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中國空間站的時代已經來臨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1-12-02 08:49:30

  中國空間站:“太空,我們來了!”

  【曬曬咱的國之重器⑧】

  10年前,有人在網上發帖問:“國際空間站何時輪到中國人上去?”下面一條回復霸氣十足:“中國人要上就上自己的空間站!”

  如今,這個夢想實現了。2021年4月29日,隨著“天和”核心艙發射,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組建階段。按照計劃,2021年至2022年,我國會通過11次航太發射完成空間站建設,包括4次貨運飛船、4次載人飛船發射,以及“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發射。

  中國空間站的基本構型為“天和”核心艙、“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每個艙段規模20噸級,整體呈T字構型……説到這兒,也許你會産生疑問:科幻電影裏的宇宙飛船看起來奇形怪狀,為啥中國空間站要設計成T字構型呢?“我國的空間站採用運載火箭發射各艙段入軌、上天后交會對接的建設方式,整體構型仍然要在‘以節點艙為球心的輻射狀’構型上做文章。因此,我們沒有走蘇聯‘和平號’空間站的老路,而是設計成獨特的T字構型。”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站系統總指揮王翔這樣解釋。

  與國際空間站相比,中國空間站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具有中國特色。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昊眼中,中國空間站夠用、好用而且安全,載荷支援效率高,可提供多種標準介面,有望取得可觀的工程應用效益。“尤其是配備了大小兩根機械臂,均有7個自由度,可獨立和組合使用,最大作業半徑達15米,具有負載25噸的抓取能力和釐米級的高精度操作能力,在航太員的協同下可完成艙外載荷的安裝、更換等複雜操作,還能把航太員送到想去的地方,完全達到世界第三代空間機械臂的水準。”

  當然,中國空間站的亮點遠不止於此。就拿迴圈利用來説,為了減少天地往返運輸成本,核心艙採用物化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航太員出汗和呼吸産生的水蒸氣可以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會回收凈化,重新作為生活用水使用……

  在太空開展科學實驗是中國空間站的主要使命。據悉,神舟十三號任務將進行航太醫學、微重力物理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有望獲得大量科研數據,産出高水準的科學成果;此外,航太員還會給青少年帶來精彩的天地授課內容,成為鼓勵學子們熱愛航太、參與探索、追求科學的實踐平臺。

  後續,我國將擇機發射大口徑、大視場的空間天文望遠鏡“巡天”——其視場角是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的300倍,如果在軌運作10年,可以對40%以上的天區進行觀測。很多國際科學家對此非常感興趣,而我國也一直在努力推進“巡天”的開放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空間站的建成還將為開展包括航太員聯合飛行在內的更廣泛國際合作提供精彩舞臺。目前,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提出了這方面意願。“相信在中國空間站完成建造、進入運營與應用階段後,大家會看到其他國家的航太員參與中國空間站的飛行和科研任務。”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表示。

  顯然,中國空間站的時代已經來臨……

  (本報記者 張蕾)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