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海觀潮】2021兩岸關係回顧:大陸“高壓遏獨” 民進黨執念“台獨”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1-12-22 09:44:54

微信圖片_20211222092928

       

       作者 彭韜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021年伴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頑固堅持“政治抗疫”,圖謀“以疫謀獨”的狀況愈演愈烈。就島內而言,民進黨疫後萊豬、疫情、疫苗等問題層出不窮,統“獨”矛盾激化、藍綠白對立、族群割裂,嚴重阻礙兩岸交流,升級兩岸緊張局勢,由此導致政治停滯,經濟消退、文化斷層、民生凋敝、民眾生活艱難、價值觀崩潰、社會陷入嚴重撕裂之中,不斷向下沉淪。更為嚴重的是民進黨當局在“台獨”絕路上一意孤行,企圖通過政治操縱、經濟脫鉤、文化“去中”、軍事對抗、外務拓展等途徑達到“以疫抗陸”、“倚美謀獨”的目的,使得兩岸關係局勢日趨複雜嚴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始終堅持“高壓遏獨”與“融合發展”相結合,“以人民為中心”與擴大民間交流相結合的對臺大政方針政策,為有效破解兩岸局勢困境,最終為推動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而不懈努力,凸顯了中央領導決策正確和制度優勢。

  一、民進黨當局執念“台獨”,兩岸關係複雜嚴峻趨勢明顯

  在全球疫情形勢嚴峻的當下,2021年民進黨當局政治優先,為了“台獨”理念不斷操作“反中”政治,政治抗疫導致台灣疫情延燒;為了維持其執政地位不斷公帑網軍抹黑大陸;罔顧民生,當權者進行威權統治,徇私舞弊、貪污腐化、黑金沉淪,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不惜出賣台灣人民利益,堅絕大陸善意,堅拒大陸疫苗。台灣的疫情防線,在民進黨當局防疫政治化操縱下變得不堪一擊,台灣地區新冠疫情瀕臨失控。

  新冠疫情加劇了原先就緊張與複雜的兩岸政治關係,兩岸官方和民間交流急劇下降,導致兩岸關係逐漸冰封,最終進入“冰凍期”。兩岸民意“敵意螺旋”持續上升,加劇民間互相對抗與民心疏離,衝擊了兩岸善意互信基礎與兩岸政治對話形式。同時,民進黨當局借助疫情加緊倚靠美國,嚴重傷害了兩岸關係。

  進入2021年以來,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利用全面執政的優勢,其不僅掌控了台灣的行政、立法、司法大權,而且控制了台灣的軍隊和“國安”情治部門。從新冠疫苗採購、疫情防控,到“萊豬”、“軍機繞臺”、“鳳梨釋迦蓮霧”、“憲改”、“高端疫苗”、“四項公投”等議題政治操作帶風向,政治酬庸,濫權施政,基本把控了島內的政治和輿論話語權。2021年5月台灣華航諾富特酒店疫情破口,民進黨當局1450網軍竭盡所能抹黑甩鍋,推諉卸責,對大陸的防疫先進經驗,即全民“核酸普篩”、“方艙醫院”、“封城管控” 、“醫護支援”,立即扣上中共“認知作戰”的大帽,將其政治操作,網路追殺,使得所謂“親美抗中”的“台灣意識”民意主體持續上升,民眾分離傾向持續增加。在民進黨“台獨”意識形態挂帥操弄下,島內涉及兩岸的議題皆被政治化,當局 “逢中必反”,不斷借疫情進行政治操弄,致使防疫頻頻破口、民眾無疫苗施打、疫情不斷延燒。根據台灣衛生福利主管部門疾病管制署數據,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臺累計接種疫苗3403萬1631劑次(第一劑疫苗:1860萬2263劑次、第二劑疫苗:1537萬618劑次、第三劑疫苗:5萬8750劑次,其中AZ(阿斯利康)佔比44.09%,共1500萬37143劑,莫德納佔比22.22%,共756萬6237劑,高端佔比4.31%,共146萬8457劑,輝瑞—BNT疫苗佔比29.38%,共999萬8837劑)。同時,台灣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共14989例,死亡1206人(其中AZ(阿斯利康)疫苗8223例,死亡803人,莫德納2764例,死亡3087人,高端589例,死亡36人,輝瑞—BNT疫苗3413例,死亡59人)。疫情破口時期,由於民進黨當局的消極作為,導致台灣新冠確診致死率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不斷冒進,持續操弄“台獨”理念和行徑,挑釁“一個中國”紅線與底線。民進黨當局在挑動兩岸對立上的行動變本加厲,使得兩岸局勢風高浪急。2021年4月25日,蔡英文及賴清德在所謂“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發表挑釁言論,聲稱要讓“台灣成為正常化國家”。5月8日,民進黨內蔡易余、陳亭妃等“綠委”鼓噪操弄所謂“憲改”議題,推動所謂“修憲公投”,刪除有關“國家統一”的表述。8月19日,民意機構負責人遊錫堃接受“美國之音”採訪,鼓吹“美臺建交”,希望逐步讓“台灣邁向國家正常化”。10月進入蔡英文“台獨”挑釁言論高峰期,10月10日蔡英文在“雙十講話”宣揚“四個堅持”,包括“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充斥了“一邊一國”的論調。蔡英文態度無比強硬,在稱呼對岸時一直稱謂“中國”,還著重強調要加強防衛能力,“沒有人能逼迫我們走向中國設定的路徑”,充滿了對抗敵意。10月28日,蔡英文在接受CNN記者採訪時竟公開承認:“有美國軍隊駐紮在台灣”,後被臺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糾正説是“協訓”。

  民進黨當局對但凡涉及大陸的事,都要惡意操弄、攻擊抹黑,為了攫取政黨私利及鞏固其執政地位,為了“台獨”理念而操作“反中”政治,有意渲染不良資訊及氣氛引導不知情況的台灣民眾對大陸進行抨擊污衊,使得兩岸之間漸行漸遠。

  總之,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民進黨當局裹挾台灣民意對抗大陸,為其個人和民進黨的政治私利綁架2300萬台灣人民,使得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基礎受到嚴重破壞。所謂“玩火者必自焚,‘台獨’就意味著戰爭。”2021年5月1日英國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頭條就點名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10月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當前台海形勢複雜嚴峻,兩岸關係緊張對立,根源是民進黨當局勾連外部勢力,加緊進行謀“獨”挑釁。民進黨當局心知肚明,“台獨”意味著戰爭,“反中”是為了選票,紅線應該不敢跨越,只有不斷“謀獨”挑釁,繼續與大陸對抗,挑起事端,才能裹挾民意,獲得美國和島內選票支援,實現政治營利目標。所以未來只要還是民進黨執政,民進黨當局便會不斷隨美國起舞,一邊倒向美國並緊緊抱住美國大腿,站在反華第一線。

  二、國民黨搖擺不定,弱勢邊緣化趨勢明顯

  2021年國民黨工作重心基本圍繞黨主席改選和“公投”等議題展開。國民黨主席選舉,將決定2022年“九合一”選舉和2024“大選”的國民黨總操盤手的歸屬,“公投”議題等也決定著未來國民黨是否翻身希望和今後的政策走向。江啟臣自2020年下半年強打“反萊豬、護台灣”等議題以來,無論是曝光率還是支援度都獲得一定提升。但他在上任之後並未得到深藍群體高度認可,畢竟他推行的黨務改革效果並不顯著,加之落後的民調,註定江啟臣只是代理主席。而且國民黨在兩岸政策路線方面一直左右搖擺,連“九二共識”都被江啟臣所謂“九二新論述”代替。

  2021年5月,民進黨當局疫情破口,國民黨表現毫無作為,不但不批評民進黨疫情防控,也不支援協助黨內同志“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通過台商及大陸友人捐贈取得德國BNT疫苗500萬劑,大陸國藥疫苗500萬劑事宜。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徐巧芯還附和民進黨抹黑大陸阻擋台灣購買BNT疫苗

  經過半年籌備,9月25日,中國國民黨舉行黨主席選舉,前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以85164票勝過張亞中、江啟臣、卓伯源,成功當選國民黨第11任主席。朱立倫于10月15日正式就任黨主席,朱立倫上任後表示,從今以後國民黨是戰鬥的團隊,在街頭與“國會”都跟民眾站在一起,戰鬥到底絕不退縮,面對無能鴨霸的民進黨,必須透過“國會”監督、地方制衡、選舉罷免公投等民主程式,真正壓制打敗勝過民進黨。10月27日,中常會正式通過政策綱領草案,其中兩岸論述,佔政綱頗大篇幅,彰顯黨主席朱立倫重視程度。新政綱于10月30日正式通過,朱立倫新政綱提到,開展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刪除“不統、不獨、不武”文字。新政綱以“護台灣、保民主、拼未來、重返執政”為題,主張中國國民黨根本基礎與不變初心是心繫台灣發展、親善大陸人民、連結國際社會、促進大同世界理想。

  朱立倫上任後面臨多項挑戰:如何處理好兩岸關係,如何做好國民黨內整合,如何帶領國民黨抗衡民進黨,如何重返執政地位,贏得未來2022年九合一以及2024年選戰。其中最基礎和重要的無疑是兩岸關係。朱立倫上任後表示,希望在兩岸的關係問題上採取更加穩健的做法,並且表示會承認“九二共識”,並且希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之上,尋求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對話。朱立倫的兩岸方案不同於前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的消極態度,他在兩岸問題上採取的是積極的態度,這對兩岸的交流發展可能會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觀其言論,其對“兩岸統一”的政策認識仍然非常模糊。通過朱立倫的講話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的罷免、“公投”,明年地方選舉,以至於2024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其將要帶領國民黨戰鬥,重新成為台灣地區的執政黨。10月23日,台灣“基進黨”的“立委”陳柏惟被罷免,島內普遍認為朱立倫上任後的第一道關卡即是陳柏惟罷免案成功,罷免過關有助於朱立倫在黨內樹立威望。

  由於12月18日的“四大公投”案被視為明年縣市長選舉的前哨戰和進軍2024“大選”的預演,民進黨全黨上下高度重視。蔡英文10日親自下令啟動“全黨動員令”,民進黨利用執政優勢花費5800萬新台幣進行2100場政策宣講,內部隨後制定“KPI獎勵辦法”,統計黨內各縣市民意代表的“公投”宣講場次、出席人次、看板數、路口及掃街數、宣傳車、電話催票及短信數等催票行動頻次作為評比標準,若“公投”開票哪個縣市的不同意票較多,該縣市民意代表未來爭取黨內提名時就能獲得加分,廣泛動員基本盤及全黨社會各階層投票,民進黨果然如願以償。國民黨遭受重挫,“四大公投”案全部以不通過落幕。

  通過此次12月18日“四大公投”案反映出國民黨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團結,狼性不足,山頭林立,缺乏年輕人支援和參與。“四大公投”案全部不通過表明,國民黨內部整合問題很大,平時“有黨無我”、關鍵時刻“有我無黨”毛病依舊。國民黨如果仍然無法改變過去“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陋習,不能從根本整合藍營,未來2022“九合一”選舉甚至2024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重蹈2020“大選”覆轍並不是不可能。長期來看,國民黨其本土化和“親美遠陸”政策加速而導致深藍離開;其跟風民進黨,又致使淺藍流失。如果不能順利解決人心渙散以及黨魂理念問題,核心價值混亂,內部矛盾重重且缺乏支援,舍本逐末,國民黨會更加邊緣化,找不到“存在感”。

  三、美國頻打“台灣牌”,美臺勾連趨勢明顯

  2021年在美國主導下,美臺加大勾連力度。首先,伴隨美國推行“印太戰略”,以介入南海爭端為重要切入點,極力拉攏台灣壓制中國大陸。美國通過更多“挺臺”法案,並加大對臺參與世衛組織等的支援力度,並且毫無顧忌,推動實現美對臺軍售常態化,指導其“漢光”等各種軍演。2021年5月、8月、10月頻頻派第七艦隊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等穿越台灣海峽,11月23日,美國“米利厄斯”號導彈驅逐艦通過台灣海峽,給出的解釋都是在“依照國際法例行通過”。但究其最終目的實則是秀肌肉和加強與臺在軍事技術,網路安全領域的合作等施壓中國大陸,借機支援台灣和謀取美國利益。

  其次,民進黨當局竭力向美國討好,在戰略戰術上主動將自己綁上美國“印太戰略”戰車,爭當同盟。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如獲至寶,認為抓住了“倚美抗中,聯美抗陸”的千載難逢機遇,蔡英文會見美國國防部前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蘭德爾·施裏弗時表示,希望臺美在各領域強化夥伴關係,加強軍事交流以及推動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除此之外不顧全民反對,執意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美豬。2021年4月,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以21票贊成、1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這份法案專門提及“美臺關係”,呼籲加強美臺“夥伴關係”,宣稱台灣是“美國印太戰略至關重要的部分”,並認為“美臺官員互動不應有所限制”。4月,美日兩國在華盛頓會晤,拜登攜菅義偉發表的聯合聲明提到台灣,片面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這是自1969年以來,日美兩國領導人首次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提及台灣。5月,在美國主導的倫敦西方七國(G7)外長會議上,各國在聯合公報中對中國進行抨擊,並首次提及“重視台海地區和平穩定”問題。

  美國對民進黨當局予取予求,拜登政府在對華戰略可以理解並概括為:不謀求發生衝突下的競爭對抗和保證美國利益優先背景下的妥協合作。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美國大打“台灣牌”,美國在面對大陸與台灣是典型的兩面作派,即使在最可能引爆中美衝突的台海問題上,態度依然曖昧,立場總是搖擺。美臺勾連頻頻,其公然挑戰“一個中國”底線,企圖利用台灣問題加大對華施壓的力度,來策應正面戰場。2021年1月20日,拜登邀請台灣所謂“駐美代表”蕭美琴出席自己的就職典禮,打破了中美關係正常化至今40年來的慣例。4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已多次就所謂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威脅提出“強烈批評”,大放厥詞稱“北京針對台灣的行動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與此同時,前美國參議員多德、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和斯坦伯格應拜登要求組團訪台。據白宮官員透露,這是拜登對台灣及其“民主承諾”發出的“個人信號”;台灣所謂“友邦”帛琉總統惠普斯訪台,代表團中美國駐帛琉大使亨尼西尼蘭赫然在列。5月7日,布林肯還專門發表聲明稱,美國呼籲世衛組織總幹事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衛大會。6月6日,美國聯邦參議員達克沃斯、沙利文、孔斯等率團訪台並會見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11月美國空軍兩次動用C-40A軍用運輸機,將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送抵台灣竄訪。10月28日,布林肯揚言“美國支援並鼓勵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同美一道,支援台灣地區積極、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和國際社會”。11月19日,臺“駐立陶宛代表處”掛牌運作的第二天,美國務次卿澤雅就親赴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對立陶宛政府表示支援並給以6億美元貸款。12月8日美國邀請台灣參加的所謂的“民主峰會”。

  民進黨當局地區安全上“一邊倒”倒向美國,尋求支援;對外政策上對抗中國大陸,推動“拒統謀獨”;政治經濟上支援中美抗衡,鼓吹“脫鉤”,給台海地區和平與穩定帶來嚴重衝擊。美國從其根本利益出發,在其操控下,利用台灣問題支援台灣與大陸抗衡,所謂“以臺制華”。現階段,台灣的不統不獨可以保證美國在與大陸和台灣博弈中攫取巨大利益,其本質上是希望台灣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從而遏制鉗制中國,使中國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2016801 (2)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