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多款新冠口服藥獲進展 抗疫仍需“組合拳”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1-11-15 08:51:46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特稿:多款新冠口服藥獲進展 抗疫仍需“組合拳”

  新華社記者彭茜 馬曉澄 徐弘毅

  近期,全球多款新冠口服藥物研發取得進展,給抗疫帶來新希望。專家指出,疫苗和藥物是互補的“組合拳”關係,未來打好抗疫“攻堅戰”離不開防控措施、疫苗和治療藥物。

  多款口服藥獲進展

  本月4日,全球首款抗新冠口服藥——美國默克公司和裏奇巴克生物醫藥公司聯合研發的莫那比拉韋,被英國藥品與保健品管理局率先批准用於治療特定新冠患者。據默克公司10月1日公佈的Ⅲ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數據,該藥可將輕中症新冠患者住院/死亡風險降低約50%,對變異新冠病毒德爾塔、伽馬和繆毒株也顯示出一致的療效。

  莫那比拉韋其實是“老藥新用”,其研發可追溯到2014年,是在篩選抗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藥物時發現的。中國南方醫科大學副校長、廣東省藥理學會理事長劉叔文介紹,新冠病毒是一種RNA(核糖核酸)病毒,莫那比拉韋可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摻假”,並誘導其産生錯誤突變以破壞基因組複製,從而抑制病毒傳播。

  繼莫那比拉韋獲批後,美國輝瑞公司公佈了一款療效更優的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的最新數據。Ⅱ/Ⅲ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結果顯示,口服該藥能降低89%的住院和死亡風險。該藥由小分子藥物PF-07321332和利托那韋組成,前者是針對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的抑製劑,利托那韋則是抗病毒藥增效劑,此前曾用於抗艾滋病病毒。

  另一款“老藥新用”的口服藥也受到關注。英國《柳葉刀·全球健康》10月25日刊載一份來自巴西的研究報告稱,常用抗抑鬱藥氟伏沙明可顯著降低新冠患者的重症/死亡風險。新冠早期患者服藥後病死風險可降低約90%,重症住院風險可降低約65%。英國《自然》雜誌報道稱,氟伏沙明可抑制免疫反應和緩解組織損傷,而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導致的炎症因子風暴是造成新冠重症和死亡的重要因素。

  優勢與風險如何看

  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告訴記者,在大規模推廣方面,小分子口服藥物更具優勢:方便早期用藥;合成成本低,可常溫保存,便於發展中國家採購使用;可快速用於密接者等高風險人群,幫助輕症患者快速控制病情。

  美國埃默裏大學醫學院的維卡斯·蘇卡特梅認為,氟伏沙明治療新冠是“老藥新用”的重大勝利,可用於沒接種疫苗或無法接受單克隆抗體治療、病情惡化風險較高的患者。氟伏沙明另一優勢在於價格低廉,10天療程僅需4美元,該藥專利也已到期,方便生産,一旦獲批將在可及性方面令很多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受益。

  幾款新冠口服藥優勢突出,但其風險也值得關注。首先,這幾款藥物Ⅲ期臨床試驗規模都不大,數據披露有限,還需通過長期、大範圍使用來觀察安全性和效果。

  其中,莫那比拉韋的作用機制是破壞新冠病毒的RNA複製,科學家擔心它可能對人體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或RNA産生影響。劉叔文説,莫那比拉韋作為一種可“誘導突變”的核苷類似物,可能導致機體正常細胞發生基因突變,不排除具有致癌突變風險。

  其次,新冠病毒也可能産生針對藥物的突變,從而出現耐藥性。針對耐藥性問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病毒學教授劉善慮説,解決辦法就是聯合用藥,也就是“雞尾酒療法”。

  抗疫仍需“組合拳”

  有觀點認為,新冠口服藥問世就不用再接種疫苗。多位專家指出,這是危險的誤區。無論是預防感染還是降低重症及病亡率,疫苗的作用都不可取代。英國政府網站在公佈莫那比拉韋獲批消息時特意指出,它不能作為新冠疫苗的“替代品”使用。

  “治療藥物和疫苗並不是衝突和對立的,而是互補的。”丁勝表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陳淩指出,疫苗和藥物是互補的“組合拳”關係:疫苗不是所有人都可接種,其保護效果和持久性尚不十分清楚;一部分先天免疫較差的人接種疫苗效果不好,藥物可保護這些人;有了疫苗保護,最終需要用藥的人會少很多,即便藥物有一定副作用,從百分比來看,絕對數也不會很大;如能研發出更有效、保護更持久的疫苗,藥物的使用會更加減少。

  疫情遠未結束,未來打好抗疫“攻堅戰”離不開防控措施、疫苗和治療藥物。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説,新冠治療藥物再加上有效的疫苗,這對於制定和修改新冠防控的公共政策無疑有很大價值。

  陳淩也認為,從長遠看,口服藥的出現確實給世界注入了“強心劑”,“有了藥物配合後,世界開放和經濟復蘇的步伐也將會加快”。


文章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