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陳士良:拜登政府頻打台灣牌 標誌其陷“以臺制華”困局

陳士良

陳士良,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創始人原院長書記,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國台辦海研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副秘書長,泛亞智庫研究員。長期擔任領導職務,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兩岸關係、文化習俗等領域研究,出版專著三部,在中評網、聯合時報等媒體公開發表評論文章五十余篇。

  

微信圖片_20211214141006


  

拜登政府自上臺以來屢屢打出台灣牌,從軍機降落到議員訪台,從鼓吹“支援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系統”,到拜登看似口誤的“台灣是獨立的”,拜登政府打台灣牌的頻率絲毫不亞於特朗普。不過,在頻繁打出台灣牌的背後,實際上是拜登政府陷入“以臺制華”困局而難以自拔。 


困局一:拜登在美霸權主義秉性、零和博弈思維的綁架中難以自拔


因為拜登政府在內政問題上頻頻受挫,面臨通脹、疫情反彈等多重挑戰民調又連續下跌,拜登及民主黨自認為在2022年的中期選舉中可能至少會輸掉參眾兩院當中的一個,所以在仍然擁有兩院及白宮的接下來的1年中,拜登政府會首先推進國內議題,而將國際、全球議題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是與中國的競爭也只有在有利於促進國內議題推進時才會主動涉及。所以,拜登並不想消耗任何政治資本在台灣議題上。但是,來自兩黨議員的壓力卻使得拜登政府不得不對台灣採取一些行動。


2020年,美國眾議院的約20位議員曾聯合提出所謂“防止台灣遭入侵法”,其中包括在台灣面對大陸武力打擊時給美國總統“直接防守台灣”的授權。在2020年第116屆國會沒能將這個議案通過之後,但反映出一些反華議員的霸權秉性和零和思維。最近一批議員又重拾此議案,想做新一次的嘗試。


雖然華盛頓的各種勢力對“防止台灣遭入侵法”有多元的看法,但隨著美國中期選舉週期的到來以及極其關鍵的2024總統大選週期在這之後也會展開,政客們都在比誰能對中國更強硬,反華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政治正確”。 在黨派鬥爭的壓力和反華勢力的民粹煽動下,拜登政府只能強出頭,頻打台灣牌,以免被黨內黨外的華盛頓各界人士詬病。 


困局二:明知“以臺制華”是冷戰時期的陳舊觀念卻不肯放棄


當前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與“現狀是什麼”有關,雖然大家都提“維持現狀”。美方認為“現狀”應該是兩岸之間的動態平衡,而且大陸和台灣都不能單方面改變、打破這種平衡。按照這種思路,拜登政府發現,美國的“平衡”策略快要玩不下去了。最近幾十年來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迅猛增長,台灣光靠購買美國的舊一代武器已經沒有辦法與大陸平視。接下來,大陸的實力增長速度還是會繼續遠高於台灣的應對實力。大陸的社會主義民主相對台灣的西方式民主的優越性也日益顯現。


 “以臺制華”已走入窮途末路,但是拜登政府仍抱持著這套冷戰時期的老舊觀念不肯放棄。所以,拜登政府一方面在口頭上説不支援“台獨”,而行動上卻是採取措施來“反對統一”。但很多已經採取的或者正在討論的相關措施根本維持“台海平衡”,更無法改變“陸強臺弱”的態勢。面對兩岸態勢的轉變,拜登政府如果不更換腦筋,只會越來越被動。


困局三:美國想要拉幫結派制衡中國,已不符合其傳統盟友的利益


拜登上臺之後,改變了特朗普單打獨鬥的做法,積極修復與盟友的關係。拜登政府除了慫恿一些西方國家到南海、台海進行“自由航行行動”外,還試圖讓更多國家能加深與台灣的關係,拓展台灣在國際舞臺上的活動空間。立陶宛事件就是一個典型。


立陶宛為配合美國“以臺制華”和“台灣問題國際化”策略,不顧中國嚴正交涉,允許台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為此,中方將與立陶宛的關係降級為“代辦級”。


美國還想讓更多的國家,特別是其主要盟友採取類似動作,與美國一起打“台灣牌”。但是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要求盟友不顧自己利益而為美國利益服務。到目前為止,美國只成功地讓一些小國採取了一些行動,甚至不少美國重要的盟友都不願在台海地區過多捲入,説過狠話的國家也都是象徵性地與美國一起發表一些聲明,而不敢採取有實質性的動作。不少美國的重要盟友雖然在軍事安全上希望依賴美國,但在經濟和其他領域,卻已離不開中國。而美國黨派政治導致的政權輪替又使得很多國家覺得美國並不一定靠得住,還是與中國長期維持更穩定的關係尋求外交自主更為有效。這就使得美國看似大搞聯盟的動作背後,充斥著盟友們的敷衍。拜登政府只能自己來接著打台灣牌。 


從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拜登政府面臨著內部壓力、態勢轉變及盟友離心等多重困境,而相關困境及其形成的壓力又迫使拜登政府病急亂投醫,不遺餘力地打“台灣牌”。而台灣當局為了謀取“台獨”,自然是積極配合美國,以獲得更大的國際空間。台灣當局的“倚美謀獨”、拜登政府的“以臺制華”,只會讓台海局勢日益緊張。中美要避免因為台灣問題擦槍走火,維持雙邊關係的穩定,面臨的挑戰依舊十分巨大。


事實上,中美深度矛盾是霸權思維與我平等互利,零和博弈與我和諧共贏的矛盾。美基於自身強權文化基因,以霸權之心度包容之腹,始終錯判中國崛起的路徑和目標。我們希望拜登政府能夠站在歷史和全人類的高度,理性看待中國發展,推動真正的多元合作,共同建立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世界新秩序。

(作者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

轉載自香港《明報》B10版



責任編輯:黃楊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