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者發佈的視頻顯示,擅自下車的遊客與白虎對峙。圖/目擊者發佈的短視頻截圖
近日,在北京野生動物園自駕遊覽區,一名遊客違規下車,非法闖入白虎展區,與11隻白虎對峙,過程中還不斷用語言、動作挑釁動物。
新聞報道中,人與老虎對峙的新聞畫面非常駭人,但所幸的是該名遊客並未受傷。
據平安北京大興官方微網志通報,該名遊客在北京野生動物園內違反遊園規定,自行下車擅闖白虎展區,嚴重擾亂公眾場所秩序,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與11隻老虎對峙,還不斷挑釁,遊客最終毫發無傷,這也讓不少網友好奇背後的原因。
▲北京野生動物園自駕遊覽區白虎展區的電草。圖/北京野生動物園VR全景截圖
動物園區,遊客是最大的變數
據媒體報道,在該名遊客跳入展區隔離溝後,工作人員見狀一邊喊話要求闖入者不要亂動,一邊向動物投喂食物,以分散其注意力,並迅速將突發情況向上級彙報。在施救過程中,該闖入者始終未聽從工作人員的施救密碼,從隔離溝底爬向展區內側,與在展區內的11隻白虎發生對峙,不斷用語言、動作挑釁動物。
因為展區內有多重安全防護設施設備,其中一道隱蔽式裝置起到了關鍵的防護作用,使闖入者與動物之間始終沒有發生實質性接觸。
從專家的解釋來看,這道隱蔽式裝置正是電草。這些電草不遮擋遊客視線,從遊客視角幾乎是看不見的,卻可以起到有效隔絕的作用。
如果説隔離溝是第一道保護“闖入者”的屏障,但在涉事遊客爬過第一道“保命”隔離溝後,膽大包天,又在展區內“挑釁”白虎,展區內的“電草”是第二道屏障,在關鍵時刻救了他一命。
動物園相當於是在城市空間裏製造了一個自然世界,這是兩個規則決然不同的場域,規則錯位本身就蘊含風險。
但從社會發展的趨勢來説,人類親近野生動物的需求始終是存在的,並且在動物園越來越強化“近距離接觸”體驗的背景下,動物園的安全防護措施就格外重要。
但近距離接觸動物,遊客反而是個“最大變數”。遊客的舉動很難預料,比如該遊客為何下車挑釁老虎,至今尚無明確説法。而2016年震驚輿論的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也是源起于遊客未遵從指示、擅自下車;2017年寧波雅戈爾動物園也曾發生遊客因為逃票而跳入老虎散放區,最終被老虎襲擊身亡的事件。
這些事件遊客固然有責任,但動物園需要在防護措施中考慮到這些“不確定的變數”帶來的安全風險,完善防護措施,為潛在的“萬一”留下充分的應急空間,盡可能做到萬無一失。
北京野生動物園的防護措施堪稱一個教科書式。除了隔離溝,還有隱蔽式裝置,正是這一道又一道的防護措施保護了新聞中這位“膽大包天”的遊客的安全。
此外,動物園不止依賴已有的安全措施,動物園面對突發情況也有應急預案,意外發生後,先後採取食物引誘、投擲鞭炮等方式將動物從展區內驅離。
可以説,北京野生動物園這次防護措施和應急管理比較到位。挑釁老虎的畫面固然很有視覺衝擊力,但遊客最終毫發無傷不能全然歸咎於“命大”,是這些看不見的、細密的防護措施救了他一命。
▲事發地位於自駕線路初段。圖/北京野生動物園導覽圖截圖
遊客“沉浸式”遊覽需求下,動物園更應注重安全防範
而該事件也給其他動物園提了醒,如今動物園越來越注重遊客“沉浸式”遊覽,但不能只注重“沉浸式“,而忽略背後的安全保護。面對遊客這個最大的變數,動物園園區內各種突發意外可能層出不窮,理當做好充分的應急預案。
當然,對於遊客來説,防護措施到位也絕不是任性的理由。野生動物對人類安全來説終究是種威脅,而人類不當的行為對野生動物也是傷害。不打擾,保持距離與尊重,才是人與野生動物相處最合適的方式。
此外,動物園終究是嵌在人類社會之內的一個“異質空間”,除了日常的遊園安全,動物園也當想方設法防止野生動物對人類生存空間的衝擊。
今年發生的杭州豹子出逃事件就足以成為一個警示,因為管理疏忽,最終耗費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去彌補。這方面的防護措施和機制應理順,同樣需要動物園警惕。
可以看到,動物園的觀賞模式始終在創新,動物園作為一種有特異性的公共空間,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形成獨特的秩序與規則。
而這些獨特的秩序與規則的,動物園方面也不能全然地、放心地依靠所有遊客“自覺自發”。身為管理者,還是要替這些“意外”多想一步。多做一點,多一道保護屏障,就能多“救下”一條鮮活的生命。
特約撰稿人丨江城(媒體人)
編輯丨丁慧
實習生丨黎志棟
校對丨吳興發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