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灣青年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1-12-16 10:27:08


微信截圖_20211216102612

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第十三屆海峽論壇于12月10日在福建廈門舉行,幾位在大陸工作的台灣青年代表獲邀在論壇上分享創業歷程,出席併發言的中國海峽研究院理事長雷希穎表示,大陸是最善待台灣青年的沃土,有最廣闊的市場、最大的潛力來接納台灣青年的創意與奮鬥,“青年”已儼然成為了海峽論壇的實踐主體。

自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後,台灣內部的社會轉型與政治生態發生重大翻轉,青年在兩岸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大陸也積極為兩岸青年往來、與協助台灣青年創業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通過各項惠台政策落地,吸引台灣青年“首來族”來大陸旅遊、參訪乃至求學、求職,積極擴大台青群體接觸覆蓋面,期能更多台青有來大陸旅居經驗,通過自身交流與互動體驗,改變台青對大陸既有刻板印象,增加台青對“兩岸是一家人”的認同感,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貢獻。

例如第十屆海峽論壇的參加者,除了要求“年齡14-65歲,身心健康者,無重大疾患”者,同時也歡迎“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尚未到過大陸的台灣同胞”,可見大陸對台灣“首來族”的包容和開放態度。

推動台青的“在地化同等待遇”

大陸宣佈“31條措施”後,顯示大陸對台青已從“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論述出發,強調務實態度,期待讓台青從“有感”走向“心靈契合”。

而為了讓來大陸發展的台青能有參與感、獲得感、融入感、幸福感及榮譽感,“31條”訴求解決台青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障礙,以增進台青利益,務實的推動與落實更大更好的措施,建立台青在陸生活與發展的友善環境。

相關措施包括有在地化同等待遇、獎學金及助學金、各式榮譽稱號、參加營隊或研習班、提供海外旅行或居住的台灣民眾領事保護與服務等方面。

例如在“31條”中提到在陸工作台胞可參加勞動模範評選後,國台辦來年也發佈《關於將在內地(大陸)工作的港澳台職工納入當地勞模等榮譽稱號評選範圍的通知》,將台灣居民也納入大陸勞工模範的評選,加強賦予台青如“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五四青年獎章”、“福建省台灣青年創業之星”等各類榮譽稱號。

推動台青“積極性差別待遇”拔尖扶弱

“積極性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指個體處於不利的情況,政府積極介入,給予特別優厚的待遇,通過一套完善的補償計劃或策略,以減少文化不利(culturally disadvantaged)與文化剝奪(culturally deprivation),造成弱勢者與一般者程度上的差異;因此,教育資源的分配,要能考慮到對象的特殊條件而給予不同的投入,期能達成機會均等。

大陸對台灣青年的政策除落實“在地化同等待遇”外,另外還積極加強“積極性差別待遇”措施,如每年提供給台青的實習與就業機會數量、每年編列台青工作專款、提供臺生考試加分待遇、提供臺生獎助學金、各式創業減免或優惠措施等。

這項措施的意涵在於,由於來大陸生活與發展的台灣青年身份背景、成長環境、機遇發展、經濟水準、家庭政治立場均不盡相同,也因此,大陸提出“積極性差別待遇”的措施,多面向發掘各領域及各類型的台青,讓台青在大陸得以更好的發展。

提供專業職位吸引台青專業人才赴大陸發展

相較于過去較為籠統的“與台青分享機遇”、“更好的發展機會”論述,在“習五點”之後,大陸聚焦于“讓台青發揮所長”,將台青赴大陸發展與本身專業專長相結合,提供具專業發展性質的職缺機會,吸引具專業及理想抱負的台青人才。

首先,除大專院校教師外,大陸亦已推動招聘臺籍學前教育及基本教育師資赴大陸任教,並進一步開放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且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學歷的臺籍民眾,可申請大陸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

其次,福建也針對台青,招攬擔任小區主任助理、小區規劃師、小區營造師、科技特派員等職,國台辦將其定調為“從專業角度協助當地開展鄉村振興和小區建設工作”,期望台灣青年在小區工作上的創意與能量來佇立鄉村振興。

而擔任科技特派員更可讓台青發揮自身專業技術優勢,幫助農村、農民理清發展思路,或根據産業和企業發展需求,研發、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産品,提升産業創新能力,培育科技創新品牌,提高農民收入,協助鄉村振興。

再者,試點推動台灣證照免試換證在大陸執業,包括廈門自貿片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和福建省內台企,持有台灣技術士的證書即可享受與大陸技能人才同等的待遇和各類職業培訓補貼政策,方便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

福建全也省進一步擴大直接採認台灣職業技能資格,包括中式烹調師、西式烹調師、美容師、美發師、汽車維修工、眼鏡鏡片製作、車床、銑床等20個具台灣專業證照技能資格的台灣居民,可免試赴福建省人社部門直接採認,核發大陸的職業資格證書。

此外,大陸並結合各類型的“引才計劃”、“千人計劃”、“百人計劃”、“雙百計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福建自貿區等重大經貿政策與法規鬆綁,在兩岸青年交流方面持續推陳出新,積極發揮台灣青年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但在現今兩岸資訊傳播及網路通信平臺發達的時代,兩岸青年間在網路上的接觸或交流日趨熱絡,卻因資訊接收不對等、雙方認知落差及意識型態差異,往往造成一波波的網上論戰及衝突,反而造成了兩岸青年先入為主的相互敵意與不友善。

要如何化解兩岸青年的網上對峙、讓台灣青年在兩岸融合發展進程中能夠持續發揮引領作用,仍待各方排除、緩解台灣官方民粹意識形態的阻隔,兩岸融合發展仍在進行中,仍須繼續努力。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