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返回頻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琉璃燒制技藝

琉璃燒制技藝,北京市門頭溝區、山西省地方傳統手工技藝。琉璃燒制一般要花費十多天時間,經過二十多道程式才能燒制完成。首先將坩子土進行檢選配料,然後進行粉碎和淘洗、煉泥,制模成型,坯胎晾幹後,入窯素燒,再根據圖案需要進行施釉,入窯彩燒,最終完成一件琉璃成品。

琉璃燒制技藝,北京市門頭溝區、山西省地方傳統手工技藝。琉璃燒制一般要花費十多天時間,經過二十多道程式才能燒制完成。首先將坩子土進行檢選配料,然後進行粉碎和淘洗、煉泥,制模成型,坯胎晾幹後,入窯素燒,再根據圖案需要進行施釉,入窯彩燒,最終完成一件琉璃成品。

2008年6月14日,琉璃燒制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歷史淵源

漢魏時期

中國建築琉璃的生産與運用,到了漢代才出現在古籍記載之中。《西京雜記》有一段記載和描述與琉璃製品有關。這段記載可以表明,文中描述的綠琉璃是中國古法琉璃中近似玻璃的琉璃産品。從中可以看出,從西漢時期開始,皇家就用琉璃作室內裝飾了,而且“窗廊多是綠琉璃,亦皆達照”。看來,建築上用琉璃裝飾效果非常好。

隨著時代的前行,中國瓷器燒制技藝促使中國燒造業全面發展,中國古法流璃燒制技藝也得到了提高。中國人在古法琉璃的基礎上運用燒瓷技術,能標準化成批生産琉璃製品了。

隋唐時期

隋代時,由於南北朝戰爭不斷,頻頻改朝換代,都城難以確定,更談不上建造皇宮。為皇家建築服務的燒制琉璃技法久已失傳。後來何稠使用燒瓷的燒制技法作為嘗試,燒制出綠色瓦件,其結果與真琉璃無異,這樣復原出了失傳的琉璃燒制技術。

唐代在建築領域,皇家建築琉璃燒制技藝與中國國外的琉璃燒制技藝交流日益頻繁,出現了琉璃燒制技藝的一個黃金髮展時期。

宋金時期

北宋時期的琉璃燒制技術和産量都有很大提高。位於開封佑國寺的琉璃塔是使用琉璃材料裝飾的建築代表作。

金滅北宋時,從汴京掠奪了大批工匠到燕京修建皇城,西元1151年金朝開始終建皇城金中都,大規模地修建宮殿陵寢建築,又如此頻繁地大量使用琉璃瓦,促進了中國琉璃瓦燒制技藝的迅速發展。

工藝特徵

造型

琉璃渠窯燒制的琉璃瓦是皇家建築不可或缺的構件和飾物,一直是由皇家“天工坊”監製,不允許隨心所欲地創新與變化。皇家建築各種構件的造型從末代曾歷經一些演變,到明清時期基本定型。

題材

琉璃構件的表現題材十分豐富,應用於不同等級規格的建築中,包含了人物、動物、植物、瑞獸、兒何紋樣等多種題材。其中、瑞獸是裝飾內容的表現主體,主要出現在帝王府部,其他題材應用在相對輕鬆的環境或是作為附屬裝飾內容。

原料

釉科獨特:釉料以石英和氧化鉛為主,是一種含鉛的燒制玻璃的基釉料,具有明亮透底的特點,為傳統琉璃釉料的正宗配方原料。

坩子土是中國北方地區燒造瓷器和琉璃瓦的上等原料,琉璃窯所用原料為特有的坩子土,可以做到選料精細,並且可以先採樣試燒,達到標準方可使用。這種坩于土的特性是,雖為黑色土質,一次素燒後就變成了白色素坯。所以琉璃渠官窯的琉璃胎質呈月白色而且堅硬,容易挂釉,不脫釉。

工藝流程

前期準備

*選料

燒造琉璃的工藝流程首先是選料,燒造琉璃産品的主要原料是來自琉璃渠村對槐子山的坩子土,開採出來的坩子土也要經過挑選。選料的標準是以含鐵少的坩子土為好,這樣燒出的胚胎發白色,堆子土含鐵多燒出的胚胎發紅,影響釉色的艷麗。

*曬乾

選好料後,將原料拉回窯場進行曬料,因為開採的原料含有水分,幹料易粉碎和碾壓。

*配料

新坩子土需添加其他原料,如葉蠟石、熟瓦片等。主要用於提高産品在製作過程中的抗變形能力,配比一般為15%左右。

*粉碎

就是將經過晾曬的堆子土進行粉碎,粉碎過的料一定要細得跟麵粉一樣才行。

*陰泥

接下來就要進行淘洗,也叫咽泥。就是砌幾個大池子,將配好的料放入池中放入水進行涸泡,水量以飽和為準,按照産品生産要求,時間以7~8天為宜。

*攪泥

也叫煉泥,傳統攪泥方式是人工攪拌,主要是腳踩或用泥叉子摔泥,要求最少要在三遍以上,踩泥或摔泥遍數越多越好用。

    琉璃製作

*穩作

亦稱“吻作”,是“上三作”第一作,這道工序主要是完成琉璃製品的設計、構件造型和制出模具。

*窯作

素燒,也叫燒壞。燒窯是“上三作”之一,叫“富作”。密作要求的技術性很強,這道工序主要是裝坯窯、燒窯、出窯。

*釉作

釉作是“上三作”之一,這道工序主要是配釉、上釉、燒彩。

傳承價值

琉璃燒制技藝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傑出成就,琉璃製品多樣的形式,斑斕的色彩,豐富的造型,精湛的技藝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對歷代建築業的發展和建築物的美化起了重要作用,是陶瓷藝術和雕塑藝術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的體現,琉璃建築也成為富有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建築形式。琉璃燒制技藝集中國低溫鉛釉陶製作工藝之大成,是傳統制陶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