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返回頻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藝術

古琴藝術體現為一種平置彈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古琴演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器樂演奏形式。

古琴藝術體現為一種平置彈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古琴又稱“琴”、“七弦琴”,別稱“綠綺”、“絲桐”。它主要體現為一種平置彈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古琴相傳創始於史前傳説時代的伏羲氏和神農氏時期。以考古發掘的資料證實,古琴作為一件樂器的形制至遲到漢代已經發展完備,其演奏藝術與風格經歷代琴人及文人的創造而不斷完善,一直延續。古琴演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器樂演奏形式。

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2008年被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歷史淵源

相傳琴已有3000餘年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 由於“士”族文人階層的興起,使得古琴成為當時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

漢、魏、六朝時期,古琴藝術有了重大發展,文人奏琴開始從身份象徵轉向個人愛好。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的戰國中期琴,此時的古琴已經確定無疑地呈現出合體全箱式、七弦、兩足、十三徽的成熟風姿了。古琴形制至此已基本穩定,一直流傳沿續下來。

隋唐時期,“淡無味”的古琴音色在貴族階層不再受歡迎,但在當時的文人階層中依然有著廣泛的知音,並涌現了一批影響深遠的文人琴家,他們彈奏並參與琴曲創作。唐代斫琴名家以四川雷氏家族為最,他們所制的琴被人們尊稱為“雷琴”或“雷公琴”。

宋代由於皇室對琴文化非常重視,宋徽宗趙佶曾設“萬琴堂”蒐羅天下名琴。統治階級的提倡,再加上文人的廣泛參與,這就使宋代琴曲數量大增,品質也有所提高。宋琴的外型也一改唐琴圓拱的特點,變得較扁,形成“唐圓宋扁”之風格。

明、清時期,城市繁榮,市民階層擴大,琴界也日趨活躍並形成一些琴派。

清末與民國年間,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特別是外來文化的侵入對本土文化的打擊增大,使古琴音樂逐步瀕於絕滅。

建國之後,古琴音樂得到政府的重視,全國音協、文化部、廣播局聯合舉辦了一次全國範圍的調查、收集與整理工作,使流失於民間中的各種傳譜得到保護。

藝術特色

音韻兼備

古琴大部分樂音圓潤細膩如歌,富於表情。還可以用雙弦奏出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同樣音高的泛音,也可以在弦上左右不同部位奏出。尤其特出的是古琴的“走手音”及滑音表現。因為古琴通體平滑,一弦多音,所以多用滑音,産生“綽”、“注”等技法;加上琴有效弦長較長,弦中段沒有箏、瑟、琵琶、揚琴等弦樂器的品、柱、碼,所以振動尾音繚繞綿長,在彈弦後的餘音(韻)上可以通過左手滑動使尾音産生音高變化,有的走手音甚至可以上下滑動達七八個音位以上,成為減弱的嫋嫋的余韻,直至聽覺難以捕捉,成為“弦外之音”。還有潤飾性指法“吟”、“猱”等。由走手音、滑音及潤飾性音等,構成了琴“韻”的虛聲。有了這些技巧,琴聲實現了音、韻兼備,虛、實映照,令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曲式多樣

古琴的音樂發展手法和曲式結構是按照樂曲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發展邏輯而決定的。由於內容的不同,古琴曲的曲式是多種多樣極不相同的。這固然是因為前人沒有進行總結,沒有根據總結出來的曲式再去創作。但主要還是因為內容的需要決定了所形成的曲式結構。正如小説有風格、筆調的相同,而絕少結構的相同

文人精神

自上古時期的禮樂制度中,它屬於“士”階級的樂器, “士”後來轉化為文人士大夫,這一社會群體始終與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琴樂的文化空間因而存在於書齋、庭院以及各種“民間雅集”場合,也播及道觀、寺院,以及宮廷、市井等。琴樂並非一種“純粹”的音樂,它植根于社會現實生活,始終代表了中國文人怡情養性、寄情抒懷的生活追求,體現了對國泰民安和完善自我人格修養的理想追求,以及蘊含著人際往來、“君子之道”等中國人文精神。它所以它的文化空間是以某種一致的精神追求為紐帶的人文群落來體現的。它可以存在於文人或士大夫的“書齋”,也可以存在於佛教、道教的修煉密室、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中(道士、僧侶在古代也是士的一種延伸);它還可以存在於市井民間的“雅集”中。

主要琴派

古琴音樂流派的形成,與地域、習俗、師承、傳譜的各異是有著密切的關係。早在春秋時期,古琴音樂就已南北風格的區別。共同的師承淵源是形成統一風格的主要基礎。各地一些出類拔萃的著名琴家,他們精湛的琴藝和獨特的演奏風格,對琴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琴派有:金陵琴派、虞山琴派、梅庵琴派、廣陵琴派、浙江琴派、諸城琴派、嶺南派

未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琴派有:蜀派、九嶷琴派

著名琴曲

琴一般用作純器樂性的獨奏,也有唱、彈兼顧的“琴歌”和與簫、塤等樂器合奏等形式。另外,在古代它也參與儀式性的祭祀“雅樂”的演奏。琴曲遺産豐厚,保存的古琴專書和琴譜約170種,有3000余首琴曲譜,許多琴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這些琴曲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表現離別、痛苦、愛情、喜樂、悲傷、憤慨,以及歷史故事、詩情畫意、自然風光等等。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大有小,有操、引、調意等等名稱。它們經過歷代琴人的加工創造,不斷完善,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座寶庫。

琴曲代表:《流水》、《陽春》、《白雪》、《廣陵散》、《瀟湘水雲》、《陽關三疊》、《梅花三弄》、《醉漁唱晚》、《平沙落雁》、《酒狂》、《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碣石調˙幽蘭》、《歸去來辭》、《文王操》、《普庵咒》、《良宵引》、《離騷》、《憶故人》、《欸乃》、《高山流水》等。

琴譜琴論

減字譜

中唐著名琴家曹柔在文字譜的基礎上創制了“減字譜”。減字譜沿襲了文字譜的思維模式,將文字譜所記敘的內容,歸納為弦數、徽位、左右指法幾個主要部分,並將其組合成一個方塊字。

打譜

一般琴人所廣為彈奏的琴曲,琴譜所用的減字譜是一種指位譜。由於它只記錄琴曲的音高和彈奏手法,要真正要使這些沉睡于古代琴譜中的琴曲,成為可供演奏、欣賞的“活”的樂曲,還需要通過“打譜”來實現。

古琴音樂打譜的方法,就是由琴家對這些保留在古代琴譜中的琴曲,通過版本的選擇與考證,樂曲的背景分析,指法及演奏方法的研究,譜字的認定,將音高、技法、音色、力度的變化、局部的節奏,都在實地彈奏中將其譯解出來,然後再揣摩琴曲意境,經千百遍的彈奏,確定腔韻、句段結構,最後定拍並記譜。所以作為傳承古琴音樂的重要方式,打譜是搶救與保護古琴音樂遺産的重要內容。

打譜可以再現豐富多彩的琴曲作品,為繼承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提供了生動的實例,對於更深入地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中國傳統文化史,均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琴譜

《神奇秘譜》、《西麓堂琴統》、《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五知齋琴譜》、《琴學入門》、《天聞閣琴譜》。

琴論

《琴賦》、《琴訣》、《琴史》、《琴律發微》、《太古遺音》、《琴聲十六法》、《溪山琴況》。

琴器制藝

古琴樣式

傳統樣式:伏羲式、神農氏、號鐘式、虞舜式、伶官式、仲尼式、師曠式、師襄式、雲和式、列子式、伯牙式、子期式、亞額式、連珠式、正合式、鳳舌式、綠綺式、落霞式、蕉葉式、榮啟期式、秦琴式、龍腰式、靈機式、宣和式、焦尾式。

創新樣式:大鵬式、倚道琴劍式、凈瓶式、方響式等。

古琴形制

古琴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寬六寸,象徵六合。琴尾四寸,象徵四時。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説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起源傳説

琴究竟起源於何時,始終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關於琴的創始者,總覽歷代文獻與上古傳説,約有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造琴幾説:

伏羲——歷代文獻記載中最為多見。如《禮記》中載:“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瑟以為樂。”《琴操》也有 “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的説法。

神農——東漢傅毅《琴賦》有:“神農之初制,盡聲變之奧妙。”《世本》也説:“神農作琴,又曰,琴長七尺二寸。”

黃帝——司馬遷寫《史記》即言,從黃帝始,定下了中華的物質文明大多由此發端的基調。傳説中的黃帝不但定律,還曾創制名為《清角》的琴曲,可見琴的發端也與其有關。

堯——《帝王世紀》曰:“堯作《大章》,使無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於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於郊,鳳凰止于庭,嘉禾孳于畝。”宋代的朱長文著《琴史》,書中將帝堯列為全書之首:“帝堯宅天下,……當《大章》之作也,琴聲固已和矣!”。

舜——《尚書》記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另外,《禮記》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樂,以賞諸侯”的描述。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産資訊網、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