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海鵬 攝/黃楊
華夏經緯網11月26日訊 以“弘揚辛亥精神 共創復興偉業”為主題的第八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26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全國台灣研究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共同舉辦,90余位兩岸專家學者和台商台青等通過視頻連線共同參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海鵬在論壇大會發言環節表示,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曾鼓舞了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灣的統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他指出,站在辛亥革命110年後的歷史高程上,兩岸應更加看清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更加看清了辛亥革命帶給後人的歷史啟示。具體內容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講話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了道路。”
他還指出:“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這是中國共産黨對辛亥革命的最崇高的評價。
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辛亥革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峰,走完了這一步,就進入到新民主主義革命了。
辛亥革命雖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卻是近代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皇帝寶座,為中國走向民主共和制度創造了政治前提。在清朝專制統治下,人民沒有言論自由,黨禁嚴厲,興中會、同盟會都只能在海外組織。辛亥革命對中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衝擊,使封建專制的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民主共和的思想從此流傳廣遠,人民對革命的追求綿延不絕。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民革命的洪流洶湧澎湃,勢不可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相繼爆發,從而為中國新型無産階級政黨的誕生並走上政治舞臺提供了歷史的契機。沒有辛亥革命,民國初年的許多政黨是無法成立的,當然,在那樣封建專制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産黨也是無法成立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除了1951年、1971年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外,凡是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生辰的逢十紀念,國家都會隆重舉行紀念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併發表重要講話。這樣的大會總共進行了10多次。這就是説,每逢十年一次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或者孫中山的活動,成為全國重要的政治活動,是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中國歷史學界也積極配合黨和國家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大力開展辛亥革命歷史的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學術研究,嚴格説來,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開始的。新中國的歷史學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喜悅下,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開展了中國近代史的學術研究。1956年毛澤東發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歷史學界積極響應。同時,中國史學會組織了以徐特立、範文瀾諸先生為首的編輯委員會,出版了《辛亥革命》大型史料叢書,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也在這時影印出版。各地組織參加辛亥革命的老人撰寫親歷辛亥革命的回憶錄。從指導思想到史料準備,都促進了辛亥革命史的學術研究。1961年是辛亥革命50週年,黨和國家舉行了隆重紀念,中國史學會和湖北省社科聯聯合舉辦了辛亥革命50週年學術討論會。這是第一次召開討論辛亥革命史的學術討論會,會後出版了論文集,進一步推動了辛亥革命史的學術研究。用唯物史觀作指導研究辛亥革命歷史從這時候就開始了
逢十紀念辛亥革命,自1961年開始。每次都是由全國政協在北京舉辦大規模紀念大會,由中國史學會和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在武昌舉辦大型學術討論會。中國史學會和湖北省社科聯聯合籌辦辛亥革命大型學術討論會,成為學術界個成功的模式。這樣的學術討論會,1981年、1991年、2001年、2011年,2021年,每年都在10月,在武昌東湖舉辦。從1961年起,每一次的會議我都參與了。
為什麼黨和國家這樣重視紀念辛亥革命呢?這是由共産黨人的歷史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共産黨人觀察歷史發展進程的指導思想。正是依據這一思想,確認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前進的代表性事件。
歷史需要向前推進。但是依靠國民黨或者其他黨派,無法完成推進歷史前進的任務。歷史期待著一個全新的政黨來完成這個任務。這就是1921年中國共産黨誕生的歷史背景。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産黨的誕生是在反省辛亥革命歷史的基礎上發生的。中國産生了共産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中國共産黨領導了近代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路線的指引下,在新民主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引導中華人民共和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變成了欣欣向榮的新中國。
今年,我們先紀念了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接著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這是影響20世紀中國歷史進程極為重要的兩件大事,這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前進的兩件極為重要的大事,永遠值得後人紀念。
辛亥革命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都曾經鼓舞了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灣的統治。孫中山也曾三次到過台灣,了解台灣民情。台灣人羅福星在1909年在緬甸參加了中國同盟會,在緬甸、印度尼西亞、香港等地從事反清革命活動。1912年初,羅福星決定利用辛亥革命聲勢,發起從日本手下光復台灣。他遊歷南京、上海、天津、武昌、福州等地,回到台灣,向台灣同胞宣傳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勝利的喜訊,號召台灣同胞“驅逐日人,恢復台灣”。他在台北、台中各地發展500多人加入抗日組織。羅福星在苗栗召開台灣革命同志代表大會,發表宣言,揭露台灣總督府的罪行,號召民眾團結起來,“趕走日本人,光復台灣”。他們策劃在1914年4月發動抗日起義,不幸被日本警察破獲,羅福星死難。羅福星在辛亥革命影響下,組織台灣人民反抗日本統治,謀求光復台灣,説明台灣同胞心向祖國,亟盼擺脫日本殖民統治,謀求建立獨立富強統一的新中國。
2009年11月,我在台北出席兩岸一甲子學術討論會,就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孫中山誕辰160週年、盧溝橋事變爆發80週年以及中共建黨100週年、國民黨一大100週年作了大會發言,得到大會主持人的高度評價和媒體的響應。可惜2010年馬英九主持台灣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籌備活動,明確拒絕了兩岸共同紀念的建議。現在執政的民進黨更是不可能考慮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了。台灣的青年學生也接受不到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育了。這些從一個角度説明,為了連接辛亥革命的歷史共同記憶,兩岸要早一點統一起來。
站在辛亥革命110年後的歷史高程上,我們更加看清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也更加看清了辛亥革命帶給後人的歷史啟示。為了發揚辛亥革命的進取精神,台海兩岸人民都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啊!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