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寺謎語,湖北省宜都市青林寺村地方民間文學。青林寺的謎語數量豐富,約有5000則,品類繁多,物謎、事謎、字謎都有。謎語中很多具有較高的文化與藝術品位,體物入微,情思奇巧。
2006年,青林寺謎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青林寺位於湖北宜都市西南部長江與清江的交匯處,青林寺村就得名于青林寺,該寺始建於盛唐,擴建於明代,曾是香客雲集,人文薈萃之地。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這一方水土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化氛圍,積澱了數量可觀的民間文學資料,據説青林寺的謎語就是從那時傳於今日的。
青林寺村漢族人民和土家族人民世代和諧共處,謎語、諺語、歇後語和故事傳説在這裡都很流行,而村民最為喜愛的還是謎語。
藝術特徵
鄉土氣息濃郁,當地的自然資源,氣候物産、風尚習俗,村民生活勞作方式及器具等,都透過謎面與謎底表現得極為鮮活生動。
青林寺謎語數量多,約有5000則,品類繁多,物謎、事謎、字謎都有。
謎歌全國少有。
謎語樸實無華。
內容結構
從形式上看,青林寺謎語通常為民謠句式,語言表達通俗形象,方言特色鮮明。
從內容上看,青林寺謎語涉及廣泛,可謂包羅萬象。自然資源、氣候物産、風尚習俗、勞作生活、日常用具、現代物品、語言文字,大凡感官所及,皆可入謎。其中有許多反映舊時代的事謎和物謎,從一個側面揭示了這個村落的歷史演進和歷史淵源,表現有厚重的歷史感;同時新生事物往往即時成為制謎對象,反映出其謎語與時俱進的鮮活性,折射出了青林寺農民文化知識的提升及科學進步的閃光。
在青林寺將謎語運用傳統農事活動,適用群體勞動的需要。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青林寺的農民,種植的是果園,沒有了種植稻穀、工米的薅草活動,也就不需要薅草鑼鼓,不需要唱薅草鑼鼓歌了;基建工地的是機械,勿需抬運貨物,這也就不再需要喊勞動號子。可以説,在青林寺,謎歌已經退出了傳統農事活動。
時至今日,謎歌的唯一陣地便是喪堂,只有喪鼓歌中還保留著大量的謎歌,是因為謎歌還能起到悼節亡人、慰生者、娛眾人的作用。
2000年來,青林寺謎語濃郁的鄉土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對研究中國文學、民俗學、方志學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中有許多反映舊時代的事謎和物謎,不但從深度上揭示了這個峽江村落的歷史演進和歷史淵源,更從廣度上折射出青林寺農民文化知識的提升及科學意識的閃光。鄉民們在後來的制謎實踐中,把自己的道德要求和做人標準融入謎語,促進了一方風氣的根本好轉。 在青林寺,人們通過猜謎活動學習知識,認識世界。並且,謎語已經成為激發孩子們識字興趣的重要手段,村小學也開設了專門的制謎課程。蔚然成風的猜謎活動對開啟心智,加強文化熏陶所産生了積極的作用。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