生育的,目的是避免疤痕破裂。在太空飛行過程中,有時會遇低壓情況,此時由於人體自身壓力大,容易造成疤痕綻開。

  首位太空梭女駕駛員和女指令長是柯林斯,她于1995年2月3日首次作為駕駛員乘“發現號”太空梭進入太空,1999年7月23日首次作為指令長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進入太空。

  單次艙外活動持續時間最長的女航太員是美國的赫爾姆斯,她于2001年3月11日與一位男航太員單次出艙活動歷時8小時56分,目前這仍是世界紀錄。

  首位“國際空間站”女指令長是惠特森,她于2007年10月12日成為“國際空間站”第一任女指令長。惠特森也是累計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女航太員,達到665天17小時22分。她還保持了女子太空行走10次的世界紀錄,累計60小時21分。

  美國女航太員威廉姆斯于2007年4月16日在“國際空間站”內首次“跑”了一個馬拉松。2012年9月16日,46歲的威廉姆斯在“國際空間站”完成了鐵人三項運動,成為在太空中完成這項運動的第一人。她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阻力運動器械、健身自行車和跑步機,完成了“游泳”、自行車和跑步項目,用時1小時48分43秒。

  在太空連續逗留時間最長的女航太員是美國的科赫,她于2020年在太空創下連續逗留時間328天的女子世界紀錄。

  4 我國為女航太員定制艙外航太服

  我國首批兩名女航太員是從已婚未孕的運輸機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當時我國還沒有女戰鬥機飛行員。我國航太員都是已婚的,這樣一是身體和心理素質更成熟;二是有飛行經驗,飛行時間達標。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將我國第一位女航太員劉洋送上了太空。上天后,劉洋考察了女性在太空環境中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收集相關醫學的第一手數據,加強了乘組的心理建設,為目前我國空間站長期考察組的人選組成提供了重要參考資訊。劉洋在這次任務中完成了15項空間醫學實驗。

  為了保障我國首位女航太員在太空的生活條件,科技人員對“神舟九號”飛船進行了改進,對她所使用的艙內航太服、座椅等也做了修改,增加了女航太員專用的艙內服裝備件包,包內配備了1套供女航太員專用的艙內壓力服,還有女性專用衛生用品包。女性的手纖細,原來的手套顯得笨重,所以針對女航太員的手形專門制模,研製了女性專用手套。據悉,考慮女航太員上天的需要,大小便收集器的高度和相對位置也進行了局部修改,有女性專用設備,如接收器。還為女航太員準備了巧克力、甜食和補血食品等。

  王亞平與劉洋一樣,是中國第7批女飛行員,1980年1月出生,2013年乘“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在“天宮一號”裏面工作了12天。她除了常規的飛行器狀態監視、設備操控和空間實驗外,主要負責太空授課和乘組生活照料,成為中國第一個太空教師。

  在這次“神舟十三號”飛船任務中,針對女航太員對飛船和空間站進行了更完善的準備。此前發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就有針對女性的服裝類貨物,包括適合女航太員的艙外航太服和其他更換的衣服。另外,還有衛生用品、化粧品等,都是給女航太員特地準備的。

  從總體設計上説,“天舟三號”送去的女性專用艙外航太服和其他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太服的性能一樣,但尺寸大小是按照王亞平身材專門設計的,因此比較合身,出艙靈活,可減少體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國外女航太員出艙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沒有女性專用艙外航太服。

  按計劃,這次將讓王亞平執行我國首次女性太空行走任務,從而誕生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位女航太員,以探索女性太空行走的經驗。女航太員身材小巧,在太空行走時容易控制身體的移動,可更靈活地完成一些細緻的作業。

  5 女航太員在太空有獨特優勢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人們發現,女航太員在航太活動中的作用與男航太員有所不同,女航太員在太空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例如:

  從生理構造、心理素質來講,女航太員對航太環境的適應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較強,心理素質穩定;

  女航太員在某些方面感覺更加敏銳,心思更加細膩,考慮問題更加週全,處理問題更注意方式方法,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也比較強;

  女航太員可為乘組帶來活力,男女一起工作可使雙方配合順暢,積極主動,工作效率高,錯誤率少;

  因為女性在太空失重環境中雌激素和鎂的代謝方面優於男性,體內鐵的含量和産生的廢物也較低,所以不易出現血栓、鐵中毒、血管痙攣、心律紊亂等問題,更適合長期載人航太;

  女性上天也有利於全面開展醫學研究,沒有女性參與載人航太,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成果是不完整的。

  實踐表明,在航太飛行中,女航太員的月經沒有異常。另一方面,在月經期間如果進行出艙活動易患減壓病,這是由於全身血容量減少造成的,所以女航太員在月經期間不適宜進行太空行走。

  未來,人類將登陸火星。由於去火星路途遙遠,所以無論從生理上説,還是從心理上講,火星乘組最好能配備一名女航太員。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