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返回頻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湖北評書

湖北評書由一人表演,只説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代表曲目有《王莽忠孝圖》《八門鬥智》》《芒種喂馬》《掛牌成親》等。

Img434714909

圖片來源:網路

  湖北評書用湖北方言講故事,是湖北地區興起的一種曲藝形式。

  湖北評書由一人表演,只説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代表曲目有《王莽忠孝圖》《八門鬥智》》《芒種喂馬》《掛牌成親》等。

  湖北評書主要流傳于武漢、沙市、荊州、宜昌、孝感等地。2008年6月7日,湖北評書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編號Ⅴ-58。

歷史淵源

u=951651717,3888034011&fm=173&app=25&f=JPEG

圖片來源:網路

  明崇禎八年(1635年)漢陽府通判袁焻為了解決漢口連年遭受湖水患問題,從漢口的硚口至馬王廟(今民權路黃玻街口附近)修築一道長堤(又名袁公堤,即今長堤街)。堤成以後,居民激增,市面日趨繁榮,此時便出現了民間藝人掛牌行藝,為市民説書,由此可算開端發源云云。

  明代崇禎十六年(1643年),平賊將軍左良玉駐兵武昌,招江南説書大家柳敬亭為幕客,在軍中説書。南派説書藝人將柳敬亭視作行業祖師,尊為“柳祖”,湖北評書即是在柳氏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湖北評書《正德訪賢》

湖北評書《正德訪賢》

  清代道光末年(1848年),山東籍説唱藝人丁海洲(丁鐵板)由河南來漢,用北方語音講唱中長篇書傳,敲擊半月形鋼鐮和堂鼓伴奏,群眾稱之為“打鼓京腔”。丁海洲因為營業尚好,收入穩定,遂定居漢口,並授徒楊雲山(楊麻子)、何星陔(何老九)。以後,湖北房縣籍藝人龔柏庭(鬼打向)也從河南來漢口行藝,他帶來了長篇書目《天寶圖》《五女興唐》《八竅珠》等。龔柏庭與丁海洲在業務上有所競爭。龔利用自己原是湖北籍的條件,慢慢改口用漢口語音表演,倍受歡迎。於是丁海洲的徒弟楊雲山、何星陔因原本是漢口人,也用漢口語音表演,不受老師語音局限。這樣一來,“打鼓京腔”逐漸“鄂化”,形成了以後的北路子鼓書。

  到了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漢口出現了著名説書藝人任春山、顧軒南。他們以“説”見長,逐漸向只“説”不“唱”的評書方向發展。顧軒南授徒劉維舟(老猴子),任春山授徒夏秀峰。他們的藝術成就較高。從丁海洲、龔柏庭到楊雲山、顧軒南、任春山再到劉維舟、夏秀峰師徒三代為漢口的湖北評書的發展與流派的形成奠定了紮實基礎。

藝術特點

  表演方式

42a98226cffc1e17b3e37c1e4990f603738de945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湖北評書由一人表演,只説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表演者表現人物對話多使用通俗的民間口語,描敘景物則常採用雅致的駢體。

  表演道具

359b033b5bb5c9ea1ef90bb4da39b6003af3b35a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湖北評書善於借助手勢、身段、口技等動感表演和桌子、扇子、醒木、手帕等道具模擬書中的各色人物,渲染氣氛。

  語體特色

孫仲江表演湖北評書·口技《泉水叮咚》

孫仲江表演湖北評書·口技《泉水叮咚》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微信圖片_20211027144853

圖片來源:光明網視頻截圖

  湖北評書作品中巧用口語體,一是喜用武漢人口頭常説的方言詞,二是妙用具有武漢方言特色的擬聲詞。妙用具有武漢方言特色的擬聲詞,描摹功能突出,將擬聲詞與武漢方音相結合,使其語言具體化、形象化。何祚歡湖北評書將書卷體詞和口語體詞交叉運用,使其評書語言具有濃厚的文學特色,形成其評書言語形式的新奇美,表達結構的變異美。

藝術流派

c75c10385343fbf2a527ae74bf7eca8065388f59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來源:優酷視頻截圖

圖片來源:優酷視頻截圖

  清代道光末年(1848年)以來,湖北先後出現了“童、王、教、夏評書四桿旗”、“書壇五虎將”等一批評書表演藝術家,並産生了以容宗聖、陳樹棠和江雲卿為代表的三大流派。

  容宗聖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熟悉三六九等人物,在説書中獨善描述家庭故事,塑造各類型婦女形象,容宗聖的代表作是長篇大書《 五蟒忠孝圖 》。陳樹棠擅長説武林,公案類書目,語言雅俗共賞,以藝術態度嚴謹著稱,代表書目有《無老土》《草莽英雄》《東西漢》《孫龐鬥智》等。江雲卿以粗獷、驚吒為特色,在故事結構上採用雙線發展法,代表作為《走馬建國》。

經典曲目

2

圖片來源:網路

  湖北評書的書目十分豐富,大體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按小説底本講述的“底子書”和在“底子書”基礎上發展加工而成的“雪夾雪”,《列國》《三國》《水滸》《隋唐》《英烈傳》《三俠八義十二雄》《奇女報國》等作品屬於此類;另一類被稱為“路子書”,《王莽忠孝圖》《八門鬥智》等作品屬於此類。

流行地區

宜昌評書 傳承人 文耀棠

宜昌評書傳承人文耀棠      圖片來源:網路

  湖北評書是湖北地區興起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于武漢、沙市、荊州、宜昌、孝感等地。

傳承保護

a676b3b609a396630c9c50ced99d6eb2

圖片來源:網路

  傳承現狀

  隨著西方文明的衝擊和娛樂文化的多元化、現代化以及評書茶館的商業他用,昔日湖北評書風靡江城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傳統曲藝受到當代流行文化的衝擊致使包括湖北評書在內的中國傳統曲藝漸漸沒落,亟待發揚。截至2018年,這一寶貴的民間藝術已後繼乏人,前景堪憂,有必要加強對它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湖北評書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編號Ⅴ-58。

cc11728b4710b91271dc4781213a550b93452284

圖片來源:網路

  曲藝價值

  湖北評書善於塑造玩弄權貴豪強于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書中都有一個或幾個這種類型的重要人物講述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迴旋有致的駢體,與敘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湖北評書是湖北地方曲藝中具有代表性,且突出體現荊楚地域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湖北評書在文學、語言、表演等方面均顯示出鮮明的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值得關注。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編輯策劃:張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