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玉雕,是江蘇省揚州市地方傳統美術。揚州琢玉工藝源遠流長。唐代的揚州玉器工藝達到新高峰,宋代揚州玉雕出現了鏤雕和練條技藝。清代乾隆年間揚州玉雕進入全盛時期,1840年後,揚州琢玉行業逐年衰弱。20世紀50年代,揚州玉器廠成立,揚州玉雕技藝重新得到傳承。 揚州玉雕將陰線刻、深淺浮雕、立體圓雕和鏤空雕等多種技法融為一體,形成渾厚、圓潤、儒雅、靈秀、精巧的特點,具有秀麗典雅、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
2006年5月20日,揚州玉雕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揚州玉雕是中國玉雕的産地之一,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夏代。1979年在海安縣(緊接揚州地區的東面)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一座,其中有四千多年前的玉器,這説明揚州一帶在夏代就確已製作玉器。
漢代揚州的玉雕工藝,隨著經濟和政治的變化,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解放後,揚州出土的漢代文物較多,從出土的玉器中,可知揚州玉雕到了漢代,由小件發展到中件,從一般的裝飾品玉鐲、玉環等發展至觀賞品的玉蝶、玉璧。
到隋唐時,由於千里運河的開鑿、通航,位於長江、運河交通點上的揚州,便成為國內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當時國際商船北上赴京必經之路。隨著交通的發達,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特種工藝玉雕更加繁盛。
唐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和尚從揚州出發,東渡日本,帶有畫師、玉工,還帶了玉器産品玉環水精手播四口、瑯帽疊子八面,想見當時揚州琢玉之盛。
到明清兩個時期,揚州玉雕從中小件發展到大件,從一些個體家庭生産發展到大小不等的手工業作坊。在雕琢藝術上極負盛名,産品別具一格。
到了清代中期,揚州玉雕發展到既能做精緻的中小件,又能製作壯觀的大件。
建國以來,揚州玉器廠和揚州漆器廠成立主。
揚州玉雕在藝術造型方面,大致分為三種:立體玉雕,半立體玉雕,玉石鑲嵌。立體玉雕又稱圓雕,半立體玉雕又名浮雕。浮雕先用一塊玉石琢成攤形的玉板,後於平面上製作各種不同的圖案,這種浮雕又稱為平面玉雕。立體玉雕用一塊玉石材料雕琢而成,産品分單色和巧色兩種。它的藝術圖案,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通常分為人物、花卉、鳥、獸、爐瓶五大類。這些産品中又分為大件、中件、小件三種。立體玉雕大部分為擺件,即陳列品,主要用於觀賞;半立體玉雕多為站屏、插牌;鑲嵌産品多為屏風和挂屏等大型作品。挂屏每堂四至六扇,屏風每堂多為六至八扇。屏風一般高為四至八市尺,挂屏尺寸一般小于屏風。在藝術上,一般採用挂屏多整堂,屏風多隔景的處理方法;在造型上,既要注意到堤橋相連,又要注意到不同的景物,突出每扇的中心,樹茂花繁。揚州玉雕鑲嵌在造型結構上,是和揚州漆器結合在一起的。象屏風、挂屏均使用漆底,在漆底上根據鑲嵌的不同圖案,進行雕空後,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玉片,分別層次的高低鑲嵌而成。這叫做紅雕漆嵌玉,是揚州玉雕造型藝術之一。
揚州玉雕的風格,首先表現在它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揚州的玉雕産品中長于爐瓶,建國以來,在創作鼎異之類的小型産品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到雕琢中、大型的寶塔和宮燈。這些作品中,頗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
加工玉器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切割。大塊玉石很笨重,不便設計加工,所以首先要用切割機把大塊玉料截成小塊,要從玉石的裂縫或瑕疵處下刀。
接下來切割好的玉石就到了設計人員的手裏。他們要根據玉石的具體情況設計玉雕的藝術造型。他們對玉料的性質進行分析研究,看看用這塊玉料作成什麼産品為好,並將設計圖稿畫在玉料上。
下面的就是關鍵的一步雕琢了。玉器藝人使用這種高速旋轉的金屬工具,從形狀上就可以看出加工程式是由粗到細的順序切削成型再精雕細刻。粗糙醜陋的石頭在這些能工巧匠的手中一步步地變成栩栩如生、形神兼備的玉雕。在玉器的加工過程中,有一種必不可少的東西——水。因為加工過程中會産生很多玉石碎末,如果不及時去除會妨礙視線,影響加工效果。所以水的重要作用就是衝去玉石碎末。
人們所見到的玉器都是玲瓏剔透,流光彩,這種效果來源於玉器加工的最後一道工序——上光。在這裡,工人們在已經雕琢完成的玉器的表面仔細地涂上一種有機化學材料,以增加其光亮程度,使玉器更加燦爛多姿。
揚州玉雕題材新穎,除以反映中國人民愛祖國、愛生活、愛勞動的傳統題材外,還創作了以現實生活為內容的新題材,如“劈山引水”“漁家樂”“滿園春色”“大豐收”等,這些作品中充滿了詩意豪情,具有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
揚州玉雕素以大件著名,幾乎每年都有大件作品問世,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永駿近年創作的《大江東去》碧玉山,重達4噸,僅次於《大禹治水圖》玉山,堪稱當代之最。還有《人生如意》《樂鯉跳波》等大的擺件。
揚州琢玉藝師,全面繼承了傳統的揚州玉雕優秀技藝,銳意創新,在實踐中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藝”的琢磨工藝規律,結合時代的要求,不斷提高“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藝,創作了大批構圖新穎、造型優美、做工精緻的産品。他們的“山子雕”和“練子活”技藝獨具一格,顯示出揚州玉雕工藝技法的精湛。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中新網、揚州晚報、揚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