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美首次視像峰會亟待管控台灣問題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連結      2021-11-14 00:00:00

(評論員 冬日)即將舉行的中美元首視像峰會的主題無疑是“管控競爭,避免衝突”。在中美關係微妙調整的過程中,此次峰會的首要議題應是在最危險、最緊迫的台灣問題上,尋求避免局勢失控和衝突爆發的可行之道;當務之急是美方在台灣問題上克制和約束刺激性的言行。

近期中美關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跡象。自從拜登定調美國要避免對華關係由競爭轉向衝突之後,美方高官在各種場合的表態,對抗性色彩有所減弱,甚至提出了“負責任的競爭”概念。最典型的是美國總統國安顧問沙利文日前接受CNN專訪時表示,拜登政府無意重復此前對華政策的“一個錯誤”,即尋求“根本改變”中國體制,而是想尋求與中國的“共存”。

這一表態意味著美方開始面對現實,亦即不管是過去四十年希望通過“接觸”在中國實現“和平演變”,還是過去兩年試圖以“極限打壓”,在中國實現“政權更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共存”才是處理對華關係的現實之道。在此過程中,美國決不會放棄對華競爭、圍堵、遏制,但會視形勢對其手法有所管控和調整。

現在中美關係正進入微妙的調整期。一方面,美國並未實質性放鬆關稅、高科技管制、實體清單、人權制裁等對華打壓圍堵措施,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加強;另一方面,美行政當局攻擊中國共産黨的聲調有所降低,正尋求恢復與中國高層的對話。

美國恢復對中國留學生和遊客開放;中美達成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出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主持的應對新冠疫情部長級會議。這些都可視為中美力圖挽回這個攸關全球的大國關係的互釋善意之舉。

習近平和拜登同時給中美關係全國委員會年度晚宴發賀信,這至少是過去五年罕有的現象。兩位領導人都表達了加強交流、管控分歧、穩定關係的願望,從而為即將到來的視像峰會營造了一定程度的良性氛圍。

然而,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台灣問題,近期卻出現愈益令人擔憂的快速升溫之勢,最重要的原因是,以競爭來定義美中關係的美國更加主動強勢地打“台灣牌”,愈益公然地將台灣當作對華競爭的武器,而且與民進黨當局的“倚美謀獨”衝動相勾連,不斷試探中方紅線,正在將台海推向兵兇戰危的嚴峻危局。

儘管拜登宣示美國有承諾防衛台灣後,美國官方澄清對臺政策未變,布林肯稱當前美國專注于幫助台灣“自衛”,遮遮掩掩地保持對臺戰略“模糊性”,但通過媒體與官方的配合,放風美軍已在台協訓;美軍參聯會主席米利宣稱美軍“絕對有能力”防衛台灣,美國官方實際上已經在推動對臺戰略“明晰化”。這種從所謂的“雙向威懾”轉向“單邊威懾”的趨勢,只會強化北京對美國徹底站在台灣一邊的印象,從而加強北京“武統”台灣的決心。

更致命的是,美國官方,無論是高官還是發言人,近期涉及台灣問題的表態,或者不提“一個中國”,或者提“我們的一中政策”,均將“與台灣關係法”擺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前,甚至不提三公報,並公開宣佈美國版本的一中政策與中國版本的一中原則“截然不同”。這無異於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赤裸裸地搞“一中一台”。布林肯公開發表聲明支援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更是強化了美方的這個動向。

在刻意對衝稀釋一中原則的指導思想之下,美國不斷升級與台灣的官方關係,“切香腸”的小動作不斷。最新的小動作就是用軍機送國會議員去台灣訪問,還訪問台灣防務部門,聽取臺方的備戰彙報。五角大樓發言人公然宣稱,以軍機送國會議員訪台“並不罕見”。

沒有了一個中國原則,甚至沒有了美國本來主要依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而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中美就沒有建立正常關係的基礎,更遑論“管控競爭、避免衝突”。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所説,台灣問題是中美之間最敏感的問題;一旦處理失誤,將對中美關係造成顛覆性、全局性破壞。

我們呼籲中美領導人在峰會上管控台灣問題。這首先需要拜登就美國遵守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真正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台獨”,做出更加明確的“再保證”,並要求美國高官的公開表態不可背離這條底線,遵守美方自己實施了幾十年的美臺“非官方關係”規程。

其次,雙方應當強調兩軍在台海地區活動的避險規範。當前避免誤解誤判,防止發生意外,尤其需要美方克制在台海地區的軍事活動,更不要繼續提升實質性的臺美安全關係。美國強化與台灣的軍事合作,只會加快大陸“武統”台灣的進程。

第三,美方自然會希望中方降低對臺施壓力度,更不要對臺動武。但其前提條件是,美方應充分認識到“台獨”的危害,抑制“台獨”活動,約束民進黨當局的言行,不要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更不要被“台獨”勢力綁架在對抗大陸的戰車上,以免美國被拖入大國衝突的深淵。

在台灣問題上,管控競爭就是不要把台灣當作大國競爭博弈的棋子,避免衝突就是要防止台灣成為美中衝突的引爆點。這是穩定中美關係的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文章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左秋子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