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開花調,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區的民間音樂。左權民歌風格在隋代開始形成,20世紀30年代,左權開花調從左權民歌中派生出來。左權開花調歌構思精巧,歌詞新穎,襯詞襯句凸顯了濃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強。
2006年5月20日, 山西省左權縣申報的左權開花調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9年11月12日,左權開花調入選調整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據《遼州志》記載,上古五帝顓頊之子祝融封于遼陽(上古時的左權縣),人們在供奉遠祖祝融的祝融祠舉行祭祀活動時,曾經反覆吟唱、祈禱祖先賜予他們光明和幸福。隋開皇十年(590)恢復縣制後,民歌獨特的風格開始形成,大腔、小調、雜曲三種形式交相輝映。事實上,從現在左權民歌“大腔”的曲牌結構中,仍然可以找到宋代“唱賺”、元代“散套”的痕跡。明清時期,民歌已經成為人們抒發懷抱、寄託情感所不可或缺的表達方式,《武軍山詩抄》《遼陽癡士詩抄》等文集和流傳至今的《繡荷包》《鬧五更》《禁洋煙》等歌詞中都不難找到歷史的印記。抗日戰爭時期,當地人們用民歌宣傳抗日。
左權民歌分為大腔、雜曲、小調三種形式。左權開花調是小調的一種。20世紀30年代以來,從小調中派生出了一種獨特的山歌藝術形式——開花調。左權開花調屬“山歌體”,因唱詞精巧新穎,以“開花”為比興,故稱開花調。開花調主要分佈于左權、和順、武鄉、襄垣各縣,其中以左權開花調最為出色。
形式
小調是左權民歌的主體部分,屬曲牌體音樂,有單曲重復與多曲連綴兩類,適合人們在從事較輕鬆勞作時哼唱,曲調簡短,可以自行填改歌詞,唱詞以7字句為多,間有10字句、5字句,可敘事亦可抒情,格調明朗,內容豐富,易於流傳。
音調
左權開花調音調簡潔,深情感人,絕大多數由相互呼應的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旋律進行以級進七聲性音階為主,間或出現大跳音型,用於表現情緒、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
左權開花調多屬情歌,音調簡潔,大多由相互呼應的上下兩個樂句組成,上句起興,下句點題,歌詞大都是人們在鄉間田野勞作時即興而作,上句借喻花開,下句説情敘事,所謂的“花”,不僅植物可以開“花”,日常生活用品、物品中的剪刀、笤帚、石頭等也可開“花”,如“門搭搭開花撲來來,門外走進哥哥來”“玻璃開花裏外明,遠遠照見俺咯蛋兒親”“山藥蛋開花結疙瘩兒,吃蛋親足俺的心肝瓣兒”。本地方言“啊咯呀呀呆” “親咯蛋兒” “親呀咯親呀麼呆呀咯呆”作為襯詞、襯句,凸顯了左權的方言特徵,也表達了一種親昵、愛戀的情感。
內涵
從左權開花調所揭示的內容,可以看到情歌的實質含義。花兒是美麗的,是令人愉悅的,花兒開了,即是美麗的展現,表達了女性青年對男性青年的愛意。是一種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對生活與生命延續的嚮往。進一步還可以發現,在歌詞中除了有充滿了幻想,充滿想像的各種各樣的“開花”的比喻之外,開花調中的方言襯詞,親切、自然、真摯,樸實而動聽。這襯詞,最多的是“小親訖蛋”,對“小親訖蛋”的考察可知,“訖蛋”是當地的土語,意即樹上或地裏的果實。如《苦相思》中的“山藥蛋開花結訖蛋”,即指的是果實。但更多的時候卻被擬人化了,“訖蛋”是指情人,並且加了“親”字,成為“親訖蛋”。如“親訖蛋下河洗衣裳,雙腿腿跪在石頭上”;“麻雀飛在房檐上,心想這訖蛋親見不上”。這就是説,既然開了花,就要結果找到了心上人“親訖蛋”,就是得到了愛情結成的果實。由此也可以説,開花調裏用方言演唱的襯詞,其效果是無論使用什麼實詞也取代不了的,同時也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更加突出了情歌的韻味。
左權開花調的代表曲目包括《桃花紅,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來》《會哥哥》《格旦親》《想親哥》《土地還家》等。
左權開花調是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形式,在整個音樂專業基礎領域和專業創作領域裏,可以説是獨具代表性的一個中國民歌歌種,獨樹一幟,自成脈絡,曲調清麗而優美,風格委婉而溫柔,意境新穎。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消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