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韜,男,博士,湖南株洲人,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史、台灣政黨選舉及港澳台問題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與省部校級科研課題。出版個人專著一本,主編兩本,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 |
作者 彭韜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021年11月16日,中美兩國元首歷史性的舉行視頻會晤。雙方就事關中美關係發展的戰略全局、根本長遠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進行了近四個小時的深入交流和充分溝通,引人注目的是習近平主席就台灣問題作了重要論述。
習近平強調,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臺制華”。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他重申了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問題的真正現狀和一個中國的核心內容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明確告訴美國“我們是有耐心的,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念想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而拜登也表示,願明確重申,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
可以看出,習近平對美國“反華”勢力和“台獨”頑固分子發出明確信號:進行義正言辭的警告和亮明最後的底線措施;拜登對這次會晤的主要目也清楚表明希望有效管控競爭,建立安全“護欄”。
中美元首視頻會晤,紐約時報報道的第一句話,就是中美兩國元首“在友好氛圍下開啟對話”。這次會晤內容對未來台海形勢和中美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對未來台海形勢及中美關係值得深入探討。
針對未來台海形勢,大陸乘勢而為,向世人一方面宣告民進黨當局圖謀“台獨”分裂,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進行謀“獨”挑釁,破壞兩岸交流合作,製造兩岸對立對抗,是造成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總根源。另一方面宣示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上沒有任何退路,任何國家和地區不能挑戰大陸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底線,不要觸碰大陸“一個中國”的紅線。
拜登的講話説明美國正在努力構建一個風險防控的措施或安全護欄的目標,在中美關係上表明美國希望能夠牢牢地把握主導權,在管控中美分歧及武裝衝突的前提下,在美國操控下,台灣不統不獨維持現狀而實現美國利益的優先與最大:在美國對華競爭框架下,台灣如果膽敢“獨立”,則會引發兩岸戰爭,這不符合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利益價值,所以當“台獨”分子“倚美謀獨”越界的時候,美國就會發出警告,敲頭打擊;台灣如果統一,美國則在地緣與政治經濟上受到強烈衝擊,美國可能被拖入深淵。所以當兩岸關係試圖回圜好轉的時候,美國就不斷製造事端,所謂“以臺制華”。台灣的不統不獨可以保證在與大陸和台灣博弈中攫取巨大利益,美國本質上是希望台灣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從而遏制鉗制中國,使中國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即美國的對華戰略可以理解並概括為:不謀求發生衝突下的競爭對抗和保證美國利益優先背景下的妥協合作。這也就不難理解,每逢中美要進行重要的會談或者談判的節點之前,美國方面在台灣問題上大做文章,通過短暫的激化兩岸矛盾,來增加在談判中的籌碼,以在談判桌上爭取更多的利益附加值。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近期美國和台灣總是一唱一和、勾連頻頻,如布林肯揚言“美國支援並鼓勵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同美一道,支援台灣地區積極、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和國際社會”;蔡英文隨後在接受CNN記者採訪時就公開承認,有美國軍隊駐紮在台灣,後被臺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糾正説是“協訓”;以及美國空軍在11月份兩次動用C-40A軍用運輸機,將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送抵台灣竄訪;11月19日,臺“駐立陶宛代表處”掛牌運作的第二天,美國務次卿澤雅就親赴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對立陶宛政府表示支援並給以6億美元貸款;11月23日,美國“米利厄斯”號導彈驅逐艦通過台灣海峽,美國邀請台灣參加12月舉行的所謂“民主峰會”等行為。
美國在面對大陸與台灣是典型的兩面作派,即使在最可能引爆中美衝突的台海問題上,態度依然曖昧,立場總是搖擺。中美元首會晤後白宮發佈的聲明和國安顧問沙利文的解讀,談美國堅持其“一中政策”時,仍然將“與台灣關係法”作為優先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基礎,而且仍然公開塞進“六項保證”這個美臺之間私相授受的私貨。而拜登在中美元首會晤後的第二天,被問到台灣問題時只談“台灣法”,沒説“一個中國”,甚至還説“它(台灣)是獨立的,它自己做決定”。也許是有人提醒他茲事體大,拜登隨後又澄清美國“根本不會改變政策”,“不鼓勵獨立”。
中美高層在今年的安克雷奇、天津、蘇黎世會晤,美國都基本重申“一個中國”的原則,但並沒有採取堅持“一個中國”的實際行動,導致民進黨當局在“台獨”道路上有恃無恐,愈發囂張,蔡英文在“雙十”講話中所説的“四個堅持”,即是赤裸裸的“兩國論”,明顯得到了美國的支援。這也從側面説明瞭美國對華和對臺策略不是戰略模糊,也不是戰略清晰,而是基於一種戰略博弈緩衝的雙軌策略,揣著明白當糊塗,不輕易打破“不統不獨不武”台海現狀,並在此現狀上試圖既保持中美關係的基本穩定,又維持台灣的所謂“事實獨立”,同時增進美臺實質性關係。對美國台海政策這種微妙的雙向平衡,就是保證美國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
美國一方面維持戰略模糊,“口惠而實不至”支援台灣,同時保持對華友好關係,避免引火燒身。一方面保持戰略清晰,借南海、印太等問題主動加碼威懾大陸並加大對台灣的保護,以期在中美博弈過程中獲取主動,獲得利益,佔得先機。正因為如此,美國千方百計阻止中國實現國家統一,就是把台灣作為一個戰略緩衝回調地帶,把台灣作為一張“萬能牌”,借台灣問題打“擦邊球”,不斷惹是生非,就是充分利用台灣問題牽制中國,遏制中國的發展。
就未來台海關係和中美關係來説,首先,中國大陸有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時和勢是在中國大陸一邊。正如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中涉台部分指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這從側面説明中國大陸面對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在核心利益上有清醒認識和決策魄力,敢於主動作為和承擔責任,通過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推動對臺工作從“反獨”轉向“促統”方面發展,做到時勢在我,成竹在胸,進而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為民族復興必然伴隨著祖國完全統一,否則就談不上偉大復興,而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使命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顯然,當下台灣問題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最後“障礙”,若台灣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就根本談不上民族復興,而解決台灣問題,美國是最大的攔路虎。
其次,民進黨當局深知“台獨”是絕路,為選票不擇手段。民進黨心知肚明,“台獨”意味著戰爭,“反中”是為了選票,紅線應該不敢跨越,民進黨也有心理準備,兩岸關係不能一直這麼硬對抗下去,民進黨前秘書長邱義仁也發表“除非瘋子,才會台獨”言論。近年島內民意調查數據顯示,維持現狀仍然是台灣主流民意,台灣對大陸出口持續大幅增加,台灣對大陸經濟依附度達到45%,經過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考驗,兩岸民間關係反而更加緊密。目前台灣內部萊豬、疫情、疫苗等問題層出不窮,社會陷入嚴重撕裂之中,統“獨”矛盾激化、藍綠白對立、省籍族群割裂、階層關係緊張。民進黨為鞏固政權一方面基於島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緩和與大陸關係,另一方面只有不斷“謀獨”挑釁,繼續與大陸對抗,挑起事端,才能裹挾民意,獲得美國和島內選票支援,實現政治營利目標。所以未來只要還是民進黨執政,民進黨當局便會不斷隨美國起舞,甘當美國“棋子”,一邊倒向美國並緊緊抱住美國大腿,站在反華第一線。
最後,美國阻止兩岸統一的實力、動因不斷削弱。隨著美國軟硬實力、國際影響力大幅下滑,美國貧富差距與社會分裂日趨嚴重,中美綜合實力差距不斷縮小,國際機構預測2030年左右中國 GDP 將超越美國,美國在兩岸主導權方面越來越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時,與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同,台灣問題只是美國的重要利益。美國一向強調“美國優先”,既不願兩岸走得過近,也不願兩岸統一,更不願損害自身利益為阻止兩岸統一捲入台海戰爭。美國目前通過軍售等手段幫助民進黨當局提升軍事拒統能力,一方面是保證美在台利益,讓其從刺猬變成豪豬,另外其實某種意義上也是希望台灣“自求多福”、不願為台灣而戰的體現。馬英九更是點明“美軍根本就不可能來”。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民調顯示,美國六成以上民眾不願“出兵協助台灣”。2021年7月6日,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稱美國支援美臺非官方關係,不支援台灣“獨立”。拜登在11月16日的中美元首視頻會晤中明確表示不支援“台獨”。
當前大陸促統實力優勢愈益強化,實現統一意志堅如磐石,方式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如果説中美綜合實力差距在逐漸縮小,那麼兩岸實力差距則在加速拉大,大陸促統基礎在繼續強化,對兩岸關係的主導力、控制力和塑造力也變得愈來愈強。疫情期間中國大陸展現的治理能力與公共建設效率,令世人矚目。總之,未來中美和兩岸關係上,大陸實力越強,吸附力則越強,美國就越難維持現狀,台灣就越容易改變想法。2021年7月15日,美國軍機降落台灣當天,大陸發佈了2021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取得12.7%的增長。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比外界想像的更強,解放軍也確定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兩岸統“獨”之爭同樣是意志力的比拼,大陸完成統一的決心不容置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美臺勾連跳得越高,“台獨”勢力越囂張,大陸反“獨”促統的力度就會越強。
從中美關係與台海局勢發展的總體態勢看,雖然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 單方面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挑動兩岸對立,人為割裂兩岸聯繫,導致台海兵兇戰危。但在未來中美關係回緩和兩岸人民都希望和平與發展的大背景下,未來台海局勢將有可能走出高度緊張對峙局面,進入緩和期。通過此次中美兩國元首視頻會晤,釋放出中美關係緩和的積極信號,不少觀察者都預期美國自特朗普時期對中國高度敵視的政策,以及由此對兩岸關係造成的複雜嚴峻局勢,或將有一定的減輕,但危機並未根本性的解除。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結構性矛盾的成功化解不是一日之功,台灣問題的有力解決也註定不可一蹴而就。目前的中美元首會晤只是達成了一些口頭共識,具體還要看落實成效,有待日後觀察。中國大陸通過保持和加強各領域與美國對話溝通,符合兩國利益和中美關係向好發展,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加強自身實力建設,牢牢把握住台海問題的方向與路徑,祖國才能完全統一,民族才能早日復興。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