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第二次戰役:戰史鉤沉與勝利啟示

華夏經緯網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1-10-26 09:29:01

  1950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南朝鮮軍吸引到預定戰場,突然發起反擊,不僅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的“耶誕節攻勢”,而且重創強敵,將敵人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這次戰役,我軍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戰略意義至為重大的一次勝利,在美國朝野上下引起劇烈震動。美國輿論界把美軍在朝鮮的失敗稱作“噩夢”“悲劇”,驚呼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戰役復盤

  佯順敵意,誘敵至預定戰場。第一次戰役結束後,美對我參戰兵力意圖尚判斷不清,認為出現在朝鮮的中國人只是零星志願者,美軍勝利已成定局。於是,仍計劃先以地面部隊試探性進攻,然後從東西兩線向北發起總攻,在耶誕節前結束戰爭。

  在此之前,彭德懷就認為“聯合國軍”可能會重新組織進攻,提出鞏固勝利、準備再戰,如敵再進,讓其深入後殲擊之。毛澤東完全同意彭德懷的意見。據此,志願軍決定採取內線作戰、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方針。

  11月6日,“聯合國軍”開始試探性進攻。志願軍按預定計劃以部分兵力節節抗擊,誘敵深入。在我軍一系列佯動策略的迷惑下,敵人打消顧慮,放膽北進,至21日,東西兩線之敵都被誘入我預定戰場。

  西線反擊,美軍損失慘重退向平壤。11月25日,西線志願軍首先發起反擊。我軍抓住敵薄弱環節,先以38軍、42軍在40軍一部的配合下,向擔負美第8集團軍右翼進攻任務的南朝鮮第2軍團第7、第8師發起反擊,一晝夜將這兩個師大部殲滅,打開戰役反擊的突破口。接著彭德懷命令西線其他部隊殲滅當面之敵。同時採取雙層迂迴戰役部署,命38軍實施內層迂迴,穿插三所裏;命42軍實施外層迂迴,穿插順川、肅川,斷敵退路,以便主力正面追擊和側擊潰逃之敵。

  志願軍各部聞令而動,38軍113師表現尤為突出。該師奉命敵後穿插,搶佔三所裏。部隊14小時急行軍72.5公里,先後打垮多股襲擾敵軍,並在天亮後一反嚴密偽裝、隱蔽行動的常規,以行軍隊形沿公路跑步奔襲敵後。敵機反覆偵察,判斷這是一支從前線換防下來的南朝鮮軍。113師奪佔三所裏後,抓住戰機,先敵搶佔另一要點龍源裏。憑藉僅有的輕武器,與突圍和接應的機械化強敵激戰50余小時,使南逃北援之敵相距不足千米,三天都未打開通路。

  戰至12月1日,美軍損失慘重,被迫丟棄全部重裝備,轉而向西,從安州、肅川退向平壤。西線我軍于12月2日停止追擊,轉入休整。

  東線反擊,全殲“北極熊團”。西線反擊打響時,東線之敵仍繼續北進。11月27日,美陸戰第1師主力和第7師1個加強團進入長津湖地區。27日晚,志願軍第9兵團完成攻擊準備,突然發起反擊,一夜間,將敵分割包圍于長津湖東、西兩側及南岸的下碣隅裏、柳潭裏、新興裏三個孤立點。

  被包圍的敵人不僅地面火力兇猛,還有強大的空中支援,我軍一時難以吃下對手。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第9兵團決定集中力量逐次殲滅被圍之敵。11月30日晚至12月2日拂曉,27軍集中兵力,全殲被圍于新興裏的美第7師第31團級戰鬥隊(“北極熊團”)3100余人,繳獲該團團旗。這次作戰創造了一戰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範例。至此,東線美軍全線動搖,向南突圍。志願軍投入預備隊對敵展開圍追堵截。

  “聯合國軍”遭我沉重打擊後,被迫於12月3日開始總退卻。志願軍乘勝追擊。至24日,除襄陽一地外,敵人全部被趕到“三八線”以南,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

  戰役啟示

  第二次戰役是我軍抗美援朝戰爭中運動戰階段最精彩的一場戰役,有力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這場戰役經驗啟示很多,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有我無敵的戰鬥精神、一切為了勝利的勇於擔當、艱苦卓絕的後裝保障外,以下三個方面尤其值得深入研究。

  高敵一籌的戰略指導是“先勝後戰”廟算制敵的前提。戰爭較量,第一位的是雙方戰略指導的較量。與麥克阿瑟的一廂情願、盲目樂觀相比,我方戰略指導明顯更加高明。首先,正確評估敵我力量對比,急調第9兵團秘密入朝,保證了對陣強敵兵力上的優勢。其次,充分利用敵人恃強驕縱的心理,誘敵深入。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採取寬大正面運動防禦與遊擊戰相結合的方針,示弱驕敵。三次主動後撤,製造潰逃假像,同時釋放戰俘,除了宣傳志願軍是正義之師和寬待俘虜的政策外,還向他們散佈我軍補給困難、要撤回國內的消息,借俘虜之口蒙蔽敵人。一系列佯順敵意的欺騙手段迷惑了對手,“聯合國軍”大舉北進,最終進入我預定戰場。

  受條件限制,以往戰爭的戰略指導和籌劃更多依靠統帥和高級將領的經驗智慧,更多體現的是指揮藝術。現代戰爭對戰略指導的科學性、時效性、對抗性、應變性等都提出更高要求。我們在籌劃指導戰爭時,應堅持科學與藝術的統一。不僅要發揚傳統,善於運用謀略和智慧,也要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作戰實驗、兵棋推演等現代技術手段,廟算謀算與精算細算相結合,提高戰略指導的科學性和精確度。

  打破對手作戰體系的平衡穩定能夠大大提高作戰效益。第二次戰役中,針對美軍機械化部隊對交通線依賴大,害怕退路被切斷的弱點,志願軍廣泛採取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屢屢插入敵人內線或巧妙迂迴敵後,將敵割裂,致敵作戰體系失去平衡,甚至迅速崩潰。

  現代戰爭在全域多維同步展開,作戰體系各部分的有機融合更為協調緊密,超越了戰鬥力諸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直接連接,整體效能呈指數級躍升。強敵比過去更強調發揮其作戰體系的“整體涌現性”。而一旦系統結構被打破,這種整體涌現性立即就會瓦解,出現戰鬥力的“崩塌效應”。資訊化智慧化時代,強敵最大的優勢是電子技術無所不在的滲透和網路技術縱橫一體的支撐。“打要害、破體系”“毀網斷鏈”是我奪敵所恃、破彼之強的基本著眼點。用系統論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就容易找到制勝的樞機。要想方設法破敵軍事資訊網,視情破敵戰爭潛力資訊網;努力切斷敵偵察預警鏈、指揮控制鏈、武器打擊鏈、導航時頻鏈及綜合保障鏈。在此基礎上把握戰機,擴大戰果。

  限制強敵的優勢發揮,迫其不得不與我進行“公平戰鬥”。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典型的不對稱戰爭。面對美軍不計成本的密集火力和空地立體突擊,志願軍抓住對手難以克服的弱點,千方百計限制其優勢發揮。如將夜戰、近戰提高到戰役甚至戰略高度充分運用,令敵難以實施空中支援。我軍還充分利用地形設計戰場,令敵機械化部隊無法發揮優勢,火炮難以克服射擊死角,等等。

  美軍特別強調發揮技術和裝備優勢,其高級將領中流傳著一句話:“絕不能讓自己的部隊陷入一場‘公平戰鬥’。”然而近年來,無論伊拉克戰場上的迪瓦尼亞夜間戰鬥,還是阿富汗戰場上的“落錘”行動,裝備技術佔壓倒性優勢的美軍都陷入與對手近距離貼身纏鬥之中,付出了出乎意料的代價。這也啟示世人,無論面對多麼強大的對手,保持主體意識,不讓對手按其訓練的方式、擅長的方式作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堅持有利於我的非對稱作戰,既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本途徑,也是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

  本版圖片來自《解放軍畫報》資料室


作者:張 翚 張敏霞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鄧芳華
軍情熱議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