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返回頻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揚州評話

揚州評話,是以揚州方言徒口講説表演的曲藝説書形式,興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蘇北地區和鎮江、南京、上海等地。開山鼻祖為明人柳敬亭。揚州評話表演講求細節豐富,人物形象鮮明,語言風趣生動。在藝術上以描寫細緻、結構嚴謹、首尾呼應、頭緒紛繁而井然不亂見長,同時藝人在創作和表演中還十分注意渲染揚州本地的風光,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揚州評話,是以揚州方言徒口講説表演的曲藝説書形式,興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蘇北地區和鎮江、南京、上海等地。開山鼻祖為明人柳敬亭。

  揚州評話表演講求細節豐富,人物形象鮮明,語言風趣生動。在藝術上以描寫細緻、結構嚴謹、首尾呼應、頭緒紛繁而井然不亂見長,同時藝人在創作和表演中還十分注意渲染揚州本地的風光,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2006年5月20日,揚州評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編號為Ⅴ-2。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獲得揚州評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歷史沿革

南通州人柳敬亭——揚州評話的開山鼻祖

南通州人柳敬亭——揚州評話的開山鼻祖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柳敬亭

柳敬亭    圖片來源:網路

  揚州評話興起于明末清初,開山鼻祖為明人柳敬亭等人。不久就形成了“書詞到處説《隋唐》,好漢英雄各一方”的繁榮局面,獨步一時的書目有《三國》《水滸》等10部,身懷絕技的著名説書家也有20人之多。

src=http___www.kfzimg.com_G05_M00_91_FE_p4YBAFheHdOAWkZZAAGAQlKK8oY908_b.jpg&refer=http___www.kfzimg

圖片來源:網路

  到了乾隆年間(1736年-1796年),有的藝人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加工充實傳統節目,有的則創編新書。

  清咸豐三年(1853年),揚州成為江北軍事前哨,揚州的評話藝人,為生計隨當地富商豪紳躲避避戰亂,東遷泰州、東臺一帶演出,有的更向裏下河地區的高郵、鹽城等地謀生。由於演出地域擴大,從藝人員很快由原來在揚州時的幾十人增至200余人,揚州評話在蘇北地區擴大了影響。

  同治三年(1864年)以後,揚州經濟有所恢復,社會趨於安定,在裏下河地區謀生的一批藝人,經過了激烈的競爭鍛鍊返回揚州,揚州評話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面。

  清朝末年,蘇北運河淤塞,江南鐵路通車,揚州評話向江南發展,並促使評話藝人隊伍又一次增加。據老藝人回憶,當時在各地説書的藝人有300人左右,其中僅説《三國》《水滸》的就有近百人。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王麗堂在表演揚州評話的代表作《武松打虎》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王麗堂在表演揚州評話的代表作《武松打虎》   圖片來源:中國揚州曲藝網

  辛亥革命(1911年)以後,揚州評話的一些名家,向南京、上海及江南開拓,一江之隔的鎮江,由於交通便利,語音相同,群眾習尚一致,且後來一度成為全省的政治中心,許多評話藝人爭相到那裏獻藝,一時名家薈萃,成為揚州評話的第二根據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揚州淪陷之後,揚州評話的一些名家相繼去世,有的到上海謀生,有的轉業。在揚州獻藝的藝人人數日減,且書藝平平,再加經濟蕭條,百業凋零,聽眾已無心聽書,書場紛紛歇業。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並沒有根本的起色,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原有二三百人的藝人隊伍,包括散落在各地的,僅剩40余人;一些傳統書目如《飛跎傳》《揚州話》《東漢》《飛龍傳》等相繼失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揚州評話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視和扶植,藝人被陸續組織起來。

  1956年曲藝藝人登記時,分佈在南京、揚州、鎮江、泰州、海安、東臺、南通、淮安和上海的揚州評話藝人增至87人。登記後,有揚州評話曲種的各地的曲藝團曲藝組相繼建立,招收學員,傳藝授業,使揚州評話藝術後繼有人。

藝術特點 

     點2 文化特徵 

b3fb43166d224f4ada01775b07f790529922d1da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揚州評話的説表,有“方口”與“圓口”之分。方口語句整齊,富有節奏感;圓口近似生活語言,較靈活,一般方口、圓口兼用。其表演動作幅度較小,通常身子不偏出書檯桌角,兩足不露出書檯桌圍,與説表結合,在滿足聽眾聽覺需要的同時,又給予視覺的滿足。經過幾代藝人的發展創造,到清代末年,形成了以充分發揮語言功能,説表細膩、動作傳神、著意刻畫人物為基本特色的藝術風格。在表述當時當地情景,揭露事件矛盾衝突,刻畫書中各色人物的形象和內心世界等方面,都能細緻入微,使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對於書中人物,尤擅長以揚州市井小民為對象,刻畫和塑造書中當時當地的各種小人物,諸如衙役、書吏、丫環、使女、販夫、走卒、堂倌、屠夫,使之入木三分,呼之欲出。對書中環境的襯托,大量插入當時揚州的建築設施,民風習俗,賦予書目內容以地方和時代特色。這種以富有表現力的揚州方言,通過口頭説表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繪景物、抒發感情的藝術手法,藝人統稱為“表”,有“表是書中寶”之説。在這基本藝術風格前提下,藝人還根據自己的藝術修養、見聞、閱歷和身材素質,創造自己的藝術特色。同時也運用手勢、身段、步法、眼神,表情講究演示“虛神”;對描寫人物強調寓神于情,不追求形似。

     點2 藝術特色

楊明坤説演揚州評話《皮五辣子·假扮夫妻》

楊明坤説演揚州評話《皮五辣子·假扮夫妻》   圖片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揚州評話最大的特色是説表細緻,刻畫入微,這正體現了南派説書的優長之處,與北派説書的粗獷與簡潔形成鮮明的對比。它以揚州方言説表,以中州韻和方言土語起角色,以手、眼、身、步傳神達意,注重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性格和塑造藝術形象,講究敘事説表、開相説表性格説表、氣氛説表、寫意説表、繪狀説表、逗噱説表、評論説表等多種表現手法。正如藝人“道經”所雲:“説書要説理,説理要説事,説事要説人,説人要説心”。揚州評話的結構幾乎都用以書中一個人物串書、線到底的形式,而不同於北派説書人物主賓配合、單筆攢筆並用、事件復線發展的結構形式,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巧妙地運用風俗性的生活細節豐富書情,各地評書評話都有此追求,但在揚州評話尤其講究,這也是它的特色所在。

  點2 表演方式

馬偉在説演揚州評話《武松·殺嫂祭兄》

馬偉在説演揚州評話《武松·殺嫂祭兄》    圖片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揚州評話多為一人表演,坐説不唱。其説表特色,為細膩、嚴謹、深刻、實在。它的傳授方式,分為家傳、師承兩種,均採用口傳心授的古老方法。   

藝術流派

c8177f3e6709c93df1c306649f3df8dcd100546b

圖片來源:王少堂

王少堂教孫女説書

王少堂教孫女説書    圖片來源:網路

  説演《三國》者以清咸豐、同治年間的李國輝、藍玉春最為影響深廣,為後世所宗法,號為“李派”和“藍派”;李國輝所傳8個弟子時稱“八駿”,其中的康國華以説演孔明角色見長而有“活孔明”之譽,由他開創的《三國》説演風格人稱“康派”。説演《水滸》的名家有鄧光鬥,以表情動作精彩而獲“跳打《水滸》”之譽。後來藝人王少堂在繼承前輩《水滸》書藝的同時,發展了其中的宋江、武松、石秀、盧俊義等四個“十回書”,自成一絕,人稱“王派《水滸》”。  

經典劇目

未標題-1

 圖片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網路

揚州評話《西遊記》第50集《黃袍怪3》

揚州評話《西遊記》第50集《黃袍怪3》   圖片來源:網路

  揚州評話的傳統節目分為三類,其中包括講史演義類的《東漢》《西漢》《三國》《隋唐》《水滸》《岳傳》等;公案俠義類的《綠牡丹》《八竅珠》《九蓮燈》《清風閘》;屬於神話靈怪類的《封神榜》《西遊記》《濟公傳》等。

u=2853538405,394353398&fm=224&fmt=auto&gp=0

圖片來源:網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整理出版了王少堂的長篇《水滸》,即宋江、武松、石秀、盧俊義四個“十回書”;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根據小説編演的《烈火金鋼》《林海雪原》《紅岩》和夏耘等創作的《挺進蘇北》、李真創作的《廣陵禁煙記》等一些長篇和中短篇書目。

傳承保護

揚州評話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 會場

揚州評話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場     圖片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

  點2 流傳現狀

  隨著經濟的逐漸發展,揚州評話已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截至2006年5月,揚州評話的演出隊伍已經萎縮,聽眾老化,書場陳舊,後繼乏人,生存與發展受到嚴峻挑戰,亟待有效保護。

  點2 保護措施

202110121225031873

揚州市曲藝研究所     圖片來源:揚州市曲藝研究所官網

  2011年,由揚州市曲藝團轉制組建的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為鼓勵演員們積極地傳承評話藝術,不斷拓展新書場,截至2014年11月已在揚州的13個社區及鎮江、淮安等地開設書場。

  2014年,揚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加大非遺保護力度,有計劃地對名家名篇名段進行錄音錄影,從而對國家級非物質為文化遺産揚州評話進行更有效地保護。

  點2 曲藝價值

王少堂説書

王少堂説書    圖片來源:網路

  揚州評話的價值主要在於:歷史性——它是中國傳統説書藝術的活化石;文學性——它是民族民間口頭文學的優秀典範;藝術性——它是從日常生活語言中提煉加工而成的語言結晶。正因為它具有高度的歷史、文學、藝術價值,所以俄羅斯、丹麥、日本等國都不乏研究揚州評話的研究者。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編輯策劃:張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