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不是“縮短學制”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門評論      2021-10-20 09:40:21


     ▲10月17日,“縮短學制”等“教改措施”消息在網上流傳,引發關注。10月18日,深圳、成都等地對此辟謠,提醒網友不要輕易採信非官方渠道資訊。圖/網路截圖

  我國的基礎教育要縮短學制,實行小學4年、初中3年、高中2年的9年義務教育,15歲就參加高考?

  針對沸沸颺颺的“大尺度”學制改革傳言,各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均予以辟謠。10月18日,教育部官微“微言教育”也轉發了相關內容,稱“實驗區將探索縮短學制、高中前完成基礎教育等舉措”內容不實,並提醒網友不要輕易採信非官方渠道的資訊。

     ▲10月18日,教育部官微“微言教育”也以“辟謠”為題,轉發相關內容,稱“縮短學制”等內容不實。圖/“微言教育”公號截圖

  教改“縮短學制”有網路炮製嫌疑

  實際上,在基礎教育階段“縮短學制”的建議,近年來一直有專家提出,社會關注度也很高。比如,前不久就有專家提出建議,“將基礎教育學制壓縮為10年,把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也曾引發社會關注。

  在此次傳言中,我國要設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消息是真實的,但“縮短學制,改為9年義務教育,小學4年、初中3年、高中2年,取消小升初,高中前完成基礎教育”“中考分特色考試”“普及高中,高中分特高、普高、職高”等內容,則有網路炮製的嫌疑。

  而之所以引發大量關注,則是因為該消息假借了新任教育部部長之名發佈,稱此是其“教改新主張”。在網友“瘋傳”過程中,部分自媒體又對此進行了嫁接,導致相關資訊越發混亂。

  但所謂的“教改新主張”根本經不起推敲,本身邏輯就是自相矛盾的。比如,縮短學制,把高中階段納入義務教育,實行9年義務教育,就不應存在中考,高中分特高、普高與職高了。

  因為,義務教育的基本屬性就是免費、均衡、強制、義務。高中階段一旦納入義務教育,不論3年高中,還是2年,其基本前提都應是高中教育相對均衡,而不存在普高和中職的分流。

  一邊要把高中納入義務教育,一邊還要進行中考,那麼,提出這個“學制新主張”的人,連什麼是“義務教育”都沒有搞明白。

  比如,就是因為初中階段屬於義務教育,“小升初”考試早已經被取消。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早已實行就近免試入學,民辦學校招生也于2020年要求“公”“民”同招,電腦搖號隨機錄取。

  如果要通過縮短學制的方式,將高中階段納入義務教育,那麼,高中也就需要實行就近免試入學。目前來看,各地都並無相關安排。

     ▲10月18日,教育部官微“微言教育”同時發佈了“教育部建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消息,但改革內容並不涉及學制變動。圖/“微言教育”公號截圖

  基礎教育改革重點絕非“縮短學制”

  近年來,坊間不少人贊成壓縮學制的基礎教育改革建議。其理由是,現在學生們的學習時間太長,初二就上完了初三的課,高二就上完了高三的課,完全有壓縮餘地。而早點高中畢業,既可減輕學生負擔,又可讓他們早點進入勞動力市場,應對目前老齡化和少子化社會帶來的勞動力缺口。

  這看似頗有幾分道理,然而,這只是基於基礎教育應試化作出的分析。

  我們的基礎教育如果只進行學科知識教育,只育分不育人,那9年時間確實夠了,學生完全可以學完所有基礎教育課程。

  但是,基礎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有健康的身心,有好奇心、創造力。因此,基礎教育除了學科知識方面的“智育”,還有德育、美育、體育、勞育等教育,這些才能給學生未來人生發展打下完整和堅實的基礎,也因此更重要。

  如果把學制縮短為9年或者10年,在目前應試化傾向不變的情況下,必然進一步加劇基礎教育的短視與功利,不但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會導致基礎教育殘缺。而且,這也無法達到讓人才快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效果。

  因為,要讓人才早點進入勞動力市場,根本還在於破除“學歷高消費”,如高中畢業、中職畢業就能勝任的工作,就不能提出本科等更高的學歷要求。這也是我國培養技能型人才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從世界範圍看,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學制均為12年,這也是基於學生的成長規律,具有其科學性。當然,在12年學制框架下,有的實行的是6+3+3學制,有的實行的是5+4+3學制,還有的是5+3+4學制。

  我國基礎教育學制也有6+3+3學制與5+4+3兩種,個別地方也有學校在進行10年貫通改革實驗,但實驗結果發現,這並不適應大部分學生。

  説到底,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絕非縮短學制,企圖以此來解決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問題,更是功利、簡單且粗暴的。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重點在於實現全國教育大會提出的基礎教育“五育並舉”,以及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進一步擴大教育公平,給學生高品質的基礎教育。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丨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丨何睿

  校對丨劉越

文章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徐亞旻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