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玉山禾 柳玉鵬 古麗孜依·白山 谷棣:“迷你版北約”“縮減版的華約組織”“獨聯體的核心版”,這些都是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簡稱“集安組織”)被貼上的標簽。今年是集體安全條約簽署30週年、集安組織正式成立20年,誰也沒有想到,新年伊始就趕上成員國哈薩克國內出現騷亂,按照條約規定,該組織在哈國局勢瀕臨失控時第一次向成員國派出維和部隊。這下可讓一些本來就對集安組織有猜測和非議的西方國家感到“不爽”,擔心“俄羅斯正試圖通過該組織找回昔日的榮耀”,更加有了對抗北約的資本。但在集安組織成員國看來,這個區域組織正日益成為阻擋外部勢力在本地區搞“顏色革命”的“防火牆”,也是打擊恐怖勢力、維護穩定的“滅火器”。
哈主流輿論説“患難見真情”
1月6日,當訓練有素的集安組織集體維和部隊俄羅斯先遣分隊抵達哈薩克共和國時,距離該組織應哈總統托卡耶夫要求宣佈向這個中亞大國派遣維和部隊僅過去8個小時。據俄哈等國媒體報道,僅1月7日,俄羅斯、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五個集安組織成員國就向哈派出2500名維和部隊士兵。
除哈總統發表電視講話感謝集安組織對哈國的支援外,據哈薩克新聞24頻道報道,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阿巴耶夫表示,集安組織派來的維和部隊不從事“清理”暴徒的工作,只負責保護和看守的工作。哈外交部第一副部長努雷舍夫表示,集安組織部隊的到來是暫時的,“也許是幾天或幾週,這都取決於哈的穩定情況”。哈議會下院議員薩依洛夫表示:“正因恐怖襲擊,哈方才求助集安組織,我們一直都是集安組織的成員,等國家穩定了,維和部隊就會撤退。”在該頻道網站的評論區,有哈國網民表示:“感謝兄弟國家的維和部隊!”“請集安組織過來是對的,不然亂套了。我們普通老百姓只想要穩定。”“集安組織只能在外部入侵時才能來幫我們,他們不可以摻和我們的內部問題。”但也有網民稱:“我們的獨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對一些網民的不理解,哈總統戰略研究所學者克什肯巴耶夫的解釋是:“我們迫不得已才走到這一步。集安組織最重要的職責就是保護我們不受外部攻擊,這僅僅是為恢復哈國穩定而採取的措施。”哈歐亞一體化研究所的一位學者表示:“以前集安組織對我們來説是學習、交流的平臺。集安組織的成立就是為了相互保護。成員國都是戰略夥伴關係,彼此有明確的分工。任何國家都無法保證不發生這種災難,如果説此次相助之後我們就欠他們,這是毫無依據的。患難見真情,我們有很多朋友,這是我們獨立30週年的成果,這是我們奉行有效外交政策的結果。”
哈薩克確實很看重出手相助的集安組織。俄新社7日報道,1992年,哈薩克就和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克簽署《集體安全條約》。不久之後,亞塞拜然、喬治亞和白俄羅斯也加入其中。但烏、格和阿1999年退出該條約。後來,烏重新加入條約,然後再度退出。目前,該條約只有6個締約國: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和塔吉克。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副院長吳大輝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92年雖然獨聯體相關國家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但2002年5月才正式成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安組織),也就是由一個條約變成了以條約為核心的地區安全同盟機制。今年正好是這個區域安全組織成立20年。20年以來集安組織第一次以集體維和部隊的形式整體向一個成員國派出維和部隊,開創了派部隊支援成員國維穩的先河。
集安組織可以説是俄羅斯打造的“獨聯體核心版”。正如前文所述,亞塞拜然、喬治亞和烏茲別克三國也曾加入《集體安全條約》,但後來因種種原因而退出。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集安組織現有其他五個成員國,從政府到民間對俄羅斯的感情都比較友好:吉、塔兩國經濟相對較差,大量國民在俄羅斯打工掙僑匯,並且從能源到安全領域一直依賴俄羅斯的保障;白俄羅斯是俄羅斯之外俄語普及率最高的國家,甚至有些國民根本不會國語——白俄羅斯語;亞美尼亞雖然被一些國際媒體分析稱正在“去俄化”,但與俄的緊密聯繫依然是亞美尼亞國內安定的重要保障;按照俄羅斯《觀點報》的説法,俄羅斯和哈薩克有7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數百萬俄羅斯人居住在該國,許多俄合資企業在哈薩克運營,俄羅斯在該國還擁有重要的戰略設施,例如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或鈾礦等。
“不會什麼事情都出手干預”
雖然集安組織定期舉行峰會,但大多是閉門會議,不對記者開放。《環球時報》記者曾通過該組織官網報名參加一些學術會議和新聞發佈會。在與俄羅斯專家的交談中,他們普遍認為集安組織是俄羅斯保持地區影響力的重要工具。當記者問到集安組織如何與北約作對比時,他們也承認其活躍度是較低的,並強調這與一些成員國並不處於地緣政治衝突的前沿相關。有一位塔吉克專家告訴記者:“由於我們的國家安全受阿富汗局勢影響,且本國無力獨立應對,因此加入集安組織對塔來説是必要的選擇。”
俄“自由媒體”網站評論説,在哈薩克局勢發生災難性發展的情況下,俄羅斯及其在集安組織中的最親密盟友在全世界面前以異常果斷、強硬和迅速的方式採取行動。但實際上,集安組織不是什麼事情都會出手干預的。2020年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發生納卡衝突,亞方曾表示,基於“集安條約”,俄在必要時可以履行保護亞國的義務,“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期待俄羅斯的幫助”。但俄總統普京認為,鋻於阿亞雙方軍事行動並非在亞境內進行,集安組織的集體防衛機制不適用於納卡衝突,集安組織暫不需要動用它的“杠桿”。在2021 年春季塔、吉兩國發生邊境武裝衝突期間,集安組織也只作為“外部觀察員”進行調解。在白俄羅斯的大規模抗議活動中,集安組織也沒有採取這樣的行動。而針對哈薩克,僅在1月5日深夜,哈總統向集安組織合作夥伴尋求幫助幾小時後,集安組織安全委員會就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向哈派出維和部隊。
“多年來集安組織快速反應部隊在訓練場演練的內容在哈薩克派上用場。”俄軍事專家穆拉霍夫斯基這樣評論集安組織的這次行動。他認為,維和部隊顯然將承擔保護和保衛具有戰略意義設施的任務,如哈國的核能企業、空間監測站、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薩裏沙甘訓練場以及重要的軍事設施等。另外,哈境內有鈾礦企業,恐怖襲擊或人為災難不僅會傷害該國,還會傷害到鄰國。
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顏色革命”後,集安組織為吸取教訓開始完善自身維護成員國安全的法律安排,逐步建立起集體行動的機制。集安組織的維和部隊是在2010年12月宣佈成立的,此次入哈維和正是依據《集體安全條約》的第二和第四條款,以及《關於維持和平行動協定》的相關規定作出的。《集體安全條約》第二條明確指出,如果集安組織成員國安全、穩定、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受到威脅,各成員國應立即進行協商,協調立場,並採取和執行集體措施。正如哈薩克國家行政學院外交研究院教授塔伊西婭·馬爾蒙托娃所説:“在我們困難的時候集安組織會來幫忙,如果他們遇到困難我們也會鼎力相助。就是説,這裡沒有任何形式的補償和支付。”
而一些西方媒體竟然仍質疑集安組織這次向哈薩克派維和部隊行動的合法性。美國“自由歐洲電臺”稱“俄出兵決定繞過杜馬,由總統普京直接批准”,並渲染哈反俄情緒將因俄羅斯部隊的長期駐紮而高漲。吳大輝認為,肯定是某成員國境內遇到威脅,集安組織才會採取集體行動——這是該組織集體行動的邏輯。考慮到塔吉克曾和阿富汗塔利班關係不睦,加之塔國國內也面臨恐怖組織威脅,因此,在涉及阿富汗局勢的問題上,集安組織也採取相應行動,如在阿塔邊境地區進行大規模軍演、以整體形式向塔提供武器裝備和派駐顧問團。未來如果在成員國中出現哈國騷亂這樣的情況,集安組織有可能再次派出集體維和部隊。不過,哈國騷亂給集安組織一個巨大的震動——認識到該組織的反恐中心運轉還不是十分順暢,因此要加強各成員國在反恐情報中心框架下的交流,及時發現情況及時預防,而不是等到真有成員國亂了後再派兵。
俄羅斯打造的“聯盟品牌”
法國智庫地中海戰略研究基金會總裁奧瑟爾近日表示,集安組織是一個“迷你版北約”,是“華沙條約組織的殘余架構”,只是相比有70多年經驗、30個成員國的北約要弱很多,特別是俄軍事影響力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談到這個話題,吳大輝表示,歐美國家一直也將集安組織看成是“縮減版的華約組織”,並認為它的影響力僅限于獨聯體地區。
事實上,集安組織成員國和北約都有聯繫,如加入北約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有的還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成員國有軍事上的合作,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俄羅斯將集體安全組織用於對抗北約的東擴。
還有些西方學者認為“集安組織有蘇聯影子”。 美國智庫歐亞集團研究員特爾特裏認為,集安組織被認為是“俄羅斯面對北約的一種制衡”,該組織“需要依靠俄軍的投射能力”,否則就沒什麼影響力。《外交政策》網站的文章擔心以俄羅斯人為主的維和部隊長期駐紮哈將對這個中亞國家的對外政策産生更多影響。相關報道援引匹茲堡大學中亞和南亞問題專家詹妮弗·布裏克·穆爾塔扎什維利的話説,哈邀請集安組織維和部隊意味著該國放棄其平衡中國、俄羅斯、美國和歐盟的多元外交政策。
俄新社6日以“集安組織在哈薩克經受戰鬥洗禮”為題報道説,從集安組織集體安全理事會通過有關決定到維和人員進駐哈薩克,只花了大約半天時間。這次行動表明,“普京又贏了所有人”,而且人們突然發現,在俄方成果驚人的背後使用的是集安組織——曾被視為後蘇聯外交政策建設的“死胎”。文章認為,俄羅斯領導人近些年一直在努力為其注入活力,讓該組織重獲生機。在哈國的行動表明,集安組織正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接受一場戰鬥洗禮。事態發展已表明,哈國並非孤身面對危機,後蘇聯地區的集體安全突然之間不再是虛擬概念,而是真實存在。
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學術委員會主任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近日撰文説,集安組織就像一個“聯盟品牌”,這次在哈國的行動給了莫斯科更多展示的機會,同時進一步證明該聯盟存在的價值。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裏·特列寧認為,集安組織部隊首次聯合行動是對這一組織的嚴峻考驗,“如果俄羅斯成功,那將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而在吳大輝看來,集安組織未來會成為俄羅斯進一步整合後蘇聯空間軍事一體化的平臺,而歐亞經濟聯盟則是整合後蘇聯空間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平臺,這兩個平臺可以説是俄羅斯增強對後蘇聯空間影響力的兩大支柱。他還強調,集安組織和上合組織的成員國中有四個是重疊——俄、哈、塔、吉,兩個組織的反恐中心之間也有密切合作。目前,兩個組織之間還沒有進行過涵蓋所有成員國的軍演。此外,上合組織不是一個軍事同盟組織,沒有類似集安組織對外可以採取一致軍事行動的條款。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