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用理解和信任呵護醫者仁心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門評論      2021-11-04 10:08:13

  有孩子的家庭,少不了和兒科醫生打交道。前不久,一檔兒童醫療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將鏡頭對準兒科醫生,24小時不間斷的沉浸式拍攝,為我們真實呈現了兒科醫生的職業現狀和相關醫院的眾生相,也提出一個個關於醫療救治、醫患關係、科學育兒的現實問題,啟人深思。

  行醫,是愛的藝術。對於兒科來説,尤其如此。兒科患者有體徵卻不一定説得清楚症狀,小患者們情緒常常失控、行為難以約束,這些都讓診療變得困難,也意味著兒科醫生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紀錄片裏的許多醫生,不僅醫術高超,還練就了哄孩子的十八般武藝:兜裏常備糖果、餅乾,用動畫片拉近與患者的距離,通過天馬行空的對話轉移患者注意力……他們,有嚴肅專業的一面,也有風趣幽默的一面;他們,總是把疾病擋在身後,把耐心和微笑留給患者;他們,不僅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也以耐心和用心驅散小患者們心理上的陰霾。

  相比于其他醫療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稍顯不同:讓人揪心淚目的場景很多,讓人忍俊不禁的片段也不少。正如導演所説,孩子們天然的萌趣,會沖淡醫療節目悲傷、沉重的氛圍。不過,兒童患者的童真、稚嫩,卻讓那些生命的沉重、抉擇的艱難愈加凸顯。令家長無所適從的罕見疾病,令醫生束手無策的危險病情,讓螢幕前的觀眾也跟著揪心。看見生命的無常和脆弱,所以更加敬畏生命;認識醫學的邊界、生命的禁區,也更懂得了只要有一線生機就會全力以赴的醫者仁心。

  對於兒科醫生來説,挑戰不只來自於疾病。現實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注意力中心,這意味著兒科醫生在工作中面臨更高的期待、更嚴苛的審視,需要具有更強的心理抗壓能力。有時不被信任、不被理解,或許是年輕醫生成長的必經路;遇上憂心忡忡、情緒激動的家長,被遷怒、遭誤解、受委屈可能也是“家常便飯”。除了工作壓力大之外,培養週期較長、收入偏低、晉陞不易、醫患關係緊張等原因,也使得兒科常常面臨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難題。《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現階段兒科醫生的缺口已經超過20萬。破解兒科醫生緊缺這一社會性問題,需要全社會予以更多支援,一方面要用理解和信任為醫生築牢保護墻,另一方面也要為他們的職業發展豎“階梯”搭“橋梁”。

  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醫生的呵護,更需要家長相向而行。除了呈現治病救人的真實場景,兒童醫療紀錄片更像一面折射家庭和教育的鏡子。情緒失控的媽媽誤傷孩子,小孩的“呼救預警”被忽視導致疾病惡化,長輩不信醫生迷信“秘方”……面對防不勝防的疾病,要避免或者減輕對孩子的傷害,家長的作用不可替代。健康,不僅是身體康健,更是心理舒展;護佑成長,需要科學知識和方法,更需要良好心態。在共情共鳴中增進理解、觸發思考,這對於許多家庭來説,同樣是一種慰藉。(何 娟)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徐亞旻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